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80255e+09
1706280255
1706280256 赫尔曼·梅尔维尔不像比尔斯那样有着广泛的内战经历,但他却能懂得,纯真的丧失使内战最初的期望显得荒谬。19世纪50年代,梅尔维尔遭遇了他评论事业与商业的失败。对于他来说,这似乎宣告了他那文学报负的死亡。在萨姆特要塞陷落时,梅尔维尔42岁。在内战的大多数时间,他都待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农场上,努力从他的人生低谷中恢复过来。他的一些近亲参加了联邦军队,这给了他一扇可以从中窥见这场战争的窗户。1864年春,在威尔德内斯战役前夕,梅尔维尔前往弗吉尼亚州战场。他努力获得了格兰特的接见,并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长途跋涉,同一群士兵一道搜寻南部邦联游击队长约翰·莫斯比(John Mosby)。到了1865年春天南部邦联投降的时候,梅尔维尔以一种他不熟悉的文体开始了一段新的文学征程。战争是他的主题,诗歌是他的体裁。他出版于1866年的《战斗片段与内战侧面》(BattlePieces and Aspects of the War),以见闻和片段合集的形式将这场战争呈现了出来,而并未采用他早前最重要的作品所采用的小说体裁。这一选择反映了作者的判断,即“没有人能叙述那场斗争”,以及“纠缠的韵脚/不过是对迷宫般的战争之暗示”。梅尔维尔意识到了这一国家经历的重大意义;这场战争是“一场动摇了众多事物根基的巨变”,那些事物既包括文学体裁与语言,也包括人类的目标与价值观。[66]
1706280257
1706280258 书中的诗歌以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并非诗歌创作的时间顺序,而是战争本身的时间顺序。诗歌以约翰·布朗与导致南部分离的“信念冲突”为开端,继而先后描绘了多纳尔森要塞之战、夏洛战役、安蒂特姆战役、石河战役、葛底斯堡战役、查塔努加战役、威尔德内斯系列战役、“向海洋进军”、里士满的陷落,以及阿波马托克斯的投降仪式。诗集的开头描写了天真的年轻士兵欢乐地向战场进军,以及他们的“期待”。但梅尔维尔接着描述了这些希望的破灭——在“炮弹齐发的炫目光芒”之中,“死掉”的年轻人“受到了”严酷的教育。如同在比尔斯的作品中那样,死亡因发生得突然而显得具有讽刺意味。一个“采浆果队”(a berrying party)带着激情与快乐去从事的荣耀冒险,却成为了一个同这毫不相关的埋葬队(a burying party)。战争中的年轻士兵从未“想过死亡是什么——觉得它不过是/滑入了某个像春天一样的地方”。在他们的期待中,他们“跃过了”战争的“悲痛”,但战斗与梅尔维尔则将它恢复。[67]
1706280259
1706280260 居于梅尔维尔那诗意探寻核心的,是“死亡之谜”。而早在战争将这个问题推到国民意识的中心之前,他个人对此便已非常关心。如他同时代许多其他美国人一样,梅尔维尔试图努力战胜他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以便为那令人宽慰的灵魂不朽的信仰找到一个合理基础。他的朋友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曾在1856年写道,梅尔维尔“既无法信仰,又对自己的不信仰感到不安”,他对自己的优柔寡断感到沮丧,因而“几乎决心接受自己彻底毁灭的命运”。当战争的爆发使死亡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在公共生活中都重新居于了显要地位时,上述问题对梅尔维尔来说远未得到解决。文学评论家丹尼尔·阿伦(Daniel Aaron)认为,《战斗片段与内战侧面》一书代表了梅尔维尔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探究——“一个信仰与不信仰之间的持久辩论”。[68]
1706280261
1706280262 在1861年以后,彻底毁灭拥有了一个不同含义。梅尔维尔将战争毁灭性的本质直率地呈现了出来:在威尔德尼斯的士兵看到了“满地头骨”,以及绿色的、正在腐烂的、“装满了骨头的鞋子”;去年战役的死难者如今仍未埋葬。死者“几乎没有埋葬仪式”,因为在军事杀戮的可怕需要面前,即便是给死者以尊严的死亡仪式也被抛弃了。荣耀、羽饰、饰带、旗帜已变得无足轻重;人只不过是技工,只不过是毁灭机器上的齿轮,因为战争本身已成为了现代化、工业化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铁甲战舰的优势地位与“铁砧撞击的喧嚣”便是它的生动象征。
1706280263
1706280264
1706280265
1706280266
1706280267 战场上未被埋葬的头盖骨与尸骨战场上未被埋葬的头盖骨与尸骨。“弗吉尼亚州盖恩斯米尔的战场”。国会图书馆。
1706280268
1706280269 没有热情;一切都依靠曲柄、轴、螺丝运转,
1706280270
1706280271 以及热量计算。[69]
1706280272
1706280273 死亡本身成为了战争的目标,成为了战争这台工业化机器的产物。更崇高或更荣耀的目标并不存在。北方人与南方人横七竖八地躺在一起,“名誉或国家是他们最不关心的事情”。但他们现在理解了他们曾经那热望战斗的年轻内心所无法理解的——“像子弹那样的东西可让你幡然醒悟!”——因为对宗教的虔信与对战争的浮夸都已经烟消云散。死者也找到并回答了梅尔维尔所解不开的谜,“死者/是唯一揭开其谜底的人”。战争使起初如此天真的他们获得了终极知识——甚至幸存者也不知道的终极知识。生者仍然被囚禁在不确定的监牢里。[70]
1706280274
1706280275 埃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甚至比梅尔维尔还要远离这场战争。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她几乎寸步不离她父亲的住所。但她的作品同样展示出了一种在现实与表象、期望与经历之间具有讽刺意味的脱节感。在内战结束时,狄金森写道:“前瞻若能品味回顾。”这重复了那贯穿于梅尔维尔《战斗片段与内战侧面》全书的黑色教育观念。
1706280276
1706280277 我的胜利持续到鼙鼓把死者撇下
1706280278
1706280279 然后我丢掉我的胜利在责骂声中偷偷地溜达去了却的面庞把结局转向我的场所
1706280280
1706280281 于是我恨荣耀
1706280282
1706280283 巴不得自己就是死者。[86]
1706280284
1706280285 “刺刀的悔恨/对死者一文不值”,这首诗这样结束道。结局与期望背道而驰;悔恨无法挽回被“了却的”人,也无法改变她在另一首诗中所描写的“无法撤销的”阵亡者“名单”。狄金森谴责内战胜利与其所付出的高昂的生命代价不相称。同比尔斯一样,狄金森也注定要承担幸存者的负罪感与幸存者的荣耀——这两者无论哪个她都无法摆脱。战争的讽刺在于天真的被毁灭与对未来结局的无知,以及将死亡视作无法挽救的彻底毁灭——而非基督教所预示的救赎性牺牲——观念。[71]
1706280286
1706280287 埃米莉·狄金森被誉为一位专注于死亡主题的诗人。然而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文学评论家都否认她的作品同内战的联系,即便她全部作品中有一半都是在内战期间以每周四首的速度写成的。狄金森被描绘成了一位离群索居的人,脱离了现实世界及其苦难。但是她的作品充斥着战斗语言——这些语言正是她在那四份定期送往其宅邸的报纸上所看到的语言。战役、加农炮、来复枪弹、子弹、火炮、士兵、弹药、旗帜、刺刀、骑兵、战鼓、军号,这些是在她的诗歌中一再出现的意象。[72]
1706280288
1706280289 在内战的第二年,狄金森开始了同被她称作“导师”的男子——托马斯·温特沃思·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的通信,这段通信后来被证明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通信之一。在1862年4月的《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希金森发表了一篇关于一些有抱负的作家的文章。狄金森给他写了封信对该文进行回应,由此开始了他们的信件交流。但希金森并不只是个文人。作为一位老资格的废奴主义者,他接受了对一个黑人团的领导,并在1863年初奔赴南卡罗来纳州。虽然狄金森直到1870年才见到希金森本人,她仍然害怕他可能的阵亡所带来的悲伤。“您能否既不有损荣誉又能避免死亡?我恳求您,先生——您的死亡会让我这个无名小卒丧失一位亲人。”[73]
1706280290
1706280291 狄金森理解丧亲之痛,因为战争已夺去了她那亲如一家的马萨诸塞州小镇上一些人的性命。1862年3月,阿默斯特学院院长之子弗雷泽·斯特恩斯(Frazer Stearns)在北卡罗来纳州新伯尔尼阵亡,使整个小镇都陷入哀痛。埃米莉描述道,在得知朋友的死讯后,她的哥哥奥斯汀“完全目瞪口呆了”。她曾看见过年轻的斯特恩斯带着军刀与他的战友一起骑着战马穿过阿默斯特。而如今,“成群的居民对他说晚安,哀乐合唱为他响起,牧师告诉人们他有多么英勇……他的亲人垂下头颅,就像风吹倒了芦苇”。狄金森对希金森命运的担忧,来源于她对战争代价的切身经历。[74]
1706280292
1706280293 早在内战爆发前,埃米莉·狄金森或许便已非常关注死亡这一主题了。但这场全国性战争却给了她一种新语言和一个新语境,使她可以借此思索这场战争的意义。在给希金森写信谈论这场战争时,她自己承认,朋友们那“突然且过早”的死亡,使她心生了“一种——更多的是对恐慌而非宁静的——脆弱的爱”。她知道,战争使她的绝望同她周围其他人的痛苦形成了一个新的关系。“悲伤看起来要比过去更为普遍。自从这场战争打响以来,它已不再仅属于一部分人了。如果其他人的极度痛苦,可以帮助一个人减轻他自己的痛苦,那么现在就会有很多这种药了。”战争为狄金森的形而上学思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于她而言,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由死亡的代价与可能定义的,正如这场战争自身便不断需要人们给出一张关于损失与目的的收支清单一样。她的诗歌用战争的死亡探讨了超越时间的永恒问题,但她的思考同时也涉及,那些被天赋比她差得多的同代人所困扰着的当下问题。同别人一样,她也试图理解战争大屠杀的意义、胜利与失败的代价,以及内战杀戮对塑造了大多数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基督教信仰的影响。[75]
1706280294
1706280295 如狄金森自己所写,她生活在“可能里面”。面对着怀疑,她寻找“乐园”,寻找信仰的坚实基础,寻找灵魂不朽的迹象,以打消她内心深处的疑虑。她感觉自己脱离了信仰者的群体。有一次她写信给希金森谈自己的家庭,说她全家“都很虔诚,除了我”。像她的时代中如此众多对基督教持反思态度的美国人一样,她努力消除灵魂与物质的矛盾,并努力思考这些矛盾对天堂与上帝的影响。死亡似乎是“灵魂与肉身之间的一段对话”,一个未能解决的痛苦问题。狄金森想知道她在哪儿能找到天堂(“我在到处敲门”),想知道死后世界是什么样的(“天堂是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片天空?——抑或一棵树?”)她苦苦思索着肉体不朽的可能:“我用双手感觉我的生命/以便得知它是否还在。”但她无法消除她的疑虑,无法在“那既非常可信又非常可疑的/宗教”中找到确实的安慰。死亡仍是无法阻止的。[76]
1706280296
1706280297 除了死亡,一切都可调节——
1706280298
1706280299 ··········
1706280300
1706280301 死亡—对自己—例外——免除了任何变革——[77]
1706280302
1706280303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似乎永恒的是死亡而非生命,因为它“消失了——然后再获新生……彻底毁灭——将肉体镀上了/不朽”。没有世俗的解释,也没有军事或政治目的可以平衡这一损失;胜利无法补偿它;对于那已经死了的人而言,对于那些他们那“冰唇”已“为冰霜迷住/对它无法消受”的人而言,胜利“姗姗来迟”了。狄金森既不允许自己得到解脱,也不允许自己逃避到那舒适的崇高目的或多愁善感之中。相反,她直面死亡的恐怖——“成堆成片的呻吟声”——并探究在死亡提出了关于她自己价值与命运的问题时,它对上帝之存在与仁慈所提出的挑战。“当如此英勇的人都死了的时候/活着,是件可耻的事情”。像比尔斯一样,她也感到自己被“判处存活”。狄金森阐释道,灵魂的内
1706280304
[ 上一页 ]  [ :1.7062802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