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20979
最后的话
1706120980
1706120981
大致说来,在量的方面和硬体方面,“清华”和台湾其他大学已在慢慢接近世界第一流大学;在质的方面和软体方面,还差相当一段距离。我们不妨问一声:为什么哈佛、剑桥能,为什么“麻工”“加工”能,而“清华”不能?
1706120982
1706120983
根据我在美国四十多年的观察,深信台湾教授和学生的先天素质没有比西方教授和学生来得差,但后天所表现的素质就比不上西方的学者们,这是为什么?社会的环境和传统的包袱显然要负起一部分责任,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尤其是致学的风气和先驱精神(dedication and pioneering spirit to study),该由谁来负责呢?为考试而读书,为升级而研究是不够的!
1706120984
1706120985
要“明天会更好”的先决条件是今天的耕学,希望当“清华”一百岁的时候,同时也能庆祝诺贝尔奖的莅临!
1706120986
1706120987
一九八六年四月于新竹“清华”
1706120988
1706120989
原载《传记文学》第四十九卷第一期(一九八六年七月号)
1706120990
1706120991
1706120992
1706120993
1706120995
民国三大校长 第三编 南开校长张伯苓
1706120996
1706120997
伯苓先生的教育方针,除了读诵中外历史、地理、经史子集、中外文学文字以外,有三个新的政策:第一为科学,第二为体育,第三为合群爱国。……伯苓先生得风气之先,首倡爱国主义,教导学生要合群爱国。他认为教育学生须授以知识,增强他们的能力,然后为国为公,中国方可存在,方可富强。
1706120998
1706120999
1706121000
1706121001
1706121003
民国三大校长 张伯苓先生小传
1706121004
1706121005
张源译
1706121006
1706121007
译者按:张伯苓先生名寿春,生于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卒于一九五一年,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在天津创办南开学校,自中学而大学而小学。张氏任校长,前后达四十余年。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胜利后一度出任考试院院长。本文译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六七年出版之《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一卷,原文未注明作者姓氏。
1706121008
1706121009
张伯苓出身于天津书香世家,其父为爱享受之学者,不善积财,家境逐渐中落,不得不以执教维生。鉴于自己失败,决心管教其子,故张氏十三岁时即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1706121010
1706121011
张氏体格壮健,加以聪敏好学,在校五年中,每试辄名列前茅。其教师中有严复、伍光建等饱学之士,严、伍二人后以介绍西方思想而蜚声全国。
1706121012
1706121013
张氏在北洋水师学堂最后一年适值第一次中日战争,中国海军惨败,整个北洋舰队几乎全被消灭,故张氏毕业后等候一年,方能加入其训练舰“通济”号。一八九八年七月,中国被迫将威海卫租借与英国作为其海军基地,该舰奉命参加移交典礼,张氏亲身经历中国遭受之屈辱,目击心伤,乃辞职返回天津。
1706121014
1706121015
张氏决定从教育着手挽救中国之危亡,最初在热心公益的严修(字范孙)家馆执教,除讲授英文、数学、理化(附有小型实验室)外,兼教体育。张氏仿照水师学堂的体操用具绘制哑铃及火棒等图样,交当地木匠制作,并与学生一同运动,这在当时中国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事。他重视科学与体育,并主张教员与学生自由交往,这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三年后,即一九〇一年,张氏兼在王奎章家馆任教,王氏乃天津有名士绅。
1706121016
1706121017
南开学校开始时虽然如此简陋,然以后则逐渐发展。南开之得以成立,端在严修与张伯苓之密切友谊。严氏为一学者,喜欢读书,极端爱国,对西方新教育制度颇为欣赏。他在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声望极高,资助南开不遗余力。而张伯苓当时则年轻有为,献身于教育。一九〇三年,严、张二人联袂赴日,考察彼邦教育制度。
1706121018
1706121019
一九〇四年,两氏决定将严馆扩大为现代中学,校名“私立第一中学堂”,学生仅有七十余人。两年后,友人捐赠南开地方(意谓天津城南开洼)两英亩土地,校址旋迁于该地,改名为“南开中学”。一九〇八年,张氏赴欧美研究西方教育制度。
1706121020
1706121021
南开的教育目标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这项目标显示出中国的主要缺点:国弱民穷、迷信自私、人民体魄羸弱、缺乏科学知识及公德心,总括为“愚、弱、贫、散、私”五字。张氏提议并实施五项教育改革计划,以纠正这些民族缺点:第一,养成健全体魄,增进人民健康;第二,训练青年了解现代科学方法及成就;第三,组织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参加团体活动;第四,给予学生德育训练;第五,导引学生允公允能,为国服务。
1706121022
1706121023
张氏早期事业颇受华北青年会的影响。在张氏仍在北洋水师学堂就读之际,美国青年会干事里昂(D.WillardLyon)业于一八九五年在天津组织了第一所青年会。到了张氏在严馆执教,他已经与青年会美籍干事多人熟识,其中两人乃著名的运动家,当时均在华北工作。一位名叫盖莱(Robert Gailey),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全美橄榄球中锋;另一位叫罗勃生(C.H.Robertson),是普渡大学毕业的跳高名手。罗勃生在天津每周主持一次查经班,对于张氏皈依基督教具有直接影响。由于和这些青年会美籍人士〔还包括约翰·海赛30之父拉斯可·海赛(Roscoe M.Hersey)〕往还,并于一九〇八年在国外实际观察教会主持的社会活动,张氏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兴趣,而于一九〇九年受洗。张氏是当时加入基督教的极少数中国知识分子之一,因此颇引人注意。
1706121024
1706121025
部分由于与青年会发生关系,张氏不久即以提倡体育运动而驰名全国。一九〇九年,在张氏协助之下,第一届华北运动会在南开中学举行。基督教全国青年会总会在张氏敦促之下,于一九一〇年十月配合全国工业展览会,发起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张氏以倡导运动的仁侠精神著称,以后地区性及全国性竞赛,一直均请其主持。而南开学校无论团体或个人,在非教会学校中,各种运动比赛往往获得冠军。
1706121026
1706121027
张氏老早就怀具愿望,想建立一所模范私立大学。一九一七年,他再去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为此项工作从事准备。一九一九年,张氏的愿望实现,创办了南开大学,分文、理、商三科,一九二一年增设矿科。一九一九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张氏名誉博士学位,以酬庸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天津籍的直系重要北洋将领李纯(字秀山)对张氏及南开极为称道,在其一九二〇年十月自杀之前,遗嘱将其巨额家产捐赠南开,大有助于南开的继续发展。
1706121028
[
上一页 ]
[ :1.7061209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