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58592e+09
1706158592
1706158593 1月26日动了手术。孙中山顽强地同病魔抗争,精神尚好,各种慰问电函及来探视者络绎不绝。庆龄日夜守护床前,明显消瘦下来。2月9日,廖仲恺夫人何香凝闻知此信,千里迢迢特意赶来襄助庆龄,使孙氏夫妇在身心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1706158594
1706158595 在给孙中山治疗的日子里,何香凝常把庆龄拉在隔壁房间劝慰说:“中山的病,主要是长年艰苦工作,颠沛流离,备受煎熬所得。多亏婚后10年,你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在饮食上精心调理,要不,还到不了这个时候。”
1706158596
1706158597 “中间,他的健康是大有好转,胃病几乎痊愈。他也告诉我,可以加倍工作了。”庆龄又道:“这次病的突发,主要是他带病北上,长途跋涉,几度转换车船,再加上一路天气不好,雨雪交加,在船上还饱受风浪之苦。每到一地,还要接见中外记者、当地要人,参加欢迎会,发表讲演等,使他精疲力竭。12月4日,抵达天津大沽口时,朔风呼啸,天气很冷,他站在船头上与簇拥在码头上的欢迎群众见面,又受了风寒。”
1706158598
1706158599 “这种情况下,段祺瑞还在继续作恶,实不像话。对先生的病也是个打击。这个账我们要记在心里。”何香凝像是安慰庆龄,也像是安慰自己。
1706158600
1706158601 3月11日下午,孙中山病情恶化,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庆龄。他特地把何香凝喊来,把庆龄托付给她,千叮咛万嘱咐地交代:他死后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说着说着,舌头硬了,话也讲不清楚了。何香凝立时表示:“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训,我有一份力量,必定尽力宣传。”此时,庆龄在旁悲声欲绝。孙中山含泪望着何香凝,握着她的手说:“那么,我很感谢你。”
1706158602
1706158603 孙中山由泪流满面的庆龄托着手,在三个遗嘱文件上签了字——这个最后的行动是因为不愿庆龄过分伤心而被推迟了的。他的家事遗嘱全文是:
1706158604
1706158605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706158606
1706158607 他的政治遗嘱全文是:
1706158608
1706158609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706158610
1706158611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706158612
1706158613 他的致苏联遗书全文是:
1706158614
1706158615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1706158616
1706158617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1706158618
1706158619 孙逸仙(签字)
1706158620
1706158621 3月11日下午已只能听到孙中山说一些单词。4点半时,他唤“亲爱的”,是叫庆龄;6点半时,他唤“精卫”,是指他当时的亲密追随者汪精卫。
1706158622
1706158623 孙中山关于国事的最后的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2日晨,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9岁。他没有留下任何家产,留下的只是未竟的事业和无可估量的精神财产,使庆龄终身受之不尽。
1706158624
1706158625 面对现实,继承遗志,化悲痛为力量……
1706158626
1706158627 英年逝夫,当时庆龄还只有32岁。这对庆龄无疑是个莫大的打击,况且庆龄又是一个执著、感情专一的人。但同时庆龄又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性。悲痛延续十多周后,她决定面对现实,继承先生遗志,把自己“奉为”先生形象的化身,一言一行代表先生,重新塑造先生在国民中之形象。
1706158628
1706158629 当丈夫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入殓,移灵于京西香山碧云寺之后,庆龄便回到上海寓所居住,春天去过两次南京。南京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地方,所以他的陵墓将修建在那里。庆龄南京之行的目的就是为此。第一次,选墓地由胡汉民、郭汉章陪同。这其中有段插曲在此一叙。
1706158630
1706158631 孙中山的陵地选择在南京紫金山南坡。归葬紫金山是孙中山的夙愿。
1706158632
1706158633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卸职,由日理万机的大总统变为一个自由人,他欲轻松一下,便与卫队长郭汉章、秘书长胡汉民等去紫金山打猎。一行人经明孝陵至半山寺,忽见一只喜鹊飞过来。孙中山急忙举枪射击,因喜鹊飞远而未击中。枪声响处,几只野鸡受惊飞起,他调转枪口,“砰”的一声,其中一只中弹,歪歪斜斜向下栽落,大家追赶过去,在土地庙旁寻到野鸡。这时孙中山提议休息片刻。他信步向山上走去,至现在的中山陵墓室处,停下来眺望四方,显得极有兴致。过了一会儿,他对跟随在后面的胡汉民、郭汉章说:“你们看,这里有山有水,气象雄伟,较明孝陵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洪武皇帝为什么不葬在这里呢?”胡汉民接口道:“是呀,此处前有照,后有靠,风水特好,称得上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点头笑着说:“我将来死后能葬在这里,也就心满意足了。”胡汉民说:“先生怎么想到这上面来了?”
1706158634
1706158635 13年后的今天,孙中山当年随口一说竟变成现实。1929年6月2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
1706158636
1706158637 第二次,为中山陵工程开工典礼而来。两次南京之行,也表现了庆龄对中山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1706158638
1706158639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国共合作在孙中山逝世后的几个月,势如破竹,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特别在上海、青岛、福州等地帝国主义开办的工厂里,工人们为了反对资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纷纷揭竿而起。
1706158640
1706158641 5月30日,上海学生及民众两千多人在租界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英帝国主义吓破了胆,竟命令巡捕开枪屠杀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更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上海市民当即展开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与帝国主义英勇搏斗。斗争风潮继而席卷全国各地。
[ 上一页 ]  [ :1.7061585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