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83938e+09
1706183938 醇亲王府——清季醇亲王一系“两度潜龙,一朝摄政”,声势之隆,非其他诸王所能攀比。醇亲王先后有两座王府,即宣武门内太平湖旧府和什刹海后海北岸新府。载沣摄政期间,新府改称为“摄政王府”,同时又称“北府”(系指太平湖旧邸为南府而言)。辛亥革命后,醇亲王继续从逊帝溥仪的小朝廷支取42484两的“岁费”,这种殊遇,直到民国13年(1924)溥仪出宫才停止。17年(1928),载沣担心北京战乱,携家移居天津英租界溥仪别宅内。直到民国28年(1939)天津水灾,又返回北京什刹海的王府居住。载沣对家务一向不屑一顾,听任府中管事蒙混舞弊,专靠当卖祖业过着坐食山空的生活。[45]加上开支庞大,家境逐渐衰落。
1706183939
1706183940 民国20年(1931),载沣的儿媳唐怡莹(溥杰之前妻)倚仗浙江军阀卢永祥之子卢小嘉等人撑腰,乘载沣在外之际,将府中珍玩宝器大批用卡车运走。载沣接到急报,因无法制服唐怡莹,便想出挟洋人以自重的“妙计”。于是与日本商人原田梁二郎商妥,扬言王府早已抵押与日本商人。原田面见唐怡莹,阻止了她继续窃运。载沣自以为得计,以后雇用日本浪人持原武夫为保镖。持原为了邀功,又凭借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抢夺太平湖的旧醇王府。该府因为是光绪帝潜邸,早在光绪十四年已由第一代醇亲王奕愷缴还给清廷,辛亥革命后,该府即成为民国大学。后因日寇侵略华北,该校师生南迁避难,民国大学名存实亡。本来该府早与醇王府无关,持原却挟日寇势力,硬将旧府作为醇王府私产,由载沣出售得价20余万元,存银行吃利息。[46]
1706183941
1706183942 载沣一家得了这笔不义之财,也没有能摆脱颓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十一战区占用了北府的一半,载沣为了维持残局,将王府的另一半开办了“竞业小学”,共有学生五个班,由第四子溥任(金友之)当校长。其时,“王府已破烂不堪,只剩下空架子,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古董字画、房产园林,典的典,卖的卖”。[47]昔日王府盛况,犹如镜花水月,早已消散无遗了。
1706183943
1706183944
1706183945 醇亲王载沣的两个兄弟载洵、载涛,也有同样的经历。光绪年间,载洵过继给瑞郡王奕,承袭贝勒,载涛过继给锺郡王奕诒,也承袭贝勒,两人均加郡王衔。他们虽出继别支,但与载沣,同出一父。一门三王,显赫无比。况载沣摄政时,又以载洵管海军,载涛总参谋(军谘府)及禁卫军。载洵、载涛显爵高位,除领取俸银、俸米外,还有大笔地租收入。待清帝逊位,冰山消逝,他们的家境亦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1706183946
1706183947 载涛过继给锺王奕诒后,即居其后海府第,以后习称“涛贝勒府”。辛亥革命后,主要经济来源逐渐枯竭。用他的话来说,从1913年到1925年,其间约有五六年光景,是由清室优待费补助家庭生活的。自优待费停发后,生计就开始拮据。既乏谋生的技能,只好靠变卖家产度日。但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日子越过越紧,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出卖府第。民国14年(1925),旧涛贝勒府以16万元的租金租给了天主教会,作为辅仁大学校址。载涛随即购置宽街附近的山老胡同二号房院,加上修缮费,约用去8万元。其余的钱留作生活开支。
1706183948
1706183949 这一时期,载涛同他的5个儿子、儿媳及孙儿女生活在一起,加上保姆、管家、仆役,全家近30口人。维持这一大家人口的生计,对早已断绝了俸禄,又无任何进项的载涛来说,艰窘可知。不几年,这笔有数的钱又花光了,抗战后期,载涛陆续将山老胡同的一部分房子出租,全家以房租为主要经济来源。40年代末,北京城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载涛一家的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他只好搜罗家中什物,到德胜门外的小市摆地摊卖“破烂”。“皇帝的叔父卖破烂”一时成了街头巷尾的新闻。后来,他以“出卖衣服物品作小本经营,亦因赔累,生活无法维持”,被迫将山老胡同二号房产出卖。载涛则携家住进了西扬威胡同戊六号——自己原来的马厩,并略加修缮。从此,开始了平民式的生活。[48]
1706183950
1706183951 民国年间,载洵赋闲京津,常以书画自娱。其贝勒府位于西单东槐里。民国9年(1920)前后,为东北军将领万福麟购得。
1706183952
1706183953
1706183954
1706183955
1706183956 惇亲王府——第一代惇亲王绵愷为嘉庆帝第三子,道光十八年(1838)卒。因绵愷无子,奉旨以道光帝第五子奕过继为嗣,咸丰年间晋亲王。奕八子中有爵者五:长子载濂,光绪十五年(1889)袭贝勒,加郡王衔,后因庚子事变获罪,削爵后终日在家“闭门思过”;二子载漪,初封贝勒,后加郡王衔,过继与奕,袭瑞郡王(后改端郡王),庚子事变时亦以罪革爵发新疆永远监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命仍归本支;三子载澜,光绪十五年(1889),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庚子事变时一同获罪发遣;四子载瀛,光绪十五年封二等镇国将军,光绪二十八年因诸兄长均因罪获谴,由他承袭贝勒;五子载津,初封二等镇国将军,不到38岁病逝。
1706183957
1706183958
1706183959 惇亲王奕一门有三子在庚子事变中获罪,是因为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曾被慈禧太后册立为大阿哥(即皇储),必欲取光绪帝而代之,因遭到各国公使反对而“功亏一匮”。此事关系到一门的兴衰荣辱,废黜光绪帝不成,遂同仇敌忾,在义和团运动中力主围攻使馆。家事国事纠缠在一起,不久即自食其果,在签订辛丑条约时,被作为清廷的“替罪羊”获谴。载濂、载漪、载澜丢爵后,经济来源受到严重影响,这成为惇亲王府衰落的起点。
1706183960
1706183961 辛亥革命后,惇亲王后裔的俸禄银都没有了,原有700多顷土地也被旗产管理局卖光。虽然收入来源几乎没有了,王府子弟不知撙节,仍然挥霍浪费,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开始靠典当财物补贴家用。
1706183962
1706183963 载濂长子溥偁,曾从溥仪小朝廷得到头品顶戴,任乾清宫侍卫。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衔。溥仪被迫出宫后,溥偁为维持生计,曾在京汉铁路局做短期职员,以后在家教书。因家境潦倒,万念俱灰,30多岁时便在王府花园的一棵大树上自缢身亡。溥偁去世后,遗孤数人由溥修照管,溥修是载津的继子,曾封镇国将军。他笃信佛教,经常往来雍和宫,每一次都大笔花销。自己没本事,又不能出去工作,只好典当祖产。他整天吃喝玩乐,经常把唱大鼓的人请到家中鬼混。由于支付不了过多的开支,佣人们被一个个辞退,最后只好由王府格格亲自下厨掌勺。等到金银首饰和硬木家具变卖一空,全家的伙食便由原来的四菜一汤降到吃大饼,啃咸菜。[49]
1706183964
1706183965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跑到东北,成立了“满洲国”。溥修到天津日租界静园上班,掌管溥仪遗留在那里的财产,每月从溥仪处得些补贴,全家人的生活稍有好转。但终因抵不住溥修流水似的花销挥霍,生活捉襟见肘。溥修想出将全家迁往天津的主意,目的是出卖王府园木。民国21年(1932),溥修将王府后花园木料卖掉,得大洋1万元。王府后来交载瀛的第五子溥僩。他承袭固山贝子,终日挎枪走马,不务正业,最后只好把王府剩余部分卖掉。[50]
1706183966
1706183967 载瀛的儿子如长子溥伒(即溥雪斋)、五子溥僩(即溥毅斋)、六子溥佺(即溥松窗)、八子溥佐(即溥庸斋)为生计所迫,卖画维生。幸好自幼习画,刻意钻研,日后都成为著名画家。[51]
1706183968
1706183969
1706183970 惇亲王奕的二子载漪即端郡王,自庚子事变后定为“祸首”发往新疆,以后长年生活于边远地区,其家的破落较为特殊。端王发往新疆由西安启程,中途改道西北方向,往投内蒙古阿拉善的罗王府。清代宗室王公与蒙古贵族一向互通姻好,端王福晋是罗王的妹妹。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直到宣统三年(1911),端王在罗王府一住11年。民国初年,辗转宁夏、甘州等地。民国16年(1927),病逝于宁夏。端王长年漂泊在外,主要靠亲友旧属接济,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去世后,其侧福晋为了霸占4万余两现银和50余箱古董的遗产,用1万两现银和10箱古董买通当地军阀,终于如愿以偿。
1706183971
1706183972 端王诸子中,长子溥僎曾授一等镇国将军,为尽孝道,于庚子年奏准随父侍奉。端王居住于甘州张掖时,溥僎发现当地百姓患病死亡率很高,主动为百姓治病。溥僎在北京时深爱医术,曾随太医院名医赵立臣学医十数年,医道精湛。行医不久,良医的名声传遍整个甘州。远近求医者很多,以至在住地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镇国将军给老百姓看病”,确是亘古未有之事。民国10年前后,溥僎突然在当地病故。[52]
1706183973
1706183974 端王次子即大阿哥溥儁,被废出宫后,奉命“认祖归宗”,仍归惇亲王本支。其时,端王兄弟中惟四弟载瀛未获罪,因降袭贝勒,成了惇亲王府的继承人。溥儁归宗后,载瀛未按端王一系平均分配给他财产。王府地租收入每年只分给他几百两,比其他兄弟少几十倍。民国初年,溥儁凭着自己曾为“大阿哥”这块牌子,先后当了几届挂名参议,每年可以领到一大笔津贴,再加上从王府分到的地租,以及娶内蒙古罗王之女所得的大笔妆奁费和馈赠,生活居然富裕起来。但他逐渐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常到戏楼、酒馆鬼混,不久又捧上几个唱大鼓的女艺人。每日吃喝玩乐,挥霍无度。以后学会了抽鸦片,开支有增无减。[53]
1706183975
1706183976 民国10年(1921),由于政治上的变动,溥儁的挂名参议被取消,地租收入也很快断绝。从此以后,便处于坐吃山空,逐渐破产的地步。民国17年(1928),他借口“生活困难”,将王府内分给端王一系的房产卖了几千块现洋。有钱后不知勤俭度日,仍然大吃大喝吸鸦片,很快将这笔钱挥霍殆尽。
1706183977
1706183978 溥儁为生活所迫,只得让妻子向其兄塔王(罗王的儿子,时任蒙藏院总裁)求借。最后干脆“寄人篱下”,搬入塔王府居住。塔王去世后,塔王侧福晋吩咐手下人对溥儁夫妇不要以亲戚相待,让他们搬到马号附近的几间小房子居住。溥儁遭到冷遇,情绪沮丧,又无力搬出府去自谋生活,积忧成疾,一病不起,不久便死在塔王府。
1706183979
1706183980 顺承郡王府——顺承郡王由勒克德浑(代善孙)始封,光绪七年(1881)传至纳勒赫,为第十世。纳勒赫曾任鸟枪营管理大臣、阅兵大臣、镶黄旗都统,管理过圆明园,另外还担任宗人府右宗人。光绪帝大婚时,赐食全俸(即银5000两)。二十年(1894),以慈禧太后60大寿,赐给纳勒赫每年加银2000两。[54]加上右宗人每月津贴200两(一年2400两)。郡王府一年的俸饷收入不低于1万两。俸米一项一年也有1000多石。王府有地3000多顷,分布在京郊、沈阳等处。京城内有房300多间。
1706183981
1706183982 辛亥革命后,年俸取消,家庭收入只有地租一项。但由于开支庞大,入不抵出,就陆续变卖庄地。到民国6年(1917)纳勒赫去世时,大部分土地已被变卖,只有定兴县的800顷土地还在名下。纳勒赫子文仰宸“袭封”王爵后,为弥补亏空,将王府租给一皖系军阀。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奉系军阀进驻北京,将王府全部占用。几经交涉,奉系用7万银元贱价买下。文仰宸用这笔钱置买房宅一所,剩下的钱存在银行里,坐吃山空。民国17年(1928),定兴800顷土地被旗产管理局全部卖光。日伪时期,他将王左胡同的房产又卖了大部分。在这段时间里,主要靠银行利息及变卖金、玉器、家具维生。
1706183983
1706183984 文仰宸亦如其他一些破落贵族,自认为是“亡国奴”,“与民国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55]所以,民国时代有人给他介绍工作时,均遭拒绝。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利用溥仪充当傀儡皇帝。文仰宸闻讯,以为复辟有望,兴冲冲前往东北投靠“自己的组织”。最初在伪军官训练处学炮兵,一年半毕业,分发沈阳预备炮兵队任队副,官衔少尉。一年后,感到在当地同样受气,抬不起头来,又跑回北京。当了三个月的西陵守卫,辞职后赋闲在家,为了糊口,有时作画出售。
1706183985
1706183986 定亲王府——第一代定亲王为乾隆帝长子永璜,至第五代溥煦,袭封定郡王。溥煦为人乐善好施,常给穷人钱米,买鸟放生。一生毫无建树,多年不进宫廷,因不当差,有时还被罚俸。死后,由毓朗降袭贝勒。毓朗于光、宣之季历任光禄寺卿、内阁学士、步军统领、军谘府大臣、军机大臣,颇为摄政王载沣倚重。逊帝溥仪在谈到清朝覆亡时曾说:“清亡就亡在两王三贝勒。”两王是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三贝勒指载洵、载涛和毓朗。[56]由此可见毓朗在清季政坛中责任的重大。
1706183987
[ 上一页 ]  [ :1.7061839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