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7294
三日之后,段氏按佛教礼仪大殓。
1706207295
1706207296
就在上海的段公府里举行繁琐的宗教仪式的时候,南京的国府第二十五次常会如期召开。会上,冯玉祥主持通过了国葬段氏的提案。前面说了,整十年前,正是冯发动了一场欲加害段氏的未遂军事政变,今天,他却成了国葬段氏的提案人之一;国府委员于右任也是提案人之一,十二年前,正是他作为孙总理的特使到天津说服了老段,才使段、张、孙三角联盟松散地组成;另一位提案的国府委员丁惟汾,则是“三一八”当天到执政府院里找领导对话未果的四位代表之一。盖棺论定,党国要人们对“段芝泉先生赞成共和,再造民国”(提案语)的钦敬显然已经超越了个人恩怨。
1706207297
1706207298
大敛当日(11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葬前临时执政段祺瑞令》:
1706207299
1706207300
前临时执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概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勋硕望,薄海同钦。
1706207301
1706207302
兹闻在沪溘逝,老成凋谢,惋悼实深,应即特予国葬,并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至意。
1706207303
1706207304
此令!
1706207305
1706207306
这一天,全国下半旗志哀。老段身后,诚可谓“哀荣之极”。
1706207307
1706207308
巧合的是,段祺瑞是与当年痛骂自己不已的原教育部官员周树人(鲁迅)同年同季死于同一座城市的,只是比段氏年轻十六岁的周氏早走二十几天,年仅五十五周岁。众多的左翼文学青年们走上大街,给故去的思想导师的遗体覆上了“民族魂”的挽旗,悲愤地把丧礼当成了又一次反政府的游行示威。这是当代的国人已经十分熟悉的史实了。
1706207309
1706207310
然而,人们只知民间操办的鲁迅之死曾轰动上海滩,却根本不知道官方发丧的段祺瑞之死也曾是大上海乃至古都北平的盛极一时的场景。教科书对史实的记忆从来都是有选择的。
1706207311
1706207312
本来蒋先生对“芝老夫子”的归宿是有安排的,政府已经出资二十万元在安徽黄山购得一方“风水宝地”,想让段氏叶落归根。不料,死者长子段宏业不同意此方案,执意要将父亲送回北平安葬,理由很正当:故大人平生多在北方生活,一世事业,均在京师。国府遂不再坚持原议,仍以最高规格将段氏之灵以专车送往北方。
1706207313
1706207314
段祺瑞终老在日本侵略者还未到达上海之际,晚节未受污抹,生命的句号还算圆满。
1706207315
1706207316
段氏死后,这偌大的房子顿显空荡。段公不在矣,“段公府”自然无法按既定待遇维持下去了。于是,国府又为其遗属在另处安排了新居,每月致送五千元补助,以继续保持政府对逝者的敬重。
1706207317
1706207318
蒋氏对段氏的关照,堪称完美故事。对昔日的师长的真心敬重,与对思想死敌的宽容大度,再与对退出政坛的元老的应有礼遇,搅和在了一起,让人看到了蒋氏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706207319
1706207320
段祺瑞走了,霞飞路上的这幢收藏着北洋巨头之謦欬与足音的老房子,又归了盛家。抗战胜利后,逐年衰落的盛家把这座花园洋房卖给了蒸蒸日上的著名的荣家。直到共和国时代,此房产才不再为私人所有,成了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辖地。等到我来时,这里已是日本总领事租赁的家了。
1706207321
1706207322
上海人做事心细,在不少名宅前嵌有小铜牌,注明某某名人曾寓居此处。但淮海中路上的这座豪华的洋房,门前却未见任何标志牌。什么时候把这房子也保护起来,注明在近代中国甚是了得的盛家、段家、荣家先后寓此,让行人经过这里时能稍驻片刻,则大上海可看的风景就会更多一些。
1706207323
1706207325
合肥篇
1706207326
1706207327
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相比,合肥是个小地方。清末安徽省会是安庆。合肥只是庐州府治所在的县。
1706207328
1706207329
不过,生长于小地方的人中并不一定就没有“人精”问世。在黎民匍匐的平川上,偶尔也会冒出个超凡脱俗的山头来,他们似乎把本土的前后多少代的运气都独占了。一旦风云际会,天空在他们头顶晴了一刻,他们立时就会绿意盎然,招风揽雨,成为影响半壁江山气候的巨峰。
1706207330
1706207331
北洋时代,这样的山头还真有几个——当过大总统的直系军人首领曹锟,早年是津门的布贩子;当过陆海军大元帅的奉系老大张作霖,原先是辽宁海城县的乡间兽医,后来给土匪钉马掌钉上了瘾,干脆也落草成了“胡子”;山东蓬莱的秀才吴佩孚,从军前曾是沦落北京街头的算命先生;当过国务总理的另一位山东籍军阀靳云鹏,小时候曾跟随母亲沿街叫卖煎饼……
1706207332
1706207333
数数这几座北洋时代的山头即可窥知,那个时代,看重的是个人能力而不是家庭出身。
1706207334
1706207335
与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北洋大佬相比,段祺瑞的出身要光荣一些,他是正宗的将门之后,其祖父乃前清正二品的总兵。
1706207336
1706207337
《合肥段氏族谱》上说,段家系明代自江西饶州迁至安徽的。但段祺瑞的三女儿段式巽却听父亲说,段家是清道光年间才从饶州到安徽的。段女士对其父的种种回忆,是我从合肥市政协的文史专家戴健兄那儿听来的。因工作关系,戴健曾于段女士生前到上海采访过她。
1706207338
1706207339
段氏落户皖省后,世代以农耕为生。到了段祺瑞祖父段佩这儿,命运发生了改变,段家由寻常而显赫。附近大潜山好汉刘铭传,贩卖私盐兼打家劫舍,日子过得快活。段佩看得眼热,便入刘氏团伙,在保家卫乡的同时,也干过杀人越货的勾当。太平军汹汹北上荡涤皖省时,刘铭传响应国家号召大办团练,借机洗白个人及属下的历史污点,段佩随之成为一名“基干民兵”。同治元年(1862年),刘铭传的准军事部队被回省招募子弟兵的合肥籍李鸿章编入淮军,段佩也由此成为国家正规军“铭字营”里的一名中级军官,常年在外征战。
1706207340
1706207341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家添丁,启字辈的启瑞出生。其时,祸及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王朝在安徽人(淮军)的不懈击打下刚刚崩塌,而捻军尚在被追剿中。平乱尚未成功,段佩仍在营中。
1706207342
1706207343
因段佩曾跟刘铭传杀死过本地刘枬、刘枢两个土豪,其子段从文(段祺瑞之父)为避仇家报复,遂迁徙至邻县寿州定居,时段启瑞方四岁。翌年,已是“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的段佩衣锦还乡探亲访友,段家不再惧怕刘家,便又迁回肥西县,在大东郢置地建房,并购田产百余亩。段家从老实巴交的农户一举成为靠出租耕地为业的地主。
[
上一页 ]
[ :1.7062072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