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81777e+09
1706181777
1706181778 进府门,东西两厢各有楼房3间,再往里就是大殿,俗称银安殿,与皇宫正殿称金銮殿意义相合。亲王5间,郡王3间。亲王府大殿及门用绿琉璃筒子瓦,郡王府则用筒子瓦。东西两配楼。大殿非有大典礼不开,由东西夹道绕进,为二殿(3间),东西配房各若干间,为首领太监及使唤太监居住。凡皇子分府,必由宫内将向来供使役之太监常住,而以首领管理。
1706181779
1706181780
1706181781 二殿后为神殿,两旁为东西配殿。神殿西间有一铺炕,是用“”形砖砌的。但名为字炕。西墙挂着各种乐器,是供萨满太太跳神时吹拉用的。西墙北墙都设有神柜。东间为亲、郡王及其袭爵人合婚之所。其新婚制度与坤宁宫为帝后台婚之所相同,盖坤宁宫西间向为跳神吃肉处所,仍沿关外旧俗。
1706181782
1706181783 神殿北面通称后楼,有“遗念殿”等建筑。遗念殿专用于供奉先帝先后先前穿戴之衣帽等物品。清朝惯例,帝与后崩逝后,由继位的皇帝将先帝先后生前穿戴的遗物,颁赐给王公大臣,美其名曰“遗念”。此外则佛堂、祠堂皆在此院内。
1706181784
1706181785 住房在西跨院,屋内皆用尺六金砖墁地,砖门上罩桐油,砖地中空。屋外前廊(两明间)皆有炉炕,上盖朱油木板;冬令在内生火,名曰“地炕”,室内温暖适度。
1706181786
1706181787 在中路的东北角,建有家庙一幢(又称影堂)。王府西边不远,有一处吉祥所。府里的服务人员,如妇差、使女、散差太监等,病危送吉祥所,可以在此养病,但不能办丧事。府中姬妾和未成丁的“小口”,多在吉祥所发丧。
1706181788
1706181789 府第正屋外,各有花园,多在住房西,亭台堂榭、山石荷池。[242]
1706181790
1706181791 在产权上,王公府第均属皇产,统归内务府管理。其居住权是随爵的,其人已故无嗣,则过继之人不论支派远近,一经承袭,即得进府居住。若因事革爵,则本人及子孙皆不能享有居住权,府第归另行承袭之人;庄园收入,皆为袭爵者所有。
1706181792
1706181793 除宗室王公,凡公主也皆有府第,下嫁前,在京者,由内务府承旨建造。其夫封为固伦额驸或和硕额驸,与公主同居。公主出自深宫,下嫁之日,皆有护卫官,其跟随下嫁蒙古者,有从事种植农产粮食、菜蔬诸人役。公主故后,府第、妆奁、器物、银钱均应上缴。
1706181794
1706181795 清朝开国勋旧诸王和恩封诸王均赐有王府,总数繁多。[243]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爵位“世袭罔替”,府第世世经营,尤为恢宏精美。也有个别王府,地址有所变迁。兹将一些主要王府略述如下:
1706181796
1706181797 睿亲王府——旧府设在“明南宫”,即明代在南内所建的洪庆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诗云:“七载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244]写的就是“南内”。是指明代皇城的南部,实即位于紫禁城以东。第一代睿亲王多尔衮赐府就建于此。当时,清世祖福临(顺治帝)年幼,由叔父多尔衮任摄政王,独揽军政大权,甚至把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王府成为百官汇集的政治中心。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死于木兰围场。不久,顺治帝以谋逆罪削夺了他的爵位,睿亲王府遂废。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吗哈噶喇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名普度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世袭封爵。因为旧府已改佛寺,就把石大人胡同原来的饶余亲王府,作为睿亲王新府(今外交部街中学,北京24中所在地)。前后共有7位睿亲王。
1706181798
1706181799 英亲王府——英亲王阿济格,府第位于东华门。顺治年间议罪夺爵,王府亦废,改为光禄寺衙门。睿、英两王被废后,宗人府奏准:“皇城为皇上宸居,诸王在内居住,所属人员,往来出入,难以稽察,应迁居于外。”[245]此后皇城内不再设王府。
1706181800
1706181801 豫亲王府——豫亲王多铎府第位于东单牌楼三条胡同(即今协和医院所在地)。多铎卒于顺治六年(1649),后因多尔衮之狱,被追降郡王。
1706181802
1706181803 礼亲王府——乾隆年间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七说:礼亲王府在西安门外东斜街酱房胡同口。昭梿《啸亭续录》卷四称府址在普恩寺东。普恩寺在酱坊胡同西北,礼王府在其东。两说吻合。至今,这座王府是清代王府保护较好的一处。王府占地百多亩。北京故老相传,清代王府之大者为礼王府和豫王府,有“礼王府房,豫王府墙”之谚。房喻其多,墙喻其高。前后共有13位礼亲王(中间一度称康王)。
1706181804
1706181805 克勤郡王府——第一代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府址在石驸马大街(今宣武门内新文化街)。府第建筑精致紧凑。先后有17位郡王(中间一度称衍禧郡王、平郡王)在府里生活。五次袭郡王爵的纳尔苏,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姑父。康熙帝指配曹寅长女为纳尔苏的嫡福晋(正夫人)。后来,纳尔苏治罪削爵,其子福彭封平郡王,即曹雪芹表兄,两人交往甚笃。
1706181806
1706181807 顺承郡王府——清朝入关设府于麻线胡同(今西城白塔寺南的太平桥大街路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所在地)。第一代顺承郡王为勒克德浑,代善孙。王府先后有15位府主。
1706181808
1706181809 郑亲王府——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建府于西城大木厂(今西城大木仓胡同,旧为中国大学校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所在地)。先后有18位亲王生活于该府(中间一度称简亲王)。
1706181810
1706181811 庄亲王府——清太宗第五子硕塞封承泽亲王,至其子博果铎袭,改号庄亲王。府址在太平仓(西四北平安里西太平仓)。庄亲王爵前后承袭了10次。
1706181812
1706181813 肃亲王府——清初肃亲王豪格的府第位于玉带桥东岸(今东交民巷正义路东)。前后共有10位府主生活于此。在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后,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肃亲王迁至北新桥船板胡同(今东四十三条)街北。新府已非王府形制。
1706181814
1706181815 以上9个王府,除英王府外,都是清初开国立有殊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在他们之后,还有4位恩封亲王,也属“世袭罔替”。他们的王府也非常著名:
1706181816
1706181817
1706181818 怡亲王府——康熙帝第二十二子胤祥,雍正元年(1723)始封和硕怡亲王。乾隆三十九年(1774),特下诏旨,以“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胤祥初封时,在冰渣(煤炸胡同),后舍宅为寺,即贤良寺,府址移至朝阳门北小街(今科学出版社所在地)。该府屋宇宏深,庭院开阔。同治初,因第五次袭怡亲王载垣获罪削爵,将此府赐予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故又称“九爷府”。载垣后人迁居二条胡同。
1706181819
1706181820 庆亲王府——《啸亭续录》说府址在三转桥。三转桥又称“三座桥”,俗称“海子桥”,位于后海南岸(桥已不存)。此府位于今前海西街,原为和珅旧宅。和珅是乾隆帝宠臣,曾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20多年。他在任期间,揽权纳贿,大发横财,在三座桥附近为自己修建了豪华宅第。乾隆帝第十七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永璘,与嘉庆帝是同母弟兄。嘉庆四年(1799),封庆郡王,成为第一代庆王。按照清朝惯例,封王后要分府。其得府缘由《啸亭续录》卷五载之甚详:乾隆末年,诸皇子多觊觎帝位,惟永璘处之泰然,某日笑谓诸兄弟说:“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惟求诸兄见怜,将和珅邸第赐居,则吾愿足矣!”乾隆皇帝死后,和珅失势获罪,财产籍没。嘉庆帝便将和珅宅赐给永璘,以酬昔日之言。二十五年(1820), 永璘病危,嘉庆帝亲临探视,晋封庆亲王。永璘死后,锦慜(永璘第三子袭郡王)奏言,府中有毗庐帽门口4座、太平缸54件、铜路灯36对。嘉庆帝以“此违制之物,皆和珅私置”,搁置不问。[246]
1706181821
1706181822 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永璘孙奕劻袭辅国将军爵。至此,庆王族系已由亲王降至辅国将军,仍住王府已不合规制。咸丰元年(1851),恭亲王奕分府,清廷决定将辅国将军奕劻府第,官为经营,赏给恭亲王居住,奕劻换迁到附近一处官房(亦在定府大街)。[247]奕劻善于逢迎慈禧太后,不断加官晋爵,同治十一年,晋郡王衔。光绪二十年,封庆亲王,三十四年又给予“世袭罔替”的殊荣。成为晚清政坛上权势熏灼的大人物。奕劻贪污纳贿在近代史上是有名的。他将大批贪污苞苴所得用于对庆王府的扩建。他刚搬进新府时,只有房屋160多间,以后大兴土木,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处,建筑靡丽精巧。府内房屋分为5个大院落,大小楼房近千间。经过近60年的经营,庆王府成为京中最豪华宏大的王府之一。
1706181823
1706181824
1706181825
1706181826
[ 上一页 ]  [ :1.706181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