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07244e+09
1706207244
1706207245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1706207246
1706207247 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1706207248
1706207249 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1706207250
1706207251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1706207252
1706207253 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俭,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1706207254
1706207255 此嘱。
1706207256
1706207257 祺瑞
1706207258
1706207259 八月二十日
1706207260
1706207261 段氏虽不喜文墨,但古学功底扎实。然而,其时,“蹙国万里”,更兼内乱不止,谁还顾得上咂摸一个过气了的垂暮老人的谆谆留言?所以,“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的殷切期望,也就成了一通无人理会的自说自话。逝者“九原”难瞑目矣!诚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1706207262
1706207263 坚信“攘外必先安内”才能救中国的蒋介石,其时已从西安返回洛阳,当天收到段宏业的报丧电报,即刻复电:
1706207264
1706207265 闻芝老夫子长逝,国伤耆贤(耆贤:年高贤德之人),世丧坊表!闻耗痛悼,宁唯私恸,敬电致唁,节哀为盼。
1706207266
1706207267 军务缠身的蒋委员长意犹未尽,又致电上海市长吴铁城转段宏业云:
1706207268
1706207269 上海吴市长译转段骏良先生礼鉴:
1706207270
1706207271 冬(二日)电敬悉,昨发唁电,谅达礼次。
1706207272
1706207273 老夫子令德考终,薄海永悼。中正行役在外,不克亲临视殓,除托铁城兄代表致唁外,并已呈请政府优议追恤,以示崇报。
1706207274
1706207275 我兄孝思笃至,遭此大故,务望节哀自重。勉承公志为盼!
1706207276
1706207277 蒋氏所说的“呈请政府优议追恤”,是他领衔多位国府委员提出的《关于段芝泉先生赞成共和再造民国遽尔逝世宜报哀崇,拟请予以国葬案》。随后,蒋又派专人到段公府致送“私房钱”两万元为抚恤金。离开洛阳后,蒋氏复飞西安,督促东北军与西北军从速出兵剿共,不料却被两军司令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变攫为楚囚!“西安事变”距段氏过世仅四十天,国事一时大乱!所幸党国的“芝泉老”已魂归西天,无法为国分忧矣!
1706207278
1706207279 段公府大门搭起素彩牌楼,院内高搭大棚,以为灵堂。国府主席林森为逝者题写了“元老徽猷”的额匾悬于正中上方,匾下是逝者的大幅遗像。蒋氏送来的花圈上,写着“芝老夫子处士千古”,两旁悬满政要、故旧们题写的挽联,有人甚至称逝者为“一代完人”。其中,国府委员、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氏的那副格外简约,但却耐读:
1706207280
1706207281 白发乡人空余涕泪;
1706207282
1706207283 黄花晚节尚想功勋。
1706207284
1706207285 因皖籍乡贤过世,冯副委员长涕泪横流,也算忏悔了一把吧!冯氏是安徽巢湖人,正宗的北洋派军人,但直到当上陆军巡阅使时,也没攀上老段。后来北京政变成功,想起了“乡人”,便亲自跑到天津,与驻军那里的张作霖携手到“芝泉老”家里一番恳求,请出了老段。但一年多后,冯军又发动兵变,直欲加害段氏,由此冯上将军留下“倒戈将军”的恶名。如今,死者长已矣,他的挽联让人颇有些感慨。不过,他没到上海来吊唁。
1706207286
1706207287
1706207288
1706207289
1706207290 段祺瑞灵堂。近前是蒋中正敬献的花圈,上书:“芝老夫子处士千古”。(段君宜女士提供)
1706207291
1706207292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的代表褚民谊、军委会委员长蒋中正的代表吴铁城、军事参议长陈调元(正是段公府的主人)、外交部长张群(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生)、具体负责政府与逝者联系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合肥籍同乡)等众多党国要人,与专程南下的一批北洋政界人物(多为总长级旧友),络绎抵沪。本在申城的上海闻人们,如三年前接他南下的银行家钱永铭,如虞洽卿、杜月笙、张啸林、王晓籁等民间社会的大佬,更捷足先登,接踵而至,吊唁逝者。凡段氏亲属、管家、仆役及学生,一律着白布孝服,引人注目的是外交部长张群也以学生的身份穿着孝服站进了弟子行列,其他各界,均以黑衫、深蓝马褂到场。场面极尽肃穆。那份寄语生者“八勿”的遗嘱,被摆放在了遗像前,令每位读罢的凭吊者唏嘘不已。
1706207293
[ 上一页 ]  [ :1.7062072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