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85619
1706285620
方纳在书的“引言”中提到了“自由和政治体制的关系”,但他侧重的是政府权威与自由的实现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对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加以深入论述。欧美有的自由主义理论否认自由和民主具有天然的亲和性:自由的社会可以是非民主的,而民主的国家则可能很少甚至没有自由;民主的政体完全可能危害乃至剥夺人民的自由。但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自由和民主在整体上保持了一种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趋势,自由实际上成为了民主的目的。这或许是美国民主的最大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方纳在书中只是偶尔涉及,而没有加以深究。从思想史的角度说,自由和民主在美国历史中所表现出的亲和性,是否和美国人特有的“自由情结”以及他们对自由和权力的关系的理解有较大关联?美国的自由观念有一个经久不变的特征,就是将自由视为没有或较少政府强制的状态,“一种免于权力和他人控制的状态”。在革命和建国时代,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自由和权力对立起来,认为权力具有“邪恶的本性”,乃是自由的天敌;因此,保障自由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宪法,特别是“权利法案”来限定权力的合法范围,使其不得入侵“自由领地”,并用“有限政府”和分权制衡机制来制约权力,防止或减轻权力对自由的危害。诚然,在后来某些历史时期出现过调和自由与权力的关系的思潮,主张借助权力来维护和争取自由;但这种思潮始终受到质疑和抵制。权力在某些从前属于私人的领域发挥的作用的确有所扩大,但并没有冲毁“自由领地”的边界。而且,官方自由话语不断遇到民间自由话语的挑战,普通公民经常和权势人物争夺自由的定义权,这也抑制了民主对自由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自由观念乃是美国不同群体和众多主张的“交叉重合的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23],正是这种“交叉重合的共识”,使众多的群体能够同在民主的框架内采用合法手段来争取和维护各自的权利。在美国这样一个利益高度多元化、因而充满冲突的社会,如果没有自由这个“交叉重合的共识”,民主是不可能平稳运行的。
1706285621
1706285622
另外,中国读者在阅读《美国自由的故事》时,可能还会不自觉地在内心发问:为什么美国人如此钟情于自由?自由为什么能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核心价值?美国自由和英国自由、法国自由存在什么差异和一致性?这样一些问题来自于中国读者的特有关切,因为人们在阅读时难免和本土文化及本国历史加以对比,随之产生种种联想。而且,从学理上说,要深刻理解自由在美国生活中的意义,也的确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方纳虽然提到“自由的历史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国际史”,但他在书中仅仅涉及不同历史时段之间的纵向比较,而没有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对比。既然自由并非为美国所独有,就完全可以进行显性或隐性的比较。即便某些社会没有英美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也谈不上作为历史经验的自由,但基于差异性的比较,也有助于加深对美国自由的认识。当然,治学须有侧重,著述须有选择,方纳讲述的是“美国自由”的故事,比较研究乃是另一种类型的课题。这里提到的比较,毋宁是中国学者在研究美国自由史时应当重视的问题。
1706285623
1706285624
实际上,中国学者向来十分关注美国历史中的自由和权利问题,已经出版的论著不止一种。中国学者大多强调美国自由的阶级性和矛盾性,注重美国历史中那些侵害自由或不自由的现象,对没有自由的群体争取自由的斗争着墨尤多,而超历史的思想观念对于主题的选取和史实的剪裁有着支配性的影响。其实,中国学者注重的问题在方纳的书中多有涉及,但不同的是,方纳更注重历史的“语境”,在细节上更加准确,持论更具有历史感;而且,方纳的眼界更加开阔,讨论问题时也更具有学理的深度。
1706285625
1706285626
2002年写于天津
1706285627
1706285628
[1]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于1998年由纽约的诺顿公司出版,中文版由方纳的学生、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翻译,于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706285629
1706285630
[2]美国学术界以自由为主题来讨论美国政治史和思想史的著作为数不少,影响较大者有路易斯·哈茨的《美国自由主义传统》(Louis Hartz,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Since the Revolution,New York,1955)等;方纳研究的是美国人生活中的自由观念的演变,而不是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
1706285631
1706285632
[3]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7页。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书。引文均与原文进行了核对,某些译法同中译本略有出入。
1706285633
1706285634
[4]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106页。
1706285635
1706285636
[5]哈耶克:《自由宪章》,第21页。
1706285637
1706285638
[6]王希:《方纳: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见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附录,第514—515页。
1706285639
1706285640
[7]在美国学术界,从学术上对《美国自由的故事》提出批评或商榷者不止一人,而历史学家西奥多·德雷珀同时还从思想倾向方面对方纳的写作进行质疑。他认为,方纳忽略了普通美国(白)人对自由的感受,而过于关注那些受到极度压迫的群体,涉及的大多是自由的阴暗面,其大部分内容乃是充满失意和挫折感的“美国不自由的故事”。见西奥多·德雷珀:《自由及其不满者》(Theodore Draper,“Freedom and Its Discontents”),《纽约书评》,1999年9月23日,第59—61页。
1706285641
1706285642
[8]埃里克·方纳、汪晖、王希:《关于〈美国自由的故事〉的对话》,《读书》,2003年第6期,第58页。
1706285643
1706285644
[9]参见詹姆斯·奥克斯:《激进的自由派和自由的激进派: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持异议传统》(James Oakes,“Radical Liberals,Liberal Radicals: The Dissenting Tradi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美国史学评论》,第27卷第3期(1999年9月),第503—511页。
1706285645
1706285646
[10]参见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Richard Hofstadter,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纽约1973年版。
1706285647
1706285648
[11]埃里克·方纳:《重建:美国未完成的革命》(Eric Foner,Reconstruction: Americ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1863-1877),纽约1988年版。该书长达700页,是20世纪中期以后少见的大部头史学论著之一。
1706285649
1706285650
[12]时殷弘:《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第12页。
1706285651
1706285652
[13]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第513—534页。
1706285653
1706285654
[14]埃里克·方纳:《自由土地、自由劳动和自由人》(Eric Foner,Free Soil,Free Labor,Free Men: The Ideology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before the Civil War),纽约1970年版。该书是方纳在霍夫斯塔特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出版时他年仅28岁。
1706285655
1706285656
[15]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页。
1706285657
1706285658
[16]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48页。
1706285659
1706285660
[17]美国历史学家加里·纳什在一篇关于《美国自由的故事》的评论中指出,自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方纳的书只是一种综述性的考察,而不是要开辟新的领域;因此,这本书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而非专业历史学家的著作。见加里·纳什:《评方纳著〈美国自由的故事〉》(Gary B. Nash,Review of 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 by Eric Foner),《美国历史杂志》,第87卷第1期(2000年6月),第182页。
1706285661
1706285662
[18]诚如王希教授所说,上述几种著作的写作背景、读者对象各不相同,而且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而《美国自由的故事》也具有以上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本文将方纳的书和这些作品对比,意在说明,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在学术、写作和风格各个方面均应具有出色的品质。
1706285663
1706285664
[19]伯纳德·贝林:《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起源》(Bernard Bailyn,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67年版。
1706285665
1706285666
[20]王希:《自由:一个尚未结束的美国故事——读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第128页。
1706285667
1706285668
[21]参见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9页。他对将目标转化为权利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
上一页 ]
[ :1.7062856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