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57524
奥匈帝国害怕俄国,就向德国求助。7月30日,德国向俄国,还有俄国的盟友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12小时之内停止对奥匈和德国的每项战争措施,要求法国在18小时之内表明在俄国对德国战争中的态度。
1706457525
1706457526
俄国则表示,大军已经开始动员,12小时之内不可能停止,不过,只要继续谈判,俄国部队就不会越境出击。法国没有做出正式回复,但为了示弱,就把自己的部队向国内后撤了10公里。
1706457527
1706457528
尽管俄国和法国都做出了让步,但是德国看到对方没有按自己的最后通牒完全照办,就在8月1日对俄国宣战,在8月3日对法国宣战。
1706457529
1706457530
8月4日,德国又对表示中立的比利时宣战,同一天,英国对德国宣战。6日,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12日,英国对奥匈宣战。13日,法国对奥匈宣战,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
1706457531
1706457532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么着打起来了。
1706457533
1706457534
到今天还有很多德国人认为,一战是奥地利挑起来的,再加上发动二战的希特勒也是奥地利人,有些德国人就觉得,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奥地利惹的祸,自己是被绑在战车上的替罪羊而已。
1706457535
1706457536
希特勒的事情咱们以后再说,单就一战前的这些决策过程来看,奥地利只不过是个煽风点火的小把戏,要不是威廉二世领导的德国先给奥匈帝国开了空白支票,又向俄国和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还首先向这俩大国宣战的话,一战无论如何也打不起来。所以,德国人把自己当成替罪羊的说法,只不过是种说辞而已。
1706457537
1706457538
一战的过程很复杂,容我慢慢道来。先聊两句一战的性质吧,表明自己的立场:
1706457539
1706457540
一战的中文史料比二战的少很多,为了写这段,我只好去看外文的。
1706457541
1706457542
说来惭愧,尽管在德国企业干了好几年,我的德文也就停留在什么”Guten Tag!” “Wo ist de Toilette?“之类的水平上,只好去看美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东西。
1706457543
1706457544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照那帮子人的说法,一战时的德国简直邪恶透顶,蓄意破坏和平,又是“洗劫比利时”又是“侵略法兰西”,尤其是威廉二世,简直就是希特勒前传。而英国法国呢,则是“挺身而出保护弱小的塞尔维亚”,等等等等。
1706457545
1706457546
可是事实怎么样呢?一战的确是德奥集团挑起来的,可此前几百年满世界占殖民地,杀土著人,破坏别人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是日不落又是欧亚非大帝国什么的,那都是谁搞出来的呀?
1706457547
1706457548
照这么看来,还是人家列宁同志说得靠谱:所谓一战,丫就是两伙强盗分赃不均,新强盗要抢老强盗的东西,谁都没啥正义性可言。
1706457549
1706457550
(4)
1706457551
1706457552
至于德国在一战中的战略呢?
1706457553
1706457554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周围强敌环伺,再加上又是后起之秀,英国、法国、俄国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当然更不想这个暴发户后来居上。所以对于德国来讲,要想在夹缝中间求生存、在强盗堆里谋发展,就更需要高超的政治策略和外交技巧。
1706457555
1706457556
可惜啊,像俾斯麦那样能在夹缝里跳舞,把列强们耍得团团转的战略家,得几百年上千年才出一个,偏偏接他班的威廉二世又是个没吃过亏没受过气的富二代。这样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就悲剧了。
1706457557
1706457558
一战打了四年半,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全面出动,欧亚非全伙参加的世界大战,过程实在是很复杂,容我慢慢讲。
1706457559
1706457560
先在这里概括一下吧: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说来就是德国一家单挑全世界。
1706457561
1706457562
由于德国得东西两面作战,为数不多的几个盟友又没有一个给力的,连好歹有个日本小跟班的二战都不如,所以,所谓的一战就成了德意志帝国忙完了西边忙东边,忙完了陆地忙海上,拆了东墙补西墙,四处救火、满世界补窟窿的四年半。到最后,德国给活活累趴下了,霍亨佐仑家族励精图治二百年,俾斯麦和毛奇殚精竭虑筹划半生的成果,到最后灰飞烟灭,连点渣儿都没剩。
1706457563
1706457564
下面就具体说说。
1706457565
1706457566
一战正式开打,德国就要执行史里芬计划了。
1706457567
1706457568
我在前面说过,史里芬计划的目标是应对东西两边作战,应对的方法则是先西后东,先把法国解决掉再回头搞俄国。应该说,整个计划强调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千古不变的战争法则。为此,它要求德军用79个师组成进攻法国的右翼主力,8个师做左翼牵制,另外留10个师防御德国。
1706457569
1706457570
可是,1905年接替瓦德西当德军参谋总长的小毛奇——就是当年跟俾斯麦一起统一德国的名将毛奇的侄子,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觉得俄国没有史里芬想的那么弱,就调了14个师去东线;他还担心法国从德军薄弱的左翼发起进攻,就又加强了左翼,结果,尽管史里芬退休后,德军总数又有了增长,可被小毛奇派到右翼的只有78个师,比史里芬计划还少了1个师,更要命的是,史里芬计划规定这79个师都要进行旋转攻击,合围巴黎,可小毛奇担心法军四面出击,就只派了53个师搞旋转攻击,其余的26个师去分散进攻。
1706457571
1706457572
也就是说,小毛奇把史里芬花了15年时间,殚精竭虑搞出来的“集中优势兵力,先西后东,各个击破”的战略,变成了像给馅饼撒芝麻一样的全面铺开,到处似乎都是重点,实际上到处都不是重点,分散了兵力,就此丧失了速胜的机会。
1706457573
[
上一页 ]
[ :1.7064575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