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355566e+09
1706355566
1706355567 正如达夫·库珀与手杖的故事所暗示的那样,这种尖酸刻薄并不是单方面的。一些保守党的“反叛分子”也发动了攻势,称张伯伦为“持伞人”和“验尸官”,并以其他方式猛烈抨击批评他们的人。哈罗德·麦克米伦或许是最目中无人的一个。他的一些同事认为,在慕尼黑事件后,麦克米伦与张伯伦的对峙不只是勇敢的行为,还有些鲁莽。他们可能是对的。麦克米伦仍在忍受妻子与鲍勃·布思比剪不断的婚外情所带来的耻辱。在一些人看来,慕尼黑事件之后,麦克米伦投身反绥靖斗争的激情,似乎是为了减轻痛苦。
1706355568
1706355569 有一次,他邀请维奥莉特·博纳姆·卡特和她十几岁的女儿克雷西达(Cressida),陪他和儿子去伦敦参加一个慈善放映会,放的是新版本的吉尔伯特(Gilbert)和沙利文(Sullivan)的《日本天皇》(Mikado)。在电影正片开始前放映的新闻短片中,出现了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勋爵在意大利对墨索里尼进行国事访问的片段。当带着雨伞的张伯伦出现在屏幕上时,麦克米伦用他能发出的最大音量喊道:“Ombrello!Ombrello!”[69][70]维奥莉特夫人不是个害羞的人,但她也对麦克米伦的大胆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坐在一群打着黑领带、大多支持慕尼黑事件的人中间。大约25年后,当她写信给麦克米伦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那晚的记忆仍然能在她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我们的一些邻座吓得发抖,”她回忆道,“但我对你的勇气钦佩不已。”[71]
1706355570
1706355571 1938年11月,麦克米伦更进一步,在牛津为一位反对绥靖政策的独立候选人助选,这位候选人在议会补选中与正式的保守党提名人竞争。这次竞选活动和阿索尔公爵夫人的竞选一样,是一件轰动的事,因为它涉及与国内最负盛名的大学有关的著名候选人。保守党提名的是昆迁·霍格(Quintin Hogg),一名才华横溢的亲慕尼黑的年轻律师。他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前大法官黑尔什姆勋爵(Lord Hailsham)的儿子。霍格的反慕尼黑事件的挑战者是麦克米伦母校贝利奥尔学院的院长亚历山大·林赛(Alexander Lindsay)。
1706355572
1706355573 在金罗斯郡和西珀斯思郡的选举中,保守党派了一群保守党议员为霍格助选。牛津大学有相当数量的反绥靖主义学生反对他们,其中包括大力支持林赛的哈罗德·麦克米伦和朱利安·埃默里。虽然没有公爵夫人的竞选那么肮脏,但牛津郡的选举确实有一些诽谤实例,比如“投票给霍格就是投票给希特勒”[72]的口号,被写在牛津大学各处的墙上。(霍格回应道:“投霍格,保平安。”[73])
1706355574
1706355575 麦克米伦是唯一代表林赛发表演讲的反绥靖政策的保守党议员。这位独立候选人林赛也曾向丘吉尔和艾登寻求公众支持,但两人都拒绝了。大选后,霍格以微弱优势获胜,麦克米伦感受到了张伯伦手下的愤怒。他面临的威胁包括:失去党鞭支持、有可能在下次大选中由另一位候选人接替他的位置,以及被逐出保守党的大本营——伦敦卡尔顿俱乐部。
1706355576
1706355577 麦克米伦处变不惊,继续对首相嗤之以鼻。这种蔑视的另一个显著表现发生在1938年他家人庆祝盖伊·福克斯日时。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1605年挫败福克斯和其他参与阴谋者炸毁议会、杀死詹姆斯一世的阴谋。在每年的火药阴谋纪念日,全英国都会举行烟火和篝火晚会,届时盖伊·福克斯的人偶会被扔到篝火里。
1706355578
1706355579 在桦木林,麦克米伦位于萨塞克斯的乡间别墅,哈罗德一家、麦克米伦家族和卡文迪什家族的其他成员,以及几十名犹太人难民参加了庆祝活动。[74]在慕尼黑事件后,这些难民逃离了捷克斯洛伐克,麦克米伦和一些邻居为他们提供了避难所。在1938年11月那个寒冷的夜晚,麦克米伦和他的孩子们,把传统的盖伊·福克斯篝火烧成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大火。火焰跃入夜空,在周围聚集的人脸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麦克米伦高高举起了用稻草填充的盖伊人偶,扔进了火里。麦克米伦和多萝西夫人的几位亲戚看到这个人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表示不赞成。这个人偶身穿长礼服、条纹长裤、黑色长袍,拿着一把卷着的雨伞。麦克米伦对首相的嘲弄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好笑,用麦克米伦的话说,这件事引起了持续数年的“深仇大恨”。
1706355580
1706355581 [1] “State of the World,” Time,October 31,1938.
1706355582
1706355583 [2] Robert Shepherd,A Class Divided:Appeasement and the Road to Munich 1938,London:Macmillan,1988. p.1.
1706355584
1706355585 [3] Kenneth Clark,Another Part of the Wood:A Self-Portrait,New York:Harper & Row,1974,p.224.
1706355586
1706355587 [4] Bonham Carter Notebooks,“The Thirties,” Bonham Carter Papers.
1706355588
1706355589 [5] Geoffrey Cox,Countdown to War,London:Hodder & Stoughton,1990,p.80.
1706355590
1706355591 [6] Charles Loch Mowat,Britain Between the Wars 1918-1940,Boston:Beacon Press,1971,p.623.
1706355592
1706355593 [7] Martin Gilbert,Winston S. Churchill,Vol. 5,The Prophet of Truth,1922-1939,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7,p.1009.
1706355594
1706355595 [8] Duff Cooper,Old Men Forget:An Autobiography of Duff Cooper,London:Century,1986,pp.253-254.
1706355596
1706355597 [9] Richard Cockett,Twilight of Truth:Chamberlain,Appeasement &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Press,New York:St. Martin’s,1989,p.56.
1706355598
1706355599 [10] Robert Kee,1939:The World We Left Behind,Boston:Little,Brown,1984,p.99.
1706355600
1706355601 [11] Helen p.Kirkpatrick,Under the British Umbrella,New York:Scribner’s,1939,p.42.
1706355602
1706355603 [12] Basil Liddell Hart,The Liddell Hart Memoirs,Vol. 2,New York:Putnam,1966,p.228.
1706355604
1706355605 [13] John Charmley,Duff Cooper,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86,p.132.
1706355606
1706355607 [14] Bobbety Cranborne to Jim Thomas,October 8,1938,Cilcennin Papers.
1706355608
1706355609 [15] Bobbety Cranborne to Anthony Eden,October 9,1938,Avon Papers.
1706355610
1706355611 [16] Robert Boothby,I Fight to Live,London:Gollancz,1947,p.169.
1706355612
1706355613 [17] 理查德·劳未出版的回忆录。
1706355614
1706355615 [18] Ronald Cartland,The Common Problem,London:Hutchinson,1942,p.23.
[ 上一页 ]  [ :1.7063555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