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62250
罗杰斯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深的心理学家,他独一无二的理论假设及其开创的先例与活动,在整个心理学界播撒下了赤色的火种。他使人们在争论谁才是王者的时候,提出了人本主义思想,迫使心理学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咨询师真正存在的意义。也有人认为,他的理论是对传统临床心理学家们的打压和侮辱,为此罗杰斯的理论受到了激烈的抨击。
1706262251
1706262252
不仅如此,罗杰斯率先对心理治疗个案进行记录并将其公开,加之“会心团体”治疗小组经验的发展和传播,为后人带来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使专家们能更加客观地发现实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至今日,对于心理治疗案例的记录早已成为了惯例,而由此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让大众逐渐意识到记录是把双刃剑。
1706262253
1706262254
同时,他的活动领域不仅仅限制在心理学界,罗杰斯常常将他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其他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社会学、神职工作等等。他还开拓性地将人际沟通原则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团体和国际冲突,使得人们不由打探心理学的涉猎之广和无限的应用价值。
1706262255
1706262256
在中国,罗杰斯同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他对治疗关系中共情原则的重视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道路上的人们,都在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切入方式带来的益处。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感叹,当共情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时,它的存在似乎远远比它的效果更重要。
1706262257
1706262258
在笔者接触到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中,有丰富考试经验的专家不停地向学员们阐述一条真理:“你必须在第8分钟对来访者进行共情。”也许这是碍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提出的策略,但也在警示我们不要将一项有用的技术当作万金油,只知道追求程序上的走过场,而完全忽略了背后更重要的治疗意义。
1706262259
1706262260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其说缓慢,不如说是停滞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当我们不断地重演经典的正确性时,我们是否逐渐遗忘了开拓自己独特的视野。罗杰斯的那种对于权威的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理论的信心与勇气,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甚至这是在每一位心理学大师的身上都能找到的闪光点。同时在大学教育上,教授们应该更多地尝试用自己的实战经验说话,而非从一本本雷同的教科书上摘取片断。只有在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无价之宝。
1706262261
1706262262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黑暗降临的时候,此刻,我们需要一座灯塔,它不必光芒四射,只要能为我们指明方向。罗杰斯就是这样的一座灯塔,温柔而不刺眼,散去人们内心的阴霾与不安。
1706262263
1706262264
1706262265
1706262266
1706262268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 弗洛姆:“爱的艺术”的咨询大师
1706262269
1706262270
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1706262271
1706262272
——弗洛姆
1706262273
1706262274
1706262275
1706262276
1706262277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又一个在心理学史书中留下丰功伟绩的犹太人。他涉猎知识范围甚广,并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留下了足迹,被称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作为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哲学家,他又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1706262278
1706262279
虽然在20世纪中期,弗洛姆作为弗洛伊德著名的追随者之一而屡次被人提及,但他并不满足于将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完全贡献给弗洛伊德,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理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姆选取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和社会的处境及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概念后,弗洛姆建构了具有人文关怀特色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咨询目标——从追求健全的人格到追求健全的社会。尽管有人提出,弗洛姆在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理论的融合过程中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提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价值和意义巨大,至少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了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功绩是无法被抹杀的。
1706262280
1706262281
弗洛姆的生活经历
1706262282
1706262283
家庭背景
1706262284
1706262285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是这个正统的犹太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他的父亲纳夫特里和母亲罗莎都是虔诚的教徒,由于家中祖祖辈辈都是犹太法学博士,所以父亲纳夫特里为自己是一个葡萄酒商人而感到愧疚,似乎认为商人对于金钱的掌控并不符合一个名副其实的犹太教徒对于精神超越的追求。作为对这种内疚感的一种补偿,父亲对少年弗洛姆要求十分严格,家庭环境中充斥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就连弗洛姆青年时期最崇拜的偶像也都是犹太学者。
1706262286
1706262287
晚年的弗洛姆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曾祖父,一个伟大的犹太法典编纂者,由于生养了很多孩子,所以家庭负担比较重,自己开的一家小店也赚不到很多的钱。有一次他的曾祖母提出一个赚钱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一个月必须有三天在外面跑,由于每个月缺少了三天研习法典的时间,他的曾祖父毅然拒绝了这份机会。即使是在自家店里,弗洛姆的曾祖父也很少顾及生意,基本上每天都埋头研究法典,即使碰到客人,也会问:“您实在没有别的店可以去吗?”可见他的家庭对于犹太教忠诚的氛围,而弗洛姆后来对资本主义社会持如此批评的态度,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的。
1706262288
1706262289
1706262290
1706262291
1706262292
年轻时努力求学的弗洛姆
1706262293
1706262294
虽然弗洛姆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十分严格和正统,但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并不十分有利。弗洛姆的父母虽然属于德国中产阶级,但性格谨慎保守,父亲性情暴躁,母亲却又情绪抑郁,弗洛姆曾用“高度神经质”来形容他的父母,并且形容自己“很可能是个相当神经质、让人无法忍受的孩子”。虽然父母对弗洛姆十分疼爱,但不适宜成长的家庭氛围让他感觉十分孤独,养成了十分内向的性格。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弗洛姆对自己的家庭的抱怨反而让他对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兴趣,促使他靠近了心理学,并为他关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情绪行为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1706262295
1706262296
对弗洛伊德的崇拜与背叛
1706262297
1706262298
弗洛姆走上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咨询的道路,起初是因为在12岁那年,他经历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当时,弗洛姆遇到了他认识的第一个画家,这位25岁的漂亮女子是他家的常客,她曾经有过婚约,但是不知为何取消了。弗洛姆发现这位女性每次拜访他家都会陪伴她那丧妻的老父亲,她很有魅力,但是显然这些并不是从他父亲身上遗传的。在弗洛姆看来,这位老父亲既不英俊也不风趣。然而在这位老父亲去世不久的一天,弗洛姆得知这位女画家饮弹自杀,并留下遗嘱,希望和自己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个消息令弗洛姆既震惊又不解。他说:“我非常喜欢这位妙龄女郎,而讨厌那位其貌不扬的父亲。在这以前,我也根本不知道人还会自杀。于是,一种想法便油然而生;这一切又是何以可能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如此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乐趣呢?”
1706262299
[
上一页 ]
[ :1.706262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