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38846e+09
1706238846
1706238847 问:如果制片人冲你发飙:你以为你有多了不起,我不要看艺术片!你会让步吗?
1706238848
1706238849 彭小莲:这一定是有前因后果的,不能单独抽出一句话来提问。至少我没有遇到任何制片人跟我这样发飙的。
1706238850
1706238851 问: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说说你得意的视角或声音处理?
1706238852
1706238853 彭小莲:我不能这样给你举例子。因为创作本身是非常私人化的,我只有和很好的朋友,在冲动的时候会说上两句。我怎么可能在一个媒体的刊物里,在一个非常大众的场合里大放厥词呢?
1706238854
1706238855 问:如果马上要拍一部新片,你会想到把网络流行语用进去吗?譬如“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可以有”之类。
1706238856
1706238857 彭小莲:任何台词和语言没有能用不能用的问题,只有人物需要不需要的问题。人物的需要决定他应该怎么说话。
1706238858
1706238859 问:你过去的故事片节奏都比较平缓,如果有机会,你会试试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This is it那种令人眼花的剪片法吗?
1706238860
1706238861 彭小莲:剪接也得根据影片的需要,跟机会没关系。
1706238862
1706238863 问:现在导演都喜欢用高清数码拍片,你呢?
1706238864
1706238865 彭小莲:淘汰胶片、压低成本拍电影已经是世界潮流,我也逃不了,胶片将来只能是最后一道工序的需要,也许我下一部片子就不再用胶片机拍了。
1706238866
1706238867 问:为什么对《阿凡达》没有太多兴趣?
1706238868
1706238869 彭小莲:因为像Tim Burton这样的导演,在拍摄这一类题材的影片时更有想象力!
1706238870
1706238871 问:你如何看待导演从别人电影里借一段情节或手法?“抄袭”和“再创作”的界限是否仍然模糊?
1706238872
1706238873 彭小莲:“抄袭”涉及道德底线,归法律管。“再创作”大概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就是说你不必再干这行了。
1706238874
1706238875 问:你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1706238876
1706238877 彭小莲:《卡庭森林》《饲养乌鸦》《失翼的灵雀》这类电影,大概就是我想拍的。
1706238878
1706238879 问:现在每逢新片上映,导演和主要演员一天一个城市马不停蹄参加首映式,据说,它真的对票房很有效。
1706238880
1706238881 彭小莲:是吗?我在美国也看过不少首映式的影片,票房也都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么不幸,从来没有看见任何导演和演员出场的。我们有时只是在那里排大队,赶不上这一场,就等待着下一场。
1706238882
1706238883 问:你觉得现在观众有问题么?“明知片子烂,还要跑去看,看完再骂人”,什么心理?
1706238884
1706238885 彭小莲:得去问他们,我怎么能代替别人回答。
1706238886
1706238887 问:你写了不少影评,怎么选片的?信息从哪里来?
1706238888
1706238889 彭小莲:选片首先是看导演,然后会看BBC的网络消息,看一些国外的影评、美国影评人给影片打分的情况,还有就是听朋友介绍!
1706238890
1706238891 问:你说“赵丹是没法比的”,这话怎么讲?
1706238892
1706238893 彭小莲:因为他是大师。
1706238894
1706238895 问:在今天,像林风眠那样在艺术上独立,还有没有可能?
[ 上一页 ]  [ :1.7062388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