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13610
1706113611
再如:
1706113612
1706113613
汉字的韵律是声、韵、声调三位一体。每个字都具备这三个要素。由于一字一音,汉诗的构成,字句终是很有规律。由字数多少组成的诗,为体不一,……汉诗中声文的重要性,表现于新体式的词、曲,更为严格,每一曲调有它的限定字数与平仄规定。
1706113614
1706113615
6月,先生从巴黎回来,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及人文科学研究客座教授,并在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讲学。在日本京都大学期间,先生作题为《中国古代文学之比较研究》的演讲。全文约三万六千字,发表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三十二册,后收录入《文辙·文学史论集》。
1706113616
1706113617
先生在日本京都醍醐寺东方学会上讲论殷易卦,并出席了王梵志讲论会。随后,先生瞻谒鉴真大师坐像,到天理图书馆观善本书,游秋芳洞、高野山、三缘寺、飞鸟等、唐招提寺、赤山禅院、北海道等名胜古迹。先生在高野山看到山上山下满是参拜日本大圣人空海的信众,空海法师在梵文字母拼写原理的启发下发明日本字母,他的汉字书法和梵文书法造诣非常高,时至今日仍影响先生的书法创作。先生有感于高野山作为宗教圣地,作诗一首以表崇敬之情。诗文为:
1706113618
1706113619
未敢游山辄慕仙,
1706113620
1706113621
登高慧海叹无边。
1706113622
1706113623
一千六百年来事,
1706113624
1706113625
八叶莲台总宛然。
1706113626
1706113627
8月,先生在京都整理了访日的诗作《总辔集》(原名《揽辔集》,诗作100首,译诗4首),在小引中,先生云:
1706113628
1706113629
余数莅京都,此次为时虽暂而篇制最夥。自4月杪至8月中浣,讲课之余,朋侪盍簪,不废吟咏。而历览山川,放浪江海,中间南涉九州,北至网走,临橿原之都,诵万叶之诗,怀古情深,往往流连,不忍遽去。最后登高野之山,寻遍照发挥性灵之遗迹,御影堂间,神人仿佛,若有存者。离洛前夕,发箧得诗可百首,厘为一帙。心尚抖擞,愧波澜非老成;水也泓澄,不怀珠而川媚,风流尊俎,纵归去复难忘;斟酌古今,破客中之岑寂。
1706113630
1706113631
此集卷首还有清水茂所作的《日本纪行诗序》。
1706113632
1706113633
8月20日至26日,日本二玄社在东京主办“饶宗颐教授个人书画展”,并出版《饶宗颐教授个展作品特集》刊载于日本东京近代书道研究所的《书道グラフ》第廿五卷第十一号。
1706113634
1706113635
9月21日,先生应邀赴成都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先生宣读的论文题为《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推论该写本六十四卦排比次第,对《商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卦爻辨识》一文提出补充意见,另外比较了马王堆帛书本《易经》和汉“中古文本”《易经》的异同,并高度评价了马王堆帛书本《易经》的价值,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先生根据一片帛书,写出这篇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章。会议结束后,9月28日开始,先生选择第一个目的地——兰州,他认为那里是敦煌学的发源地,敦煌学在先生学术领域里所占比重很大,因为学术情结的关系,兰州一直是先生朝思暮想的地方。到兰州后,先生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黄河大桥、北塔山、又参观了千佛洞和莫高窟壁画艺术和馆藏写经。先生认为在敦煌壁画中,不同年代的人物典故、动植物场景经常重复出现,结合《敦煌白画》比对,就能清晰辨识哪一种艺术技法始于哪个朝代的哪位画师。
1706113636
1706113637
10月,先生抵达西安,参观陕西省博物馆,登上了慈恩塔,后转入河南,游历洛阳、郑州、登封、开封和安阳。中旬,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展品中有曾侯乙墓出土衣箱漆书20个字的摹本,都是古文字,馆长谭维泗让先生尝试做解释,先生立刻写出了“民祀佳坊(房),日辰于维,兴岁之四(驷),所尚若敕(陈),经天尝(常)和”二十个字,解决了一个天书问题。后来即为之作《曾侯乙墓器漆书文字初释》,加以考证,发表于1983年《古文字研究》第十期。在博物馆,先生还参观了在湖北江陵望山战国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其剑上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的字样,先生遂作《越王勾践(鸠浅)剑铭(并序)》,其文收录入《固庵文录》,后收录入《清晖集》骈文集,其文并序云:
1706113638
1706113639
1706113640
1706113641
1706113642
1706113643
1965年冬,湖北江陵望山,于战国墓中出土竹简多枚,并宝剑一。铭云:“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简册屡言:“为固(贞),为固祷”,知墓主为邵氏,或谓是楚将昭滑,疑未能决也。余以己未仲冬,漫游武昌,博物馆舒之梅君捧剑出示,缀以绿松之石,缀以琉璃之珠,旷代奇宝,光艳夺目,喜而为之铭曰:
1706113644
1706113645
1706113646
楚东取越,由于怀王;俘其重器,绵历江湘。沼没火散,星沉匣亡;一旦发塚,遍地生光。锋曾尝胆,刃早吐芒;目卧攻蓼,足寒渍汤。王气既苏,所向无当;宿耻以雪,威临八荒。鸟篆泐名,价逾干将;明器满坑,观者如墙。尘封简册,文字黯;虎吼龙鸣,响应靡常。贯虹犹晓,衔铁欲霜;远来觏止,贞祷无疆。
1706113647
1706113648
以上是以诗文述考古之学,对越王剑何以会在楚地出土进行了考证。
1706113649
1706113650
在湖北博物馆的支持下,1982年和1985年先生与曾宪通合作,先后写成了《云梦秦简日书研究》和《随县曾侯乙墓钟磐铭辞研究》,以上二书是研究秦简日书以及振兴中国钟律学的奠基之作。
1706113651
1706113652
10月21日上午,先生在武昌参加了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继而游历了三峡地区,登临传说中钟子期听俞伯牙鼓琴的琴台,在此先生赋文《琴台铭》。北上游京华,东游江浙,西出玉门,五岳登其四,穿梭于南北东西诸京之间。在常熟作《常熟吊柳蘼芜文》,文收录入《固庵文录》,后编入《清晖集》骈文集。其文后记云:
1706113653
1706113654
1980年余自苏州来游虞山。虞山者,《越绝书·吴地传》云:“巫咸所出,虞故神出奇怪”者也。既展“明赠宫保礼部尚书景行钱公之墓”,见其墓旁有记:“公讳世扬,字偁孝,号景行,邑庠生。子谦益,孙上安,曾孙锦城俱祔葬。嘉庆廿四年七月,奚浦鹿园两支族同立石。”盖牧斋之没,祔于其父之侧,遵王时有所忌讳,不敢竖碑。至嘉庆间,方由宗族立碣,而钱泳所立者但题曰“东涧老人墓”,旁记“集东坡先生书,尚湖渔者题”。仍有所畏忌也。翁相国同和与牧斋为同乡,有《东涧老人墓》五律云:“秋水堂安在,荒凉有墓田。孤坟我如是,(注“墓与河东君邻”)独树古君迁。题碣谁摹宋,居人尚姓钱。争来问遗事,欲说转凄然。”钱氏后人之萧条,于兹可见。诗中“君迁”,用庾信《枯树赋》。其乡人谓余,常熟县城犹有河东街,以蘼芜所居得名。而其墓在拂水岩,与东涧相去数武,规模宏伟,则为陈文述官常熟令时所修,今亦倾圮矣。
1706113655
1706113656
牧斋《投笔集·后秋兴》之三第三首自注:“姚神武有先装五百罗汉之议,内子尽以赀之,始成一军。”又与瞿式耜密通。瞿氏《报中兴机会疏》,述牧斋寄彼书有“楸枰三局揣摩”之语。此河东君与海上交往之证据。牧斋晚岁极艰窘,其尺牍《复林茂之》至云:“困无斗粟,天地间第一穷人,人不知也。”《致王士禛札》,却秋柳和诗之请,称“荆妇近作当家老姥,米盐琐细,十指如锥,却拜尊命”。观柳如是自缢前所书遗嘱,竟云:“手无三两,立索三千金。”河东君卒出于死之一途者以此。(具见周法高考证)。章钰《四当斋集》谓:“牧翁应死不死,(河东)君虽被迫,不必竟出于死。”一则不必死而竟死,一则当死而不死。牧斋初惜其一死,晚且恨其迟死,(《后秋兴》之十二),终腾后来无穷之谤,可慨也夫!
1706113657
1706113658
先生同情才情出众的柳蘼芜的悲惨结局,与此同时寄托游历中思往贤的感慨之情。
1706113659
[
上一页 ]
[ :1.706113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