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29748
1706129749
为了更有效地使用空间,平民旅客实行男女分居。但通过友好安排,已婚夫妇可以在一起度过一两个小时,同室旅客们会自觉地回避。
1706129750
1706129751
在几星期的旅途中,我们只有在亚丁获准上岸一次。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巨大的石头水池,据说是所罗门国王建造的,提醒人们牢记淡水在阿拉伯国家的无比重要性。在一条街道上,我们溜进一家小书店,发现店里有莫斯科出版的列昂提也夫的《政治经济学》英译本,店主介绍说,这书卖得很好,于是我们也买了一本。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这个地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传播着。
1706129752
1706129753
我的同室旅伴中有个年轻的英国大学生,表面看来温文尔雅,操一口纯正的英语,但他在许多地方当过突击队员,是一个地道的亡命徒。他最心爱的宝贝是一把廓尔喀人(3)用的阔头弯刀,他不时拿出来把玩一番,用手指在锋利的刀刃内口试试,絮絮叨叨地夸耀这把宝刀如何了不起,如果使用得法,可以把一颗脑袋干脆利落、悄没声儿地削下来。他变成了一个嗜血成性的杀人狂,以杀人为最大乐趣——并不是因为他特别痛恨德国人或日本人。事实上,他的仇恨似乎主要是针对所有有色人种的。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摧残了古老的辉煌的东方、阻碍新时代的诞生——它们无疑是下一场斗争的对象。
1706129754
1706129755
到英国去可真不容易。对我来说,除了有形的障碍以外,还有无形的障碍。若干年后,随着旧档案的解密,一位朋友给我寄来了一份复印件,是当年英国驻华使馆与伦敦外交部关于我申请去英国的往来公文。有的官员说:“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让他入境。”有的官员则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说我对中国共产党已经“完全着迷”了。
1706129756
1706129757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最后终于途经英国抵达了美国。
1706129758
1706129759
(钱雨润 译)
1706129760
1706129761
(1) [译者注]红堡是印度莫卧儿帝国在旧德里城内建立的城堡,17世纪中期营造,墙用红色石头砌成,故名。堡内有皇宫、苑园、军营等。迄今仍为旅游胜地。
1706129762
1706129763
(2) [译者注]公元8世纪为逃避波斯人迫害而移居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后裔。
1706129764
1706129765
(3) [译者注]廓尔喀人,Gurkha原为尼泊尔的地名,并非民族名称。后指尼泊尔士兵,尤指服役于英一印陆军中的尼泊尔士兵。
1706129766
1706129767
1706129768
1706129769
1706129771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第二十一章 英国:一九四四年
1706129772
1706129773
我们于1945年春天到达英国,那时欧洲战场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但纳粹仍在继续向伦敦发射V-2导弹(当时通称火箭)。
1706129774
1706129775
这是我第一次跟西方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打交道,过去我所见到和来往的西方人,都是以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里一个特权统治阶层的面貌出现的。
1706129776
1706129777
在我以前的想象中,不列颠王国的首都一定是壮丽辉煌,但到了伦敦,却似乎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全副精力关注着战争和忙于介绍中国,我根本就不是一个“观光客”,没有时间和兴致去参观游览伦敦塔、伦敦桥、温莎宫、汉普顿广场、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圣保罗大教堂、画廊、博物馆……
1706129778
1706129779
火车从海港向伦敦行进,我们向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两旁几乎都是像后院一样乱七八糟的灰色建筑。进城一看,我们发现这座大城市呈现出一片肮脏的土灰色,长期没有洗刷的建筑物上,布满着一道道烟痕,既不见大理石的洁白,也看不出它们本来的颜色,跟我想象中的大都会迥然不同。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人民的坚毅勇敢,是伦敦的真正伟大之处,但这一点还有待我去慢慢感受。
1706129780
1706129781
邱茉莉的母亲专程到伦敦来接我们,她把我们带到帝国饭店,订了一个房间。帝国饭店位于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大学附近的勒塞尔广场。由于战争,它跟别的建筑物一样,显得陈旧不堪。许多被炸弹炸掉玻璃的窗子上用木板挡着。在登记处,值班人员要我们出示邱茉莉和我的结婚证件,她那位戴着帽子和手套的母亲把脑袋高高一扬,大声说道:“这是我的女儿!”这一声吼把问题解决了。
1706129782
1706129783
我们的房间在高层。我们一直睡到远处一声很强烈的爆炸把我们从梦中震醒。一枚V-2火箭击中了史密斯菲尔德商场,就造成的伤亡而论,这是战争后期最严重的空袭之一。
1706129784
1706129785
我们在伦敦用第一顿早餐。一名邋里邋遢的年轻女招待胡乱做了两个硬得像皮革似的煎蛋卷,往桌上一扔,拉长声调说:“鸡蛋粉做的,真要不得!”我喜欢她的粗鲁率直。东西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将就着,不美化它们,该做什么照常做什么。这就是熬过并赢得一场长期战争的坚实基础。
1706129786
1706129787
不久以后,我听到了一个关于“脱水货”的战时笑话:在诺曼底,英国士兵正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地涉水登陆。附近停泊着一艘登陆舰,一群群干瘪得像用硬纸板剪出来的小个子正从船上下来。“我的天!那是什么?”一个士兵问。“脱了水的美国佬,”他的战友回答,“连尿都挤干了的美国佬!”不是英国人不需要美国盟友的帮助,是美国人的高工资、高供给、未经战争销蚀的充沛精力,以及他们向英国姑娘和女人献殷勤的真真假假的传说,使英国人产生了反感。英国人抱怨说:“(美国人)工资太高,性欲太旺,离我们又太近!”的确,英国人工资较低,又有被外国占领的感觉,他们在自己土地上流露出来的这种心态,跟他们殖民地的“土著人”对他们的情绪是类似的。
1706129788
1706129789
我对本土英国人的评价,很快就高于对他们在东方的同胞,因为在东方的英国人常常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架势。英国国内战时的平等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府经营的“英国餐馆”,以最低廉的价格向所有人供应普通的但是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午餐每份仅需一先令六便士(相当于现在的7.5便士或10美分),当然那时的货币比现在值钱。“经济实用”的衣服和鞋子也很便宜,外观很一般,但非常结实耐穿,几乎穿不破,几十年后,我还能穿它。
1706129790
1706129791
战时的某些朴素和平等的做法,自然会在将来消失。英国毕竟是一个阶级社会,尽管战时有同舟共济的感情,但战前那种古板僵化的传统作风,已经被大大动摇了。
1706129792
1706129793
※ ※ ※
1706129794
1706129795
我们从伦敦前往邱茉莉的家乡约克郡北部。她的弟弟理查德经营着全家最后的一片耕地(是从他的银行家哥哥弗朗西斯那里租来的)。我们是坐火车去的。因汽油管制,私人汽车几近绝迹,因此我没能观赏沿途英国乡村的美丽景色。不管怎么说,乡村不如战前和战后那样苍翠繁荣(为确保战时粮食供给,大片草原开发成了农田)。
1706129796
1706129797
弟弟理查德是大学农科毕业的,既从事体力劳动,又进行科学化种田。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他以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肩负起为国家增产粮食的任务。他总是天一亮就起床,穿上靴子下地,中午踏着因疲劳而显得沉重的脚步回来吃午饭,先喝一杯“雪利”酒为自己鼓鼓气,随后便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吃完饭拿起报纸坐进一张扶手椅里,不一会儿便打起盹来。常常是我对大事小事高谈阔论,却没有引起他的任何反应,原来他睡着了。个把小时后,他醒来,站起身,又踏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地里或牛栏里继续干活,直到夕阳西下。
[
上一页 ]
[ :1.7061297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