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3619e+09
1706236190
1706236191 冯骥才告诉我,他的生命里有两次归零。一次是从“文革”抄家的废墟中爬出来,一次是从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中爬出来。有那么几分钟,他有神经错乱的表现。
1706236192
1706236193 张贤亮告诉我,22岁进监狱,蹲了22年,出来时还没碰过女人。他与丛维熙被称为“大墙文学之父/之叔”。
1706236194
1706236195 艾青错划“右派”21年,平反时给他三个字:搞错了。诗人算了算,每个字要了他7年的光阴。
1706236196
1706236197 晚年嗓音退化、风度依旧的周扬,对从各个角落里踉跄着复出的作家们说:“你们说要干预生活,其实是干预政治,结果是政治也要来干预你。你干预一下政治,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政治干预一下你,你会受不了。”
1706236198
1706236199 197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多人合集《重放的鲜花》。人们争相传阅,细嗅政治风向的变化。每一篇小说诗歌后面,都活生生站着一个摘帽子“右派”。这批包括王蒙、刘宾雁、陆文夫、刘绍棠、邓友梅、公刘、流沙河、李国文、耿简在内的“前青年作家”重返文坛,成了新时期文学的领军人物。
1706236200
1706236201
1706236202
1706236203
1706236204 1988年2月在广州迎宾馆迎春节,与夏衍在一起
1706236205
1706236206
1706236207
1706236208
1706236209 1988年,陪同胡启立同志看望冰心
1706236210
1706236211 朱学勤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接触到《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桥梁工地上》等作品的。此前下乡插队时,他已读到一些“右派”的故事,“深深地同情”;“整个80年代,我对王蒙印象很好”。
1706236212
1706236213
1706236214
1706236215
1706236216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四
1706236217
1706236218 15年后的1994年,点燃于《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哗然于《黑马与黑驹》的“二王之争”爆发,许多作家学者卷入舌战。两代文化人之间的龃龉、互不理解、互不宽谅,大体上以一种感性大于理性、指责多于分析、戾气盛过和气的方式展现。这背后一层的原因,又被轻轻略过了。
1706236219
1706236220 顺着“中国当代那些极聪明的作家、文人,虽是书生,却没有一点书生气”,生于1962年的王彬彬紧接着提出书生应有之“气”——
1706236221
1706236222 我所谓的书生气,是指一种知识分子精神,一种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一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我所谓的书生气,首先表现为一种独立思考的品质,一种抗拒流俗、不为喧嚣的时潮所左右的风范,一种依据某种神圣的尺度评判世界评判社会的立场。
1706236223
1706236224 人类历史上,屡屡有某些时期,社会以某种名义剥夺某些类别、某些职业的人特有的“气”,让他们丧失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而在政治全能时代里被剥夺被割除的书生气,在商业大盛的今天,也同样遭鄙视,遭讥嘲。
1706236225
1706236226 这篇写于90年代初期的小文章表达了对当时现状的不满:知识分子从鸦雀无声到纷纷转身告别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令全社会出现一些新的怪的不那么妙的苗头。其时沪上四位学者:王晓明、陈思和、张汝伦、朱学勤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王彬彬的声音是其中一支,颇引赞同。
1706236227
1706236228 王蒙此时发言:我们有过人文精神吗?哪来的失落?谢泳立刻指出:王蒙的参照系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我在此次采访中分别请教了张汝伦和朱学勤,想弄清当年所谓人文精神的参照系到底是西方的、中国传统的、“五四”之后民国前后的,还是新中国“文革”之前抑或80年代的,以及它的所指与能指。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
1706236229
1706236230 朱学勤说,当时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指向的“人文精神”,将大家聚在一起的,是对当时现状不满的共识,是某种压抑中的自然爆发;当他发觉批评正慢慢走向声讨市场经济的路子上时,便退出了讨论。
1706236231
1706236232 在回忆这场大讨论时,王蒙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叙述,从考证定义开始。他最后认为,这场讨论存在“惹不起锅惹笊篱”的问题,“他们看不清或惹不起(拜金、物质主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体制性前现代性权力掌控性的原因,却去大骂市场、拜金和通俗文艺去了。”
1706236233
1706236234 王蒙在自传中描摹了他所熟悉的文化人:“力不缚鸡,心多波澜,眼高手低,巧言令色,神思天宇,气接大荒,可爱,可笑,可悲,可叹,而且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每个人都看着别人不甚习惯。”
1706236235
1706236236 “文人多半是蛙种,我也具有强烈的蛙性,思叫,思呐喊,要鼓与呼,还要惊天动地,尽兴。不同之处只在于我意识到自身有蛙性、蛙运、蛙势,我很少将自己与同行们无条件地误认作腾云降雨、掌管天时、左右乾坤的蛟龙。甚至也不想,绝对不愿,死活不干,以精神领袖的面貌出现,并对所谓精神领袖的概念抱半信半疑基本全疑的态度……谨防大言欺世,这是我一辈子的经验……”他提到鲁迅,也提到托尔斯泰:在中国有人视其为道德与人格楷模,在俄国未必。
1706236237
1706236238 然而,王蒙的智慧中也有对某些波段不起作用,或曰回避、矛盾的部分。比如说,他认为现实中不存在的弥赛亚(先知、救世主)是一种语言现象、精神现象,是文人的凌空蹈虚、大言欺世,那么,他少年时代就信仰了的、除了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过、“并不等同于现实”的共产主义呢?这样的普世价值,是不是也应归于精神的力量与火焰,人之区别于动物的伟大与悲哀呢?
1706236239
[ 上一页 ]  [ :1.706236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