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28084
1706128085
我们顺利地从英租界内的海河码头乘上汽艇,开到大沽口,一艘在沿海航行的客轮正停泊在海上,将开往上海。当我们起锚时,许多日本登陆艇在周围出现,它们运来了更多的日军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
1706128086
1706128087
让他们来吧——我记得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中华民族到底起来抵抗了。侵略者将发现,他们来时容易,要脱身就难了,最后势必在失败中被赶出去——虽然时间可能不会太快。我这几位久经锻炼的同行者一定也在这样想,不是出于年轻人的热情,而是出于他们长期以来不怕挫折、终获胜利的经验。
1706128088
1706128089
我们都没有到上海。我们航行的第二天,船上的无线电收音机就传来了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的消息(1937年8月13日)。船长宣布,船在烟台和青岛停靠后将直驶英国统治下的香港——那里我们谁都不想去。
1706128090
1706128091
我的中国同伴在烟台下了船——后来我知道他们去山东省的铁路枢纽站潍县,转道到西安和延安。我在青岛下了船,去南京继续我在合众社的工作。
1706128092
1706128093
多年以来,不论是在我知道真相之前或之后,我从来没有对人谈起过这一帮助三人脱险的插曲。就我所知,他们三位也没有对人说过。我确实在1938年又在较远的距离见到过一次邓颖超,她同周恩来在一起(那时国共抗日统一战线还在发展,周恩来是中共代表,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但她的形象和处境同在天津遇见时相差太远,所以我的脑海里没有把这两个人联系起来。我作为记者同周恩来见面时,他也没有暗示过这件事,不过我猜想他一定知道,因为他通过他的部下对我的新闻报道工作给了很大帮助,使我及时掌握了战时情况的新发展。
1706128094
1706128095
直到1973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个十年中,在斯诺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前燕京大学校园,斯诺在这里多年从事教学和支援学生运动)的仪式上,邓颖超走到我面前,追述1937年在天津出险的往事——这已经是35年前的事了。她说话的声音很大,周围的人都能听到。这次见面的环境也是非常“特殊”的。我在“文革”中被关进秦城监狱几近五年,这时刚被释放,一些人见了我还故意回避。不难想象,她何以要选择这个时机来同我谈话,而她这样做对我又意味着什么。
1706128096
1706128097
1985年,在我70岁生日的时候,她更加公开地谈起这些往事并让这些往事见诸报端。
1706128098
1706128099
我和王世英的重逢要更早一些,只隔了七年——1944年在延安。我参加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访问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一部分外国记者准备亲自去访问并报道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八路军总部派了一位高级干部来带队。他见了我,盯着看了一会儿,惊喜地喊道:“在天津见到的就是你吗?”他穿着灰色军装,我真认不出他就是斯诺带来的那位穿着西装的“教授”。我确实也长大多了,不是他最初见到的那个22岁的小子了。我们谈了很多这些年里所经历的事情。
1706128100
1706128101
张晓梅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妇联主席。
1706128102
1706128103
但他们两位都未能在“文革”中活下来——令人伤心的人才糟蹋。
1706128104
1706128105
※ ※ ※
1706128106
1706128107
从以上的叙述可见,在1937年,历史的潮流已将我从旁观中国革命转变为卷入中国革命并在未来的岁月中越卷越深——虽然在当时,我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
1706128108
1706128109
(沈苏儒 译)
1706128110
1706128111
(1) [译者注]莫斯利爵士(Sir Oswald Mosley,1896—1980),初为英国保守党,后加入工党,1929—1930年在工党政府任职,1932年创立“英国法西斯同盟”,“二战”开始后被拘禁,1943年因病释放。
1706128112
1706128113
(2) [译者注]马查多(Gerardo Machadoy Morales,1871—1939),古巴独立战争中的英雄,1920年任自由党领袖,1924年当选总统,1928年再度当选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1933年被迫流亡国外。
1706128114
1706128115
(3) [译者注]斯特雷奇(Evelyn John Strachey,1901—1963),英国社会主义作家、工党政治家,1924年主编党刊《社会主义评论》,1929年及1945年两度进入议会,1946年任粮食大臣。1932年至1938年相继出版了《即将到来的权力之争》《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怎么办?》等著作。
1706128116
1706128117
(4) [译者注]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戏剧改革家。代表作有《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1955年获斯大林和平奖金。
1706128118
1706128119
(5) [译者注]美国战时新闻局(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为美国新闻处(US Information Service,后改称US Information Agency)的前身。费希尔于1942年在重庆筹建该局中国办事处时,为便于向中国受众宣传报道,设立了中文部,并请刘尊棋任主任。费希尔在北京任合众社记者时,刘尊棋任苏联塔斯社北平分社翻译并在《北平晨报》工作,因而相识。本书作者爱泼斯坦也是在这一时期同刘相识并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在1994年的一篇悼念文章中称刘“是中国现代新闻事业、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文化交往事业的杰出人物之一……坚强的共产主义者”。
1706128120
1706128121
(6) [译者注]罗兹(James Ford Rhodes,1848—1927),美国商人和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荣誉学位,1898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
1706128122
1706128123
(7) [译者注]萨松(Siegfried Lonnaine Sasson,1886—1967),英国诗人、小说家,以反战诗歌和小说体自传而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官,在法国战场上两度负伤。
1706128124
1706128125
(8) [译者注]旧中国的沿海航运业几乎为英国的怡和洋行(又称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 Co.)和太古洋行(Butterfield & Swire)所垄断。
1706128126
1706128127
1706128128
1706128129
1706128131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第七章 战地记者(一):南京
1706128132
1706128133
我离开了天津,但并没有远离战争,而是更深地卷入了战火。由于无法进入上海,我被合众社派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从那时起,我从前线和后方两个方面报道战事动态。
[
上一页 ]
[ :1.7061280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