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2981e+09
1706229810 方坦庵中崇祯元年(1628)进士,先后在翰林院及詹事府任官。顺治十一年(1654)被清廷起用,复原官。但不久即为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南闱科场案牵连,与数子同被流徙宁古塔。顺治十八年(1661)冬始放归。[48]翌年,坦庵有诗纪余澹心事,题作《仲侄述余澹心称诗,因忆黄东崖》[49],仲侄,指方文,东崖,则福建晋江籍诗人黄景昉(太稚)也。诗中有及澹心句云:“仲侄归自姑苏道,告我诗人余子老。”又云:“闻说余子耽清古,主持风雅心应苦。”[50]时距方、余二人丹阳之会,已十二年了。
1706229811
1706229812 坦庵长子玄成(孝标,顺治六年[1649]进士)、次子亨咸(邵村,顺治四年[1647]进士)亦与澹心投契。《钝斋诗选》中《金叔侃招饮桂花依韵和澹心》诗,作于方氏自塞外归来之后,其第三首及诗自注中即可见澹心与方氏兄弟当日之游兴不减少年:
1706229813
1706229814 丛花翠袖两飘香,瑟引湘灵箫引凰。杂坐五更倾一石,淳于重学少年狂。(自注:静容生花歌新辞,刘梦锡及家弟邵村倚箫和之,为之大醉。)[51]
1706229815
1706229816 以上因澹心于顺治七年(1650)与方坦庵丹阳之会,乃考述他和方氏子弟在此事之前及其后之往还,意在说明《三吴游览志》中所记的人物,多与澹心早已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友谊。他和松江很多士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1706229817
1706229818 澹心此行在松江停留最久(共三十七日),固然和迷恋楚云不无关系,但在此前一年,澹心曾访松江,和当地的很多士子,早便结识,也是重要的原因。[52]其中声名较著的,如宋征璧(尚木,原名存楠)宋存标(子健、秋士)兄弟、徐致远(武静、武子,1614—1671)、张一鹄(友鸿)、章闇(少章)、王广心(伊人、农山,1612―?)、徐允贞(丽冲)及计南阳(又名安,子山)等人,又都是陈子龙早年所创的几社中的成员。[53]宋氏兄弟和徐致远等且和钱牧斋及吴梅村等友好,澹心和这些人的交往,可说是交谊重重叠复了。若单靠方志中所收的传记来介绍这些人的生平,澹心和松江士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便无法显示得清楚了。
1706229819
1706229820 当然,澹心此行也不无新交。但即使新交,也多与旧日的情谊有关。以下姑举张昂之(冷石、匪石)一人为例。
1706229821
1706229822 《三吴游览志》记与张冷石第一次见面在五月初二日[54],地点在冷石的藏书阁。是日二人分韵赋诗,澹心所作二首,说的都是冷石在干戈满眼的年代中,如何隐居自得。次日二人有诗往还,澹心有句云,“旁览追前古,结交忘少年”,足见二人年辈不齐。又一日,冷石送惠山泉水至澹心舟,盖已知澹心有茶癖。二人投契,已可推见。
1706229823
1706229824 及五月十五日,澹心再访冷石于其藏书阁,则《游览志》所记遂更详矣:
1706229825
1706229826 屋凡九间,连绵似欧阳公舫斋;分经、史、子、集、稗官小说、佛经梵志,各置架格,装帙精严;皆手自批评,丹黄烂漫。……先生名进士,官重庆太守。归见世涂多梗,以冠服投蜀江,示无宦情,志绝仕进。今年六十余,闭门晏坐,稀见宾客。或风日晴朗,则扶童子,手一编,倚宅边柳树观之,至倦乃返。先生最爱予,每到则洗盏烹茗。饭则设一豆,白米赤盐,绿葵紫蓼,道味冲和,使人之意也消。[55]
1706229827
1706229828 校注本引方志中所收张冷石传,于其平生梗概,略见一二。但冷石一生中除早年之科第仕迹及晚年隐居白龙潭二事,其与陈子龙之关系,则方志皆略去不谈。
1706229829
1706229830 张冷石与陈大樽,曾结姻亲关系:大樽之三妹即冷石之媳。此事大樽有文纪之。冷石赴四川任太守,大樽有诗送行。[56]甲申之后,大樽一度在松江、嘉兴、嘉善之间往来频繁。其门人王沄所续成之《陈子龙年谱》记当时与之往来者,松江人中,“故人惟张冷石先生”[57]及其他二三子而已。此顺治三年(1646)事。越一载,大樽投河死,友辈驾小舟访得尸身于“乱苇间水次”,载以归。而为之购棺木、制衣冠具敛者,即为冷石。王沄续谱中记大樽死后之窘状说:
1706229831
1706229832 所至苦者,囊无一钱,家无一仆,张空拳,疲两足,烈日暴雨,奔走西郊,足迹所至,几同怪鸟。[58]
1706229833
1706229834 言下不胜愤懑。王氏继云:
1706229835
1706229836 相助为理者,张冷石先生,则先生之执友且姻也。[59]
1706229837
1706229838 则冷石之风义可以见矣!上文叙澹心之幕主范吴桥为陈大樽父亲之座师,大樽又累得吴桥之提携。张冷石既为大樽生前之执友兼姻娅,其与澹心相见,距大樽之死仅三载,则二人除了诗酒文心以外,必另有足以维系彼此情谊者存焉,是亦可以卜也!
1706229839
1706229840 《三吴游览志》中所记人物,自不能逐一介绍。就整体来说,这些人物的性别、年龄、科第、仕宦,乃至其对明清两朝所持之态度,均有足述者。
1706229841
1706229842 就性别而论,女性只有四人,都是歌伎。年龄方面,最长者是苏州诗人林若抚(云凤)。[60]林殁于顺治十二年(1655),钱牧斋挽诗中称之“大历诗人”及“贞元朝士”[61],当生于万历早年,盖与牧斋年齿相近者。而年最幼者当为宋存标(子建)之子思玉(楚鸿),澹心称曰“童子甫十岁,诗赋词曲,淹雅葳蕤”[62]。牧斋《次韵答子建长君楚鸿》有云:“千里儿驹腾汗血,九皋子鹤和鸣阴。”诗系于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63]后此六载,楚鸿亦只十六岁耳。吴梅村序其父子建诗亦云:“楚鸿,子建子也,年十五六,其为诗则已含咀汉魏,规摹三唐,即子建且当避之矣。”[64]楚鸿当时锋芒之劲,可以想见。惜楚鸿不见有集行世,仅于黄传祖《扶轮广集》《扶轮新集》及邓汉仪《诗观二集》中仍可见其作品一二而已。[65]
1706229843
1706229844 澹心在三吴地区的友朋之中,先后在明清得第者也不少。
1706229845
1706229846 在明朝得进士者有张昂之(天启二年[1622])、方拱乾(崇祯元年[1628])、吴伟业(崇祯四年[1631])、姜垓及胡其章(俱崇祯十三年[1640])、宋征璧(崇祯十六年[1643])。他如张翂之、王挺、王鉴等,亦得举人及生员不等。此九人之中,在清朝出仕的有方拱乾、吴伟业及宋征璧,事皆在澹心此游之后。
1706229847
1706229848 入清后应试服官的共八人。除王广心第进士于澹心此游之前,其他皆得第于澹心此行之后:顾大南(顺治九年[1652]进士)、陆庆曾(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王揆(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周肇(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张一鹄(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陆庆裕(顺治九年[1652]贡生)、王昊(康熙博学鸿儒)。其中陆庆曾和上举的方拱乾均因牵连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而被遣戍尚阳堡。
1706229849
1706229850 曾经参加抗清运动者有姜垓和徐致远。姜如须及其兄在浙江参加鲁王政权事,已另有文字讨论。[66]徐致远及其兄弟等与钱牧斋复明运动的关系,则陈寅恪先生已有详考。[67]俱不赘。
1706229851
1706229852 澹心友朋之中,亦有以作幕为生者,如许旭;以绘事谋食者,如冯鐩、叶有莲;有擅鉴赏者如董其昌后人孟履;有善度曲者如王公沂;有行医者如顾右民;有好治园林者如唐薛雨。[68]总而言之,澹心嗜好多,故所交多且品类广,然均与其气类相近。兹举《游览志》四月二十七、五月初一、五月十四诸条所记,以为此说之注脚:
1706229853
1706229854 友鸿(张一鹄)携馔具,文饶(陆庆裕)持酒枪,玄升择笙簧、载歌姬,随风而至,酒行数巡,即席成句。[69]
1706229855
1706229856 赴董孟履之招,纵观宗伯公书画。乃知:书之疏挺老润、整斜无径者,皆真;绵密软美、刻划有痕者,皆伪。[70]
1706229857
1706229858 集素心(李愫)宅。君山(叶有莲)画《双柳图》。震雉(顾大申)作一大舫,宗汉写余小像,而补楚云醉卧于其旁。[71]
1706229859
[ 上一页 ]  [ :1.706229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