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61107
1706261108
在生活中,沙利文在困难降临时不屈不挠,勇于面对生活的打击,不仅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并且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进而融入其理论的发展。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沙利文是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一点点摸索、总结出人际关系理论,这相较于有些心理学家先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更加灵活实用。沙利文不把治疗患者的过程单纯地看作治病,而是将其理解为“理解病人”的过程。他乐于倾听,富有同情心,对病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甚至有的病人会问他是不是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富于人性化的治疗理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706261109
1706261110
沙利文不是笔头上的精神病医师,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矛,几十年的临床治疗为盾,在心理学的殿堂里披荆斩棘,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精神病学最新颖的代表”。
1706261111
1706261112
1706261113
1706261114
1706261116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 克莱因:现实的梦想家,命运的女强人
1706261117
1706261118
很多人富有天分,但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来撑持这种天分。梅兰妮·克莱因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勇气,有着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些品质与她的天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706261119
1706261120
——威尔弗雷德·比昂
1706261121
1706261122
1706261123
1706261124
1706261125
德裔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首先是一位孜孜不倦且卓有成效的实践者,并且还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独创意识的理论家,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方向和发展进程中,在扩展精神分析临床实践的领域方面,她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生活对她来说一点儿都不简单。这位艰苦卓绝的女士一生中都在与自己痛苦不幸的命运不懈地抗争,在与学术上激烈的争议和攻击进行着勇敢斗争。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精神分析事业,时时刻刻都在为实现精神分析的理想而奋斗着。
1706261126
1706261127
命途多舛的克莱因——生命之奇葩
1706261128
1706261129
支离与破碎——死亡阴影下的天才童年
1706261130
1706261131
1882年3月30日,梅兰妮·克莱因出生于维也纳一个传统的犹太教家庭。她是父母的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梅兰妮的父亲曾是位犹太法典的学者,然而37岁时,博学多识的他再也压抑不住自己根深蒂固的叛逆,毅然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父亲在梅兰妮18岁时去世。克莱因的母亲精力充沛,善于操持。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不仅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而且还开了一间商店,以此来支持她的丈夫,并保证她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克莱因32岁时过世。
1706261132
1706261133
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她羡慕母亲的美丽,钦佩她的聪明和强烈的求知欲,然而这些又与她自己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羞愧和焦虑感、甚至偶尔的敌对和仇恨感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可见她对母亲的感情也是相当错综复杂的。
1706261134
1706261135
梅兰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只有5岁,她深爱着二姐西多涅。在西多涅去世前一年卧病在床的时间里,她花了大量精力努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梅兰妮。梅兰妮觉得这是姐姐对她的信任,为了让姐姐高兴,她在5岁前就学习读书、写字、做算术。尔后,梅兰妮与哥哥伊曼纽尔也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才华出众的伊曼纽尔比梅兰妮大5岁,很有天赋,他对文学、艺术、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弹得一手熟练的钢琴,文章也写得小有名气,他鼓励梅兰妮和他一起分享这些乐趣并加入自己的学术氛围浓厚的朋友圈,梅兰妮后来的丈夫阿瑟·斯蒂芬·克莱因就是她哥哥的一位朋友。伊曼纽尔对梅兰妮的才华充满信心,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14岁时,她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辅导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入了维也纳预备高中,这是当时仅有的一所为女孩子进大学提供预备课程的中学。17岁那年,梅兰妮考上了大学。19岁时订婚,这打断了她学医的计划,从此她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
1706261136
1706261137
1706261138
1706261139
1706261140
年轻时的梅兰妮·克莱因
1706261141
1706261142
就像与西多涅的关系一样,梅兰妮与伊曼纽尔的关系同样也由于死亡的迫近而充满了阴影。伊曼纽尔不仅与她有着相同的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而且对她的成长影响最大。他在梅兰妮心中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够取代的。伊曼纽尔患了心脏病,死时25岁。这两位亲人的夭折尤其是伊曼纽尔的去世,对梅兰妮的打击很大,这也致使她的性格中一直略带抑郁。同时,他们也刺激了她的理智兴趣,使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寻求发展并取得成功。梅兰妮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她一生都在后悔没有学医,因为她相信如果她拥有医学学位的话,她的观点将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1706261143
1706261144
拯救与重生——那划破黑暗的一道曙光
1706261145
1706261146
梅兰妮21岁结婚,育有两子一女。但她对于自己的婚姻和生活并不满意。这时居住在维也纳的梅兰妮,生活被与母亲之间令人窒息的关系所控制,还深受一场令人烦扰、不尽如人意的婚姻的影响,另外她亲密的哥哥伊曼纽尔的去世更加令她难以承受这一切生活中的痛苦,她患了重度抑郁,而且似乎迅速恶化,生活陷入了不可名状的悲伤中。1910年,由于兼为化工技师和商人的丈夫阿瑟在布达佩斯找到工作并将全家定居于此,梅兰妮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1914年她第一次偶然读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著作,并立即激发了她对精神分析学的极大兴趣和长达一生的追求。她这样说道:“它立即就让我发现了精神分析学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汽车’,至少在那些年头里,正当我如此热切地寻找什么能够在心智和情绪上都满足我的时候。”可以这样说,精神分析拯救了克莱因。从此,学习精神分析,实践它,为它奉献,成了她一生不变的追求。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也得以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充分展示出来。
1706261147
1706261148
辗转与反侧——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1706261149
1706261150
布达佩斯时期(1910—1921年)
1706261151
1706261152
定居布达佩斯,她不仅寻找到了向往已久的学术友谊和精神家园,而且开启了她一生事业的基础。当时她作为一位情绪抑郁的患者,联系并接受了桑多尔·费伦茨(S.Ferenczi)的分析,并且在费伦茨的鼓励下开始分析儿童。1919年7月,她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上宣读了生平第一篇论文《论儿童的发展》并于同年加入该协会。在布达佩斯,克莱因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导师——费伦茨,并寻找到了真正的信仰——精神分析。克莱因在自己的第一部专著《儿童精神分析》的前言这样回忆道:“费伦茨博士是使我了解精神分析的第一人。他不仅使我懂得了精神分析的真正本质和意义,而且他对于潜意识和象征的强烈而直率的情感以及他对于儿童心灵的贴近,一直影响着我对幼儿心理的理解。他本人对于儿童分析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个人兴趣,他指出了我在儿童分析方面的才能,并鼓励我投身于儿童精神分析治疗这一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此外,他还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支持我在这条道路上发展。正是费伦茨博士,使我开始了分析者的工作生涯。”当然,费伦茨对于克莱因的影响不仅限于此,他早在1909年提出的关于儿童内投(introjection)能力的观点,对于克莱因日后大量使用内投、投射等观点来解释儿童的幻想是不无联系的。
1706261153
1706261154
柏林时期(1921—1926年)
1706261155
1706261156
早在1920年的精神分析大会上克莱因就结识了卡尔·亚伯拉罕,并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亚伯拉罕本人则鼓励她在儿童分析方面的研究。1921年克莱因受到亚伯拉罕的邀请,带着三个孩子——梅利塔、汉斯和埃里克一起来到柏林工作,担任柏林精神分析学院的儿童治疗专家。而她的丈夫阿瑟则前往瑞典工作,这次分离是导致她和丈夫情感破裂的前奏,从此她与阿瑟分居并于1926年离婚。
[
上一页 ]
[ :1.7062611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