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14420
1706114421
自在心先悟,无量寿已参。
1706114422
1706114423
高岑何处仰?此地可停骖。
1706114424
1706114425
毛谷风《潮州饶宗颐学术馆》:
1706114426
1706114427
汉学谁先导?潮州饶选堂。
1706114428
1706114429
礼经稽甲骨,词曲探敦煌。
1706114430
1706114431
秀毓山川古,才令姓字香。
1706114432
1706114433
暮年犹矻矻,书海漫徜徉。
1706114434
1706114435
《甲骨文通检》之三、四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先生为两书撰写前言部分,对甲骨文中卜辞天象以及其中的职官人物进行了考释。
1706114436
1706114437
先生创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华学》创刊号在中山大学出版,该刊物由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先生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辞》,全文如下:
1706114438
1706114439
中华文明是屹立大地上一个从未间断的文化综合体,尽管历尽沧桑,经过无数纷扰、割据、分与合相寻的历史波折,却始终保持她的连续性,像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河滚滚奔流,至于今日,和早已沉淀在历史断层中的巴比仑、埃及、希腊等古老文化完全不一样。中国何以能够维持七八千年的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光这一点,已是耐人寻味而不容易解答的课题。
1706114440
1706114441
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久已深深动摇了国本。“知彼”的工作还没有做好,“知己”的功夫却甘自抛掷。现在,应该是返求诸己、回头是岸的时候了。
1706114442
1706114443
近期,国内涌起追求炎黄文化的热潮,在北京出现不少新刊物朝着这一路向,企图找回自己的文献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真义。亡羊补牢,似乎尚未为晚。
1706114444
1706114445
1706114446
我们所欲揭橥的华学趋向,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纵的时间方面,探讨历史上重要的突出事件,寻求它的产生、衔接的先后层次,加以疏通整理。二是横的空间方面,注意不同地区的文化单元,考察其交流、传播、互相挹注的历史事实。三是在事物的交叉错综方面,找寻出它们的条理——因果关系。我一向所采用的史学方法,是重视“三点”,即掌握焦点、抓紧重点、发挥特点,尤其特别用力于关联性一层。因为唯有这样做,才能够说明问题而取得较深入的理解。Assyrian文法上的关系名词(Relative Pronoun)有一个“Sa”字,具有Whom、What等意义,我在史学是主张关联主义的,我所采用的,可说是一种“Sa”字观,有如佛家的阿字观。我愿意提出这一不成熟的方法论点,来向大家求教。
1706114447
1706114448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创立了“中华文化研究院”,要我来挂名负责。中山大学亦成立“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我被聘为名誉教授兼中心的名誉主任。我和李学勤先生商妥,他代表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亦参加我们这一阵营。我想,和我在香港所服务的机构建立起三角关系,结合南北、会集东西的友好,大家协力来办这一拥有新材料、新看法的,较高层次的《华学》研究刊物,希望共同垦植这一块新辟的园地,为华夏深厚的文化根苗做一点灌溉和栽培的工作,开花结果,正待我们的努力。
1706114449
1706114450
一九九四年
1706114451
1706114452
先生享誉海外,许多学者专家都以自己的著述来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肯定了先生在学术、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年中,韩国东方研究院《书通》通卷46号,发表了长文《当代硕学、名书画家选堂饶宗颐先生》,在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先生。由郑炜明编的《论饶宗颐》将先生的研究分为“敦煌学”、“史学”、“楚辞学”、“词学”、“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综论”等七大门类进行介绍,认为先生是“当世奇人”,往后“一定会有人系统地研究他的”,表达了对先生的学术、艺术地位超乎常人的感慨,认为后世之人必争相模仿或研究先生的各种创举,先生为该书作《跋》。
1706114453
1706114454
胡晓明访问录《饶宗颐学记》完稿出版。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对先生“其人”、“与香港的因缘”、“治学规模与识见”、“治学态度与方法”和“在学术史上的影响与地位”进行了阐述,在《后记》中,胡晓明评价先生:
1706114455
1706114456
与饶宗颐先生之间近四十个小时的晤谈,是此生愉快而难以忘怀的经历。饶先生温雅、和蔼的长者风度与娓娓不倦的谈锋,给我一种奇妙的享受,真是难以言宣。《礼记》中“观人以言,美于黻黼文章;听人以言,胜于钟鼓琴瑟”,或可表达我的感受于一二。
1706114457
1706114458
许多学者,被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人格魅力所折服,开始相继着手对先生的学艺进行研究,“饶学”这朵盛世奇葩绽放出奇异的色彩。
1706114459
1706114460
先生先后被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任北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全明文》编委会顾问,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香港美术馆名誉顾问,香港博物馆名誉顾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礼学研究中心顾问。冬天,香港岭南学院授予先生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
1706114461
1706114462
为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所著《我的释尊观》中译本作《序》,先生写道:
1706114463
1706114464
“释尊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遍照大方、有无量光辉的明灯,向来为广大人们所歌颂……由于我曾经在印度生活过一段时间,释尊说法的鹿野苑,又是我展谒流连忘返的地方,所以我才敢不自量力来饶舌。”“印度原始苦行思想导源于火(agm),汉人思想基质似是导源于水,《道德经》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儒家讲融洽,孔子面对时间之流,有‘逝者如斯’之叹,法家谓‘下令如流水之行’,货殖家讲‘平准’,‘水’字正训为准。释尊抛弃事火之法以求正果,中国佛家厌恶火宅,追求清凉,中古时代作为国际佛教中心的五台山竟有清凉山的别名。中印两种文化从基质上看十分悬殊,本来难以沟通,深赖佛道的中道,乃有其不谋而合之处,所以东来之后发展为大乘,取得更加弘扬光大的硕果,殊非偶然所致。”
1706114465
1706114466
12月5日至9日,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中华总商会、泰国潮州会馆、泰国潮属十县同乡会联合举办“饶宗颐书画展”,揭幕仪式由郑午楼、谢慧如、郑明如、周鉴梅主持,展览作品136件。
1706114467
1706114468
1996年,80岁,在如此高龄之下,先生仍从事并参与文学艺术等领域各项活动,这在海内外绝无仅有,这是中国学术、艺术界的荣幸,也是先生对社会最好的奉献。
1706114469
[
上一页 ]
[ :1.706114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