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62962
1706262963
在与一些人争论的时候,肯尼思·诺顿会完全吸收这些人的思想,这个时候他好像没有给自己的自我——一时感觉——留下任何余地。如果他确实产生了这样的情感的话,对他要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个愿望而言,这些感觉是很次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自惭形秽,而是说,他是如此地沉浸在他周围这些人的精彩的世界中,以后自然无法反思对自己的批评。当然,有些人认为这本身是一种过失,正如所看到的,就是肯尼思·诺顿这类人,这种行为代表以真诚为标记的诺顿。
1706262964
1706262965
3.进行角色扮演
1706262966
1706262967
这是固定角色疗法的核心。之所以要扮演,凯利认为,这是对来访者的一种保护和防御,可以防止他出现威胁、焦虑等情绪。这个过程中,治疗者首先要告诉来访者:在以后的时间里(约两周),你要扮演一个固定角色,当然这个新的角色有一个新的名字,如“杰克”。从现在开始,你已经不是约翰而是“杰克”了,你的一举一动都要按照对杰克的描述去做,这样你会有很多新的收获。不仅在治疗室里要这样做,在你的生活中也要这样做。这样一来,随着角色的扮演,你的新的结构就会逐渐形成,这个角色就成了自己的角色。
1706262968
1706262969
冬之梅
1706262970
1706262971
凯利的理论具有崭新的内容,独特的思维方式,但他并不我行我素。虽然有人把他的理论归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但很多时候他不能成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但是,在人格心理学领域,他的理论毫无疑问是独树一帜的,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他的一生,为心理咨询兢兢业业,却没有耗费大量时间去编写书籍,但他唯一的一本阐述自己理论的《个人结构心理学》,足以把他的思想完完全全展现在世人面前。
1706262972
1706262973
1706262974
1706262975
1706262977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 行为主义咨询与治疗大师
1706262978
1706262980
艾利斯:从自助到助人的“理情行为疗法”
1706262981
1706262982
接受不等于爱。爱是因为其有被爱的特质;接受是因为其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1706262983
1706262984
——艾利斯
1706262985
1706262986
1706262987
1706262988
1706262989
作为一个自己灵魂的救赎者,他不断想方设法打破自己的心障;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致力于与来访者探讨人生观;作为一位咨询理论的传道者,他90岁高龄仍然亲自指导自己的学生。这就是艾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一个意志坚强的哲人,一名至仁至善的智者,一位谆谆善诱的尊者。
1706262990
1706262991
艾利斯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以创立“理情行为疗法”知名,在弗洛伊德式潜意识一手遮天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界,艾利斯首次将人的理性认知作为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研究,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来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美国1982年的一次对临床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调查中,艾利斯名列弗洛伊德之前,居第二位(人本主义疗法的首创者,罗杰斯居首位)。相比弗洛伊德600本《梦的解析》8年才售完的遭遇,艾利斯所写的关于理情行为疗法的书籍,很多都是当时的畅销书。艾利斯理情行为疗法的建立,与其人生经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他的理论体系是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而建立的。
1706262992
1706262993
理情行为疗法的种子:从小自立的艾利斯
1706262994
1706262995
艾利斯1913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后又迁至纽约并在那里长大。艾利斯的父亲是个商人,他重利轻别离,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意,而对子女们却是不闻不问,即使周末有时在家,也召集三五“酒肉朋友”打牌取乐,而对孩子们置若罔闻,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父亲。对于艾利斯的母亲,艾利斯曾经评价她为一个“喋喋不休的盒子”,经常夸夸其谈却没有行动,乐于自己的社交,却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时候艾利斯放学回家,她还在床上睡觉。12岁那年,小艾利斯从舅舅那里得知父母离婚了,他没有惊讶,毕竟他从未和父亲撒过娇,也未曾从父亲那里得到过关爱。
1706262996
1706262997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艾利斯没有埋怨,不但自己照顾好自己,同时还承担了对弟弟和妹妹的照料,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个闹钟,早上和太阳赛着起床,然后叫醒弟弟妹妹给他们穿衣服。弟弟是个叛逆的孩子,而妹妹天生抑郁。弟弟讨厌妹妹,但妹妹又不服气,所以经常打打闹闹。此时的艾利斯常常担任起劝和的角色,他需要站在弟弟妹妹双方的角度对争执进行客观的评定,这或许是艾利斯理性认知的启蒙。起初,艾利斯也非常讨厌妹妹,有时生气就把妹妹当出气筒。不过在15岁的时候艾利斯看了一部描述人们生气的电影,在回家的路上他不禁反思:我为什么要讨厌妹妹?不就是她有些抑郁吗?可她毕竟是我的亲妹妹,为何要嫌弃她?那就不妨终止这种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吧!于是他开始原谅妹妹。对妹妹态度的转变或许就是一项重要的人性观的最初萌芽——无条件接受他人。
1706262998
1706262999
艾利斯从小体质较差,疾病不断,5岁的时候就因为肾炎而住院,随后又因急性扁桃体炎而住院,急救手术后才保住生命。在5岁到7岁这段时间,艾利斯竟然8次住院,有一次住院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当然在这段时间里,艾利斯的父亲和母亲仍然没有将父母的责任和爱转向艾利斯,父亲就去医院看望过他一次,而母亲每周去看他一次,中间有两个月还外出度假。艾利斯可谓是孤军奋战抗疾病。医院里有个小图书馆,艾利斯一方面通过阅读忘掉自己的疼痛和焦虑,他是个阅读狂,很早就开始从纽约公共博物馆借书看,每天艾利斯从图书馆借两本书,看完后第二天换掉再借两本。另一方面,在一次住院期间,为了减轻他自己的焦虑和孤独,艾利斯对自己说:如果我死了,就死了,去你妈的,又不是世界末日。这种话语衍生成后来理情行为疗法中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的一个经典句式,即当来访者说自己的情况非常糟糕时,咨询师可以提出更糟糕的情境,让其认识到自己的境况其实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
1706263000
1706263001
小艾利斯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早年切身体验孕育着理情行为疗法的种子,在成年后不断探索,缓缓发芽,最终开出心理治疗史上的一朵奇葩。
1706263002
1706263003
理情行为疗法的萌芽:挑战自我的艾利斯
1706263004
1706263005
艾利斯受其母亲影响,对自己的表现是不是优秀,能否得到别人的承认和接受而感到焦虑。因而当面对很多带有风险的事情时,艾利斯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最终选择了逃避放弃,这就导致了其思想和行为的恶性循环,让他变得更加退缩。从5岁开始,艾利斯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并且带有恐惧症的倾向,一直避免在公众场合讲话,这无疑加重了他的恐惧症状。这当然影响到自己和同学的交往,尤其是和异性同学交往。在求学期间艾利斯喜欢上不少的女孩子,但由于艾利斯害怕被拒绝,从来都不敢跟她们聊天。艾利斯逐渐担心起自己的恐惧,为自己的焦虑而感到焦虑。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弟弟保罗刚进入青春期就是个“少女杀手”,因此,艾利斯期望自己能像弟弟一样对自己心仪的女孩子献殷勤,但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自始至终他的嘴巴都没能张开。
1706263006
1706263007
在19岁读大学期间,艾利斯终于下定决心克服自己的恐惧。他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在暑假期间八月份去布朗克斯植物公园,主动在公园里长凳上闲坐的女孩子旁边坐下与其聊天,并且要和130个女孩子搭讪!刚开始的时候艾利斯甚是紧张,仍然害怕自己被拒绝,但是他用哲学思想去说服自己,如果跟这些女孩子约会请求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不会塌下来。于是,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然而结果颇为凄惨,在主动搭讪的130个女孩中,只有一个愿意跟他约会,而且届时还没到场。艾利斯并没有在意这些,他利用哲学思考这件事情:天没有塌下来,她们没叫警察,没啐口水。艾利斯后来在接受访谈的时候,经常拿这段经历开斯金纳的玩笑:斯金纳可能搞不懂了,经历这么多次的失败竟然没有被失败强化。艾利斯初步打破自己的社交恐惧后,决定继续跟女孩子搭讪,就又跟100个女孩子聊天,这一次,很多女孩子愿意跟他约会了。其实,这就是理情行为疗法中的“招牌”——打击羞耻的练习,即去做自己感到难堪、焦虑的事情,如,在大街上向陌生人乞讨一元钱,多次体会并逐渐克服这种羞耻。
1706263008
1706263009
靠着哲学思想,他成功地战胜了自己的异性恐惧,然后艾利斯决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运用这种方法。艾利斯决定在自己的恐惧表现上作些改善,尤其是在体育运动上。艾利斯经常表现得很差,球打得很烂,犯错比较多,但这次他还是坚持玩,承认自己的很多缺点和错误,但是顽强地不让自己放弃。他觉得自己虽然表现得比较差,但绝不把自己看作无能的人,仅仅看作是一个糟糕的玩家而已。艾利斯先前的这一想法正是艾利斯经典的不合理信念之一:人在所有可能的事情上都做得好才算成功。除此之外,他曾经对社交的看法,对异性的看法,对周围身边人的看法,都被列入艾利斯提出的人们认知中的种种不合理信念。
1706263010
1706263011
于是艾利斯更加坚定哲学在改善心理问题中的有效性,为了彻底战胜自己的羞怯,尤其是公众场合讲话的恐惧,他开始关注哲学,尤其是关于幸福的哲学。他有一个计划,打算从16岁开始,要读遍古今著名哲学家的著作,从中学习到其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对艾利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释迦牟尼、埃比克泰德、罗素等。艾利斯进而将这些哲学思想综合起来,并以此强迫自己去克服自己的心障。艾利斯给自己布置了一个练习,让自己每周在公众场合讲两次话,并坚持七周。这对艾利斯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挑战,刚开始他相当焦虑。艾利斯想,为了自己将来的发展,再说之前的进步已经快要跨越自己的恐惧障碍了。最后,艾利斯再次成功了。他所创造的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克服了自己的恐惧、焦虑,甚至还喜欢上了演讲。
[
上一页 ]
[ :1.706262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