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56768e+09
1706456768 新统一的国家全名叫“德意志帝国”,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理延续,又叫“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一个联邦制的帝国,柏林方面负责全国的军事、外交事务和宪法的执行,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等各个邦仍然保留自己的内政自主权和一定的立法权,经济上则依然靠德意志关税同盟来维系。直到帝国解体,关税同盟才随之解散。
1706456769
1706456770 作为帝国宰相,俾斯麦就要领导一个空前强大,也空前复杂的新政府了。随后的这20年,也就成了俾斯麦兼顾内政和外交,在国内外各种力量之间纵横捭阖,长袖善舞的20年。
1706456771
1706456772 (6)
1706456773
1706456774 先说说内政方面吧!
1706456775
1706456776 1871年3月,帝国议会重新选举,天主教的中央党赢得了下院全部382个议席当中的63席,一举成为仅次于民族自由党的国会第二大党。
1706456777
1706456778 在前面讲马丁·路德的时候说过,宗教改革之后,德意志北部地区基本上都信了新教。但是由于奥地利还信旧教,南德的几个邦还是旧教占上风,这样一来,在统一的德国,天主教仍然有市场。
1706456779
1706456780 中央党腰杆硬起来之后,就在议会里要求政府表态,支持罗马教宗庇护九世在1870年7月18日提出的一个说法,也就是“教宗无谬误说”。
1706456781
1706456782 按照天主教的说法,教宗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从圣彼得一脉相传下来的,所以教宗永远不会犯错误。
1706456783
1706456784 新教的民族自由党立刻表态,坚决反对这种明显扯淡的说法。俾斯麦则担心,天主教这个组织性纪律性极强的宗教的势力在德国越搞越大,就会影响到德国的独立。所以,民族自由党和俾斯麦联手,把中央党的议案给否决了。
1706456785
1706456786 1872年5月,不顾上院的反对,俾斯麦政府强行通过了《五月法令》,宣布国家对学校进行监督,尤其不允许天主教学校宣扬“教皇无谬误说”。同时,规定结婚由教堂转移至民政局办理,限制耶稣会等跨国宗教机构,向宗教事业课以重税等等,摆明了要打击天主教的力量。中央党当然不服,长大6年的德国“文化战争”就此开始。
1706456787
1706456788 1874年1月,帝国国会重新选举,由于俾斯麦政府对天主教的打击太厉害,中央党反而赢得了老百姓的同情,议席一下子增长到了91个。
1706456789
1706456790 7月13日,俾斯麦在巴伐利亚被一个信天主教徒的箍桶匠学徒库尔曼用手枪刺伤。
1706456791
1706456792 10月5日,俾斯麦以遇刺为借口,把将中央党要人阿尼姆逮捕入狱。
1706456793
1706456794 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尼姆和这次刺杀有关系,德国上上下下就对俾斯麦这种无中生有、借刀杀人的做法很反感,再加上俾斯麦对天主教不依不饶地穷追猛打,又得罪了天主教大国法国。
1706456795
1706456796 本来,普法战争和随后的《法兰克福条约》,就让法国对德国憋了一肚子气,现在俾斯麦又这么干,法国上下群情激奋,有人甚至提出来要跟德国再打一场。且不管打得过打不过,法国要死也要死在向德国进攻的路上。
1706456797
1706456798 看到反对天主教的“文化战争”闹得天怒人怨、内外交困,俾斯麦只好暂时服软,发表了些言辞缓和的言论,从1875年5月开始,更是回老家修养了半年,息事宁人。
1706456799
1706456800 内政方面平稳了一些之后,俾斯麦又腾出手来办外交了。
1706456801
1706456802 俾斯麦心里很清楚,随便欧洲哪个列强都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一家独大,尤其是在普法战争里吃了大亏的法国。德国想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盟友,而且盟友们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1706456803
1706456804 早在1872年9月5日到12日,俾斯麦就要邀请了俄国和奥匈两国的皇帝和外交大臣来柏林会晤,第二年三国正式结盟,组成了“三皇同盟”。有了俄国和奥匈这两个朋友,德国的国际局势就稍微安全了一些。可刚过了3年之后,巴尔干半岛就出事了。
1706456805
1706456806 对欧洲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巴尔干半岛有个绰号叫“欧洲的火药桶”。半岛地区本来就是国际矛盾的焦点,像后来的朝鲜半岛,阿拉伯半岛等等无一例外。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历史上反复换主人,居民里更是基督徒和穆斯林杂处,光是基督徒里面就有十几个主要民族,信旧教的、信新教的、外加信东正教的什么人都有,局势也就出奇地复杂。
1706456807
1706456808 1875年夏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斯拉夫基督徒发动起义,反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紧挨着巴尔干半岛,又对这地方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和起义者尽管都是基督徒,但是因为担心自己境内的斯拉夫人也趁机闹事,引起连锁反应,就宣布支持土耳其。
1706456809
1706456810 到了1876年,波黑危机越演越烈。保加利亚也起义反对土耳其,而英国为了遏制同样是斯拉夫人的俄国,就宣布支持土耳其。有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撑腰,土耳其胆子大了很多,一下子屠杀了保加利亚起义者三万多人。
1706456811
1706456812 看到土耳其这么穷凶极恶,6月30日这天,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国家同时向土耳其宣战。俄国尽管因为害怕英国而不敢直接参战,但是也有4000多青年志愿者,带着大量的钱和装备赶到巴尔干去助战。
1706456813
1706456814 1877年6月,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小兄弟们打不过土耳其,而且英国人也没啥动作,俄国就宣布参战,波黑危机就此升级成俄土战争。7月19日,俄军攻克巴尔干山脉希普卡山口,12月10日,再克保加利亚北部重镇普列文,土耳其被击溃。
1706456815
1706456816 看到土耳其快撑不住了,1878年1月,英国国会批准军费600万英镑,准备公开援助土耳其。可是这份援助来得晚了点,到了1月底土耳其就已经真的撑不住了,和俄国签了个停战协定,3月3日,签订了《圣斯特法诺初步和约》。
1706456817
[ 上一页 ]  [ :1.7064567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