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15040
1706115041
1998年,3月,先生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词与画·唐宋词三百首》题签并作序文,并且为其中李繤的《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朱敦儒的《好事近》(摇首出红)以及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配画,将词作作为书画的题材,表达词中的“词意”,作为心理“词余”、“书余”的一种补偿。
1706115042
1706115043
早在1973年,先生就曾作《诗意与词意——以词入画》一文,阐释了以词作为画的题材的“词意”,此文后来收录入《澄心论萃》,在其中先生讲道:
1706115044
1706115045
以词作为画的题材的,称曰“词意”。其事宋人已有之,楼钥《攻愧集》卷七十称孙浩然的“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一词。王诜尝画此《离亭燕》词意,作《江秋晚图》。此词他处作李昇,一作李升(《全宋词》页一一一)。“词意”二字,始见于此。后来画家用“词意”二字作画材的,有沈周《渔家傲词意图》,《柳梢青词意图》(《式古》卷二五)。清钱载写墨兰题云:《玉田词意》(《故宫目》五,页五六九。)清余集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意轴》(《瓯钵》3/15).……明人善画古人词意,如董玄宰画太白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大观录》一九)及写宋人词册王半山词十一首(《续梨》六),都是重要的例子。
1706115046
1706115047
先生与古人“若合一契”,以画证词,以词入画,使词与画相得益彰,所谓虽世殊事异,然兴怀其致一也。
1706115048
1706115049
为陈历明《明清实录潮州事辑》一书作序。
1706115050
1706115051
4月,参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各地博物馆。
1706115052
1706115053
5月5日至9日,赴北京,出席了在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在开幕式上致词并发表论文《贞的哲学》。
1706115054
1706115055
6月,荣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华文学艺术金龙奖”的“当代国学大师”荣誉。
1706115056
1706115057
7月,为西藏拉萨孔夫子医院题辞:“健康是人民的财富,人民是国家的生命”,立于医院大堂之中。
1706115058
1706115059
8月,奔赴河南,出席了在孟州举行的“韩愈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作演讲,会后,先生游韩园、孟津和三门峡市,并为韩愈墓题写“湘子故园”。
1706115060
1706115061
10月,出席了在四川大学徐中舒百岁诞辰纪念会,访问了四川博物馆以及三星堆博物馆。
1706115062
1706115063
11月,在澳门参加了“澳门与中国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作《曹宪与文选学》的演讲。同月,先生出席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东亚玉器国际研讨会”,在会议上提交论文《中国玉文化研究的二三问题》,在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从出土资料谈古代养生与服食之道》的演讲。
1706115064
1706115065
12月,先生应邀,出席在广东博罗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作《罗浮山道教与香港的学术渊源》的演讲。同月,先生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中华炎黄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从出土资料追踪先代耆老的‘重言’——儒、道学脉试论》的演讲。
1706115066
1706115067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引起国际汉学界的高度重视,美国曾有大学为此书召开研讨会。此书于2000年在上海书店出版社重印,2003年又由小早川三郎翻译成日文版《汉字树:古代文明と汉字の起源》在东京株式会社アルヒフ出版,这是一部用30年工夫炼成的跨世纪著作。先生在书中,审视与利用了海内外有关陶符、图形文的考古发现,说明文学起源的多元化及地区分布的交互关系。
1706115068
1706115069
广州中山图书馆(原广雅书局)有陶濬宣所撰一副楹联,因年代久远遗失上联,仅存下联:“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先生应馆长请求,特补撰上联:“地近南园,会诗酒高朋,是能读三坟五典。”上下联终于合璧,了却该馆之憾事。为支持泰国潮安同乡会的文化建设,先生为该会新建成的“藏书楼”题写匾额。
1706115070
1706115071
1999年,1月,先生主持了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行的“唐代的交际礼仪”敦煌文化讲座,此次会议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赵和平教授作为主讲人,先生主持会议并致辞,他认为中国的礼仪与众不同之处是将法律包括在内,对社会秩序的完整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1706115072
1706115073
先生还为即将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作了前言,在其中先生谈到:
1706115074
1706115075
二十世纪为中国学术史之飞跃时代,亦为返哺时代。何以言之?飞跃者,谓地下出土文物之富及纸上与田野调查史料之大量增加。由于考古学之推进,可徵信而无文献纪录之历史年代,已可增至七八千之年之久。返哺者,谓经典旧书古写本之重籀,奇字奥旨,新义纷披,开前古未有之局。
1706115076
1706115077
余之生,值1917年,实为王静安考证殷代先公先王之年。洹水甲骨之面世,至于今岁1999年,恰当期颐大齐之数,而余年且八十有五矣。当代学术之显学,以甲骨、简帛、敦煌研究三者成就最高,收获丰富,影响至为深远,余皆有幸参预其事。他若《楚辞》与楚学之恢弘、滋大,而垂绝复兴之赋学与文选学,余皆曾致力,不无推动之绩。至余所开拓之新业,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与悉昙之学,则亦薄著微劳。本书为诸论文之结集,所以命名为“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者,即以本世纪之新资料新路向为研究主要对象,盖纪其实也。
1706115078
1706115079
为迎接21世纪之来临,新写本之不断出土,近时郭店楚简,对于学术界之震撼,即其著例,故将另有新境界之展开,新校雠学之诞生,更有助于此一新事业。古典重温,新义滋起,或可能导致未来之文艺复兴,谨拭目以俟之。
1706115080
1706115081
本集所采,以单篇论文为主,依类相从,以便寻检。相当于一部巨型之《选堂集林》。属于新资料之专著,间亦作为附录。其旧著有因新资料而加修订,藉此次刊布,谨求教于方闻之士。
1706115082
1706115083
4月,先生未能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座谈会,因此,他致信寄语:
1706115084
1706115085
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信文曰讽”,“文”当然指文学作品。信即是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使之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教学法。现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配合音乐加以演出,完全符合古代大司乐培养儿童“乐语”的精神,古为今用,更加推进,是值得提倡的。
1706115086
1706115087
5月,先生接受《中国书法》主编刘正成的访问,谈古文字与书法,在访问中先生指出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而是一个人的精神表现。这个观点,先生不止一次提出,《选堂清谈录》中“艺术是个人精神之总表现”专门谈到:“书法是人的一种修养,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书法,书法是人的性格、学养、世界观的综合表现。”先生指出中国书法是一种在全世界来说都很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同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中国书法不但要保存,而且应该不断发展。
1706115088
1706115089
在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就职仪式上,先生作了《绘画艺术与佛教的因缘——明清之际禅画的南传与海外文化交流》的演讲,同月,又在香港大学与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论坛上作《传统文化中“人”的因素》的演讲。
[
上一页 ]
[ :1.706115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