1706094830
小说的主人公杜大心,心怀“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为了给被军阀杀害的战友复仇,他策划了暗杀戒严司令的行动,结果司令只受了轻伤,而自己却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行动不免带有盲动性,他的死也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把死当作自己的义务,想拿死来安息他一生中长久不息的苦斗”。
1706094831
1706094832
作家赞美了为别人而自我牺牲的精神,表现了寻求社会解放道路而拼死抗争的年青一代的勇气和责任。同时,小说又表现这种个人冒险行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巴金在《〈灭亡〉作者底自白》中说,“我自己是反对他采取这条路的,但我无法阻止他,我只有为他底死而哭”,杜大心是“病态的革命家”。今天重读,我们甚至发现巴金是反对恐怖斗争行动的。
1706094833
1706094834
《灭亡》在《小说月报》连载后,小说的革命和反革命殊死搏斗的情节,吸引了很多读者,年轻读者对杜大心和李冷、李静淑之间展开的关于现实社会应该改良还是摧毁,对于人生应该是爱还是憎的争论,也深表关注。特别是杜大心的自私自利的行为,更是激起广大读者的争论。《灭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1706094835
1706094836
当时,孙沫萍《读〈灭亡〉》(载1930年《开明》)一文,对《灭亡》给予肯定,说《灭亡》“把这个残杀着的现实,如实的描写出来”,“还把那万重压榨下的苦痛者底反抗力表现了出来”,“从反抗压迫的叫苦中,我们可以知道:弱者不是永久的弱者,他们有的是热血,一旦热血喷射的时候,哼!他们要报复了”。评论者与巴金之间,有了思想感情的交流融合。好的批评家,借着批评的文本说话,好的批评一定是主体性很强的批评,不仅是解读作品,还要传送出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八十多年前孙沫萍这篇文学批评,即使现在看来,依然有光彩。
1706094837
1706094838
当然,客观地看,《灭亡》在思想上是有弱点的,巴金前期的无政府主义还较明显地存在小说中,在艺术上也是粗糙的,杜大心的生和死,开头结尾,都有较明显的“做”的痕迹。话似乎可再说回来,《灭亡》甫一问世,即成为那时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必有其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我们更不该对八十多年前的文学作品求全责备。
1706094839
1706094840
《灭亡》意外的轰动,改变了巴金的一生。他在《谈〈灭亡〉》中说:“《灭亡》的发表……替我选定了一种职业。我的文学生活就从此开始了。”
1706094841
1706094842
《灭亡》的续篇,是1931年8月写的中篇小说《新生》,叙述李冷、李静淑兄妹,受杜大心牺牲的激励,先后走上革命的故事。小说表现了群众麻木落后,革命者寂寞孤独。李冷沿着杜大心的路走,只靠信仰和意志坚持斗争和生活,而李冷在就义前,懂得了把个人的生命连在群众的生命上,即使还有个体的灭亡,生命还会连续广延。只有用先驱者的英勇业绩,唤醒更多的后继者,罪恶的旧社会,才能被推翻。较之《灭亡》,《新生》多了些现实的投影。
1706094843
1706094844
关于《灭亡》的发表经过,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有这样的表述:“1928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起初我写了一个短篇或者翻译短文向报刊投稿,后来编辑先生们主动地向我要文章。”《灭亡》就是经著名编辑家又是文学家的叶圣陶之手,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从此,中国文坛冉冉升起了一颗未来的巨星。
1706094845
1706094846
1706094847
1706094848
1706094850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沈从文评价施蛰存小说,是“一首清丽明畅的诗”
1706094851
1706094852
1928年1月,施蛰存写的小说《娟子》,载于《小说月报》,标志着他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新文学运动中。
1706094853
1706094854
施蛰存最初在文学创作上,致力的是诗,且也从未间断过,然而却自《娟子》始,以小说家、编辑家闻名于文坛。而他的好朋友戴望舒,原以写小说开启自己的文学之路,但让他享有盛名的却是诗歌。
1706094855
1706094856
施蛰存写小说自1922年始。4月1日在《礼拜六》发表小说处女作《恢复名誉之梦》,署名青萍;5月13日又在《礼拜六》发表小说《老画师》,署名松江第三中学施青萍;6月25日,其小说《寂寞的街》载于《星期》,署名施青萍。那年他刚十七岁。小说略近于纤细,却清白而优美。
1706094857
1706094858
那年,他专心写小说之余,因参加了“非宗教大同盟”,被迫从松江第三中学退学。“非宗教大同盟”是1922年北京学界发起的,同盟宣布“有宗教可无人类,有人类应无宗教,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都卷入其中。以周作人领衔,钱玄同、沈兼士等人则联合在《晨报》上发表《主张信教自由宣言》。于是展开了一场论战。因为“非宗教同盟”有共产党背景,各地保守势力,便有“清剿”之举。
1706094859
1706094860
秋天,施蛰存与戴望舒同往上海,进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兼听社会系的课。与该校教师茅盾有了频繁交往。
1706094861
1706094862
施蛰存原名德普,字蛰存。他第一次署施蛰存之名发表的作品,不是小说,而是在1923年7月写的《苹华室诗见》(载《时事新报·学灯》)。也是这年8月1日,施蛰存自费刊印小说集《江干集》,仍署名施青萍,内收从未发表过的二十三篇短篇小说。1923年,出版二十三篇小说,是有意还是巧合?
1706094863
1706094864
《江干集》,附《创作余墨》代跋。该小说集以“维纳丝文学会”名义列为“维纳丝丛书第一种”发行,共印一百册。
1706094865
1706094866
真正引起文坛注意的小说是《上元灯》。1926年,他与戴望舒、杜衡同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三人创办了同人刊物《璎珞》。他以安华笔名在上面发表了《上元灯》《周夫人》两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上元灯》。
1706094867
1706094868
沈从文是最早认真评论施蛰存的作家。他在《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一文写道:
1706094869
1706094870
只须把那《上元灯》一个集子在眼前展开,就可以明白的。柔和的线画出一切人与物,同时能以安详的态度,把故事补充成为动人的故事……作者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作者的技巧,可以说是完美无疵的……《上元灯》是一首清丽明畅的诗,是为读者诵读而制作的故事。
1706094871
1706094872
《周夫人》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寡妇,她在孤单寂寞的生活中,把炽热的情感寄托在邻居一个面貌与亡夫相似的少年身上。看似变态的畸恋,却揭示了寡妇内心深沉的痛苦。
1706094873
1706094874
严家炎在《略谈施蛰存的小说》(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文中,特别提到《周夫人》。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周夫人》和30年代前半期的《鸥》,它们各自体现了作者小说创作不同阶段的两个不同侧面”。《周夫人》“已开始显示出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些影响,预示着施蛰存后来的发展”,“尽管作者并不注重挖掘题材的反封建意义,而只是着力表现变态感情本身(如果与吴组缃20世纪30年代初期写的同类题材小说《菉竹山房》相比,这一点就更其明显),但小说的客观意义依然大于作者的主观认识”。
1706094875
1706094876
发表《娟子》不久,春天来临时,冯雪峰、丁玲、胡也频先后从北京来到上海。施蛰存与他们相识并成了朋友。
1706094877
1706094878
夏天到来,戴望舒和冯雪峰都住在施蛰存松江的家里。三人整整讨论、斟酌了两天,达成创办文学期刊的共识,取名《文学工厂》。编了两期,因政治倾向过于明显,光华书局的老板一脸苦笑,拒绝出版。
1706094879
[
上一页 ]
[ :1.706094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