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317328
1706317329
1706317330
1706317331
1706317332
1706317333
1706317334
1706317335
1706317336
1706317337
1706317338
1706317339
1706317340
1706317341
现代社会的形成:1500年以来的社会变迁
1706317342
116000
1706317343
作者: 玛丽·伊万丝
1706317344
出版: 中信出版社
1706317345
ISBN: 9787508668437
1706317346
1706317355
1706317356
1706317357
Cover
1706317358
1706317359
1706317361
现代社会的形成:1500年以来的社会变迁 致谢
1706317362
1706317363
在著书过程中深受众多亲友的帮助,在此谨表拳拳谢意。感谢开放大学出版社的克里斯·库德摩尔,他对本书的构思深感兴趣,作为首位读者,给予我大力支持和鼓励。感谢维姬·霍尔和嘉玛·查普曼,她们在手稿的准备过程中提供了诸多帮助。感谢犬子汤姆和杰米,他们就现代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不同见解,对本书诸多观点的浓厚兴趣给予我启发和激励。
1706317364
1706317365
1706317366
1706317367
1706317369
现代社会的形成:1500年以来的社会变迁 序言
1706317370
1706317371
本书的封面选用了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1](Velazquez)1656年的画作《宫娥》(Las Meninas)。这幅画作就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所传达的信息远远胜过任何文字的表意:对现代世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但鉴于该画作的创作年代,《宫娥》也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我们能从《宫娥》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多少让我们觉得自己同17世纪的芸芸众生有着共通的历史。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构成了本书成书的前提。
1706317372
1706317373
乔治·奥威尔[2](George Orwell)的小说《1984》涉及众多重要主题,极权主义社会会抹杀历史便是其中之一。本书并不认为现代社会有意要消除历史,抹去我们对过去的集体记忆。这不属于本书讨论的范畴。但人们往往不再按时间顺序讲授历史知识,也不再将思想和事件置于历史语境下来看待。这种变化是作者创作本书的一个动因。我们被告知自己生活在一个新的“风险”社会[乌尔利希·贝克[3](Ulrich Beck)],人类以及人们同自身和彼此的关系都发生了彻底变化[安东尼·吉登斯[4](Anthony Giddens),布赖恩·特纳[5](Bryan Turner),唐娜·哈拉维[6](Donna Haraway)]。1在诠释21世纪时,包括这些学者在内的众多作者都强调该时期同以往各历史时期的差异。这些问题不属于本书的讨论范畴。作者在本书中构建的是一个尚未经历这些变革的世界,意图展现古今关系以及思想同社会语境的相互作用。然而,在读者开卷之前,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1706317374
1706317375
首先,本书假定“社会”存在。英国首相撒切尔[7](Thatcher)夫人发表过“社会”不存在的著名论断,众多社会学家[例如约翰·厄里[8](John Urry)]进一步完善了该观点,提出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不再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社会中,而是身处同一个世界。2这种观点(在一个经历了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的世界里)深受欢迎。但作者认为这种论断不妥,原因有二:其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构成我们身份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社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其二,曾有观点认为,“历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终结,如今即便是其主要拥护者弗朗西斯·福山[9](Francis Fukuyama)3也已经摈弃该观点。很显然,充斥现代世界的文化与社会冲突——例如宗教在社会世界的定位——是我们传承的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史学家彼得·拉斯莱特[10](Peter Laslett)曾论述过“失落的世界”,而另一位史学家帕特里克·科林逊[11](Patrick Collinson)也曾在书中提到我们有能力重新获得、理解这些世界,并认识它们的重要性。4
1706317376
1706317377
其次,我们需要理清“现代”(modern)、“现代性”(modernity)和“现代主义”(modernism)这三个术语。人们通常将这些术语混为一谈,但三者实际上存在明显差异。从历史角度而言,“现代”并非特指某一固定时期(如第一章所述),但作者用“现代”一词指代1500年以降——即宗教改革以后——的历史时期。宗教改革在欧洲催生了新的基督教教派——新教。人们对该教派影响程度的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发展影响深远,而且还将在诸多方面继续产生影响。第二个术语“现代性”的用法和大多数语境下的用法相同,指19世纪中叶欧洲所形成的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经验。该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以及随之形成的对人类可能性的新认识共同定义了“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又界定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世界。第三个术语“现代主义”此处专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文艺思潮。
[
上一页 ]
[ :1.7063173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