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81827e+09
1706181827
1706181828 醇亲王府——醇亲王府前后有两座。一座在西城太平湖,一座在后海北岸。第一代醇亲王奕,是道光帝旻宁第七子。当他的四兄奕即皇帝位(咸丰帝)时,被封为醇郡王,但仍以皇七子身份住在宫中。咸丰九年(1859),奕从宫中分封出来,居住于太平湖新府。同治十一年(1872)晋封醇亲王。十三年(1874),奕次子载湉继同治帝之后入宫,为光绪皇帝,他本人享受“世袭罔替”亲王待遇。王府平流10顷,高柳数章,夕阳衔堞,水影涵光,是京中一处风景秀美的名园。
1706181829
1706181830
1706181831
1706181832 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按照清廷规定,因光绪帝生于太平湖醇王府,称帝后该府为“潜龙邸”不得居住,应予返缴。于是将什刹海后海北岸贝子毓府选作新府。毓只好移居到西直门内半壁街空闲府第一所居住。
1706181833
1706181834
1706181835
1706181836
1706181837 穷源竟委,毓的府第承袭自他的曾祖成亲王永瑆,在永瑆之前则是权臣明珠旧宅。《啸亭续录》卷四称:“成亲王府在净业湖(即什刹海)北岸,系明珠宅”,说的就是这段渊源。明珠在康熙朝前期历仕兵部尚书,大学士,专擅朝政。在任期间“簠簋不饬,货贿山积”。看中什刹海一带迷人的湖光,选定宅址,精心营造。明珠去世后,他的子孙未能长期占用这座豪华祖宅。乾隆朝后期,先是为权相和珅巧取豪夺,嘉庆初年,又落到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手里,[248]永瑆得到园子后,按照王府规制,大兴土木加以改建,修筑了正门5间,银安殿、神殿、佛堂、祠堂等建筑,并经皇帝特许,将活水引入花园,使整个府第面貌一新。光绪年间,成亲王之裔已降袭贝子爵,慈禧太后将这所京城中著名的府第转手赏给善于揣测迎合她意旨的醇亲王,也不过是遵循清朝旧制。同时,还赏银10万两,让醇王自行修理,俟修复后再行移居。[249]光绪十一年(1885)至十七年(1891),清朝为了安排慈禧太后卷帘“归政”后的颐养之地并满足她晚年游乐生活,对紫禁城西侧的南海、中海和北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治,用工600万个以上,支出经费589万余两。其中多达436万余两挪借自奕主持下的海军衙门。[250]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一次赏给奕“修理”银10万两,在清朝历史上已经是没有先例的,次年再下“懿旨”,加赏修葺府第银6万两。联系到同时进行的声势浩大的三海工程,不难看出在这种无节制的滥赏背后,进行的乃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交易。
1706181838
1706181839
1706181840
1706181841
1706181842 图35 醇亲王府(原和珅旧宅)花园内景
1706181843
1706181844
1706181845 奕这次大修新府活动中究竟挥霍了多少银两尚不得而知。仅据兴隆、庆丰两厂开具的《新府第各正殿座遵吉合陇一律完竣》清单一份,王府中一路新建或重修的门楼殿堂就有22座之多:大衙门、宫门、南倒座、三门、东西耳殿、后神楼、宝翰堂、钟灵所大门、九思堂、思谦堂、后楼树滋堂、任真堂、前层楼蔼春室、中层楼信果堂、后层楼清荫斋、马王庙、花园南楼、水房院后层正房、东所后楼、思无邪斋等。[251]
1706181846
1706181847
1706181848
1706181849
1706181850 图37 醇亲王府花园南楼
1706181851
1706181852
1706181853
1706181854
1706181855 图38 醇亲王府花园内箑亭
1706181856
1706181857
1706181858 光绪十六年(1890),奕病故,其子载沣袭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沣子溥仪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名义入宫,当了清朝的末代皇帝,载沣摄政当国,府第改称“摄政王府”(今王府花园为宋庆龄故居,王府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706181859
1706181860
1706181861 恭亲王府——据昭梿《啸亭续录》载,府址在铁狮子胡同,即现在地安门东大街东端。而现存恭王府则位于前海西街。恭亲王奕,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奕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封恭亲王,分府后移居宫外,赏给辅国将军奕劻(后晋封庆亲王)府第。从此这座府第称恭王府。同治十一年(1872),奉旨“世袭罔替”。奕死后,由其长子载澂嗣子溥伟承袭王爵,仍住原府。祖孙二人被时人称为“老恭王”、“小恭王”。
1706181862
1706181863 恭王府分府第和花园两大部分。府第占地46亩半,花园占地38亩6分。府第在前,花园在后。整个府第布局严谨庄重,分东、中、西三路,由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多进深的四合院组成。花园名“萃锦园”。园内假山叠石,奇峰突兀,花木丛生,轩榭幽致。
1706181864
1706181865 随着皇子分府,北京城内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王府。每一座府第的兴修,都动用了众多人工,耗费了巨额帑项。
1706181866
1706181867 (三)王府的组织
1706181868
1706181869 皇子分府后,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管理机构。
1706181870
1706181871 按清朝规定,王公府属护卫官员除奉特旨格外赏给不拘数额外,亲王应设长史1员,一等护卫6员,二等护卫6员,三等护卫8员,四五六品典仪各2员;郡王应设长史1员,一等护卫6员,二等护卫4员,三等护卫5员,五六品典仪各2员;贝勒,各设司仪长1员,二等护卫6员,三等护卫4员,五六品典仪各2员;贝子,各设三等护卫6员,六七品典仪各2员;公,各设三等护卫4员,七八品典仪共3员。王等属下,又每旗各设散骑郎。此外,亲王府、郡王府还设有王府管领、马群头目、饭房头目、司库、匠役头目、牛群头目等。[252]王府长史和贝勒府司仪长“掌董帅府僚,纪纲众人”,[253]是府里最重要的官员。散骑郎的任务是协助长史管理府事。其他属官分别负责随护宿卫、仪仗导引,以及王府一应生活事务。王府还设有太监。早期数目不限,以致投充私宅太监人数过多。嘉庆四年(1799)定,亲王准用七品首领1名,太监40名;郡王准用八品首领1名,太监30名;贝勒准用太监20名;贝子准用太监10名;入八分公准用太监8名。此后,王公府第太监多有逾额。道光十年(1830),又取消了限制。[254]
1706181872
1706181873
1706181874 总之,王府的人员编制,是按府主爵位高低各有不同的。晚清醇王府,由于奕是光绪帝生父的关系,曾加增护卫人员两次。到第二代醇亲王载沣时,又因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缘故,当上了摄政王,所以醇王府内的各处人员不但较清初规定的人数要多,而且比一般王府也要多得多。溥杰回忆了其父载沣摄政时代,府中的组织概况:
1706181875
1706181876 长史1名;管事官1至3名;庄园处5至6名;随侍处最多时十余名,少时6至7名;司房5至6名;祠堂3至4名;大、小厨房共约10余名;茶房3至4名;茶园(包括暖窖)最初有十余名,后减至6至7名;大书房8至9名;小书房4至5名;更房十余名;马圈2处,共约10名左右;裁缝铺人数不详;轿夫约有20名。
[ 上一页 ]  [ :1.706181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