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5821e+09
1706458210 再深入地想想,那种把希特勒彻底妖魔化的说法,恐怕还会产生一个更可怕的后果:因为他们把希特勒彻底描绘成了一个魔鬼,那么,当下一个希特勒带着天使的面具出场的时候,人们就不会从上一个希特勒那里吸取任何教训,而很可能继续受到下一个希特勒的蛊惑。
1706458211
1706458212 这一章的目的,既是要借希特勒这个个人的生涯,来叙述德国从一战到二战的历史;也是想尽量本着真实的角度,还原一个多面的希特勒,一个完整的希特勒,一个从天使蜕变成魔鬼的希特勒。
1706458213
1706458214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勃劳瑙镇的一个小客栈里。
1706458215
1706458216 希特勒是土生土长的奥地利人。他的身世有点复杂:他爸爸是她奶奶的私生子,本名叫做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直到阿洛伊斯四十岁的时候,希特勒的爷爷约翰·希特勒才在名义上承认了这个儿子,于是阿洛伊斯就跟着约翰的姓,改名叫阿洛伊斯·希特勒。要不是有这次改姓,后来的纳粹德国元首就成了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让人念得舌头打结。
1706458217
1706458218 希特勒是阿洛伊斯第三次婚姻中生的第三个儿子,而他的妈妈克拉拉是阿洛伊斯的外甥女,所以,希特勒的确是近亲结婚的后代。至于他的智力水平受没受影响,各位还是参考他后来的人生经历去判断吧!
1706458219
1706458220 尽管阿洛伊斯一辈子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活到成年的只有三男一女,这其中跟希特勒关系最好的就要数他的同父异母姐姐安吉拉了。不过,安吉拉也没沾上弟弟的什么光,直到希特勒当上了纳粹德国的元首,安吉拉还是在柏林开个小店过日子,逢年过节希特勒也就是给安吉拉寄点香肠什么的,别的好处一概没有。这种事要是发生在别的领导人身上,早就成了大公无私的光荣事迹了。不过既然这个事迹的主角是希特勒,后来的很多史书也就有意无意地都把它给忽略不计了。
1706458221
1706458222 希特勒出生的时候,他爸爸阿洛伊斯已经52岁了。照常理说,老来得子,希特勒应该得到阿洛伊斯特别的宠爱才对,不过,可能是因为他爸爸的孩子太多了,希特勒的童年过得很一般,只是到了11岁小学毕业的时候,阿洛伊斯出钱送他到了林茨去上中学。
1706458223
1706458224 阿洛伊斯送希特勒上学的目的,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子承父业,当个衣食无忧的公务员。可是,希特勒从心眼里反感那种四平八稳、枯燥乏味的生活。于是,他那几年的中学时光基本上就是在混日子。
1706458225
1706458226 1903年,阿洛伊斯因肺出血去世,终年65岁。父亲死后,希特勒又在奥地利乡下呆了3年,直到年满17岁的时候,他带着他妈妈和亲戚们凑的一点盘缠,第一次来到了维也纳。
1706458227
1706458228 灯红酒绿的奥匈帝国首都让这个乡下青年看得眼花缭乱,他成天在博物馆、歌剧院和大大小小的剧场里到处逛来逛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确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志愿——当个艺术家。
1706458229
1706458230 1907年10月,希特勒第二次来到维也纳,雄心勃勃地报考帝国美术学院,可是没考上。1908年希特勒又考了一次,还是被美术学院拒之门外。
1706458231
1706458232 我不太喜欢那种一旦发生了什么事,就把它说成是“历史的必然”的观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被一个又一个的偶然事件给决定了的,像纳粹运动和纳粹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希特勒个人意志的结果。如果他当年考上了奥匈帝国美术学院的话,一战之后的德国,还有欧洲和整个世界,也许就会换一副模样。
1706458233
1706458234 祸不单行,1908年年底,从小就很疼爱希特勒的母亲去世了,终年只有46岁。这下子,19岁的希特勒就下定决心在维也纳混下去了。
1706458235
1706458236 希特勒在维也纳一待就是整整四年。
1706458237
1706458238 由于此前两次报考美术学院都没成功,希特勒干脆死了上学的那份心,他在这座宏伟的都城里靠给人家干一些扫雪、拍打地毯,或者扛行李之类的零活勉强维生。运气不好的时候,他就住进流浪者的收容所;运气好的时候,他也能接到一些画个杂货铺的招贴画,或是给游客画点风景写生之类的,跟他的艺术家梦想稍微沾点边儿的活。
1706458239
1706458240 希特勒留下来的画作不少,有几幅在前些年还卖出了高价。不过,价格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画本身的水平高,而是因为作者的名气大。我曾经看过几幅,以我这么个外行的眼光来看,画得实在一般,往好里说就是照相,没多少表现力或者想象力可言。
1706458241
1706458242 痛苦是人成长时最好的老师,希特勒在维也纳的这四年罪也没有白受。后来他极端坚强的个性,基本上就是在这四年的流浪生活里打下的基础。
1706458243
1706458244 也是在维也纳流浪期间,他看了很多反犹的报纸和书籍。前面的马丁·路德时说起过,反犹这件事可不是希特勒的个人发明,而是欧洲自古以来的观念。希特勒接受这个观念,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
1706458245
1706458246 由于这时候正是他20岁出头,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时期,反犹的观念也就在希特勒的脑海里变得根深蒂固,等到他大权在握的时候,这个观念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毁灭性力量。
1706458247
1706458248 到了1913年春天,希特勒觉得自己在维也纳是无论如何也混不出个名堂来了,就离开了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指望着能在巴伐利亚转转运。
1706458249
1706458250 不过,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运气也是一样地坏,饥一顿饱一顿地又荒废了一年多,依然看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
1706458251
1706458252 1914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兵吃粮对于当时还在流浪的希特勒来讲,无疑是个挺好的选择。8月3日,他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上书,志愿加入巴伐利亚步兵团,很快地,申请被批准了下来。希特勒就此入伍,在接受了三个月的训练之后,他在1914年10月底到达前线,成了德军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16团1营的一名传令兵。
1706458253
1706458254 到了战场上,希特勒意志坚定的作风就显示出来了。据说,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也从来都不抱怨战壕里的泥泞潮湿,还有伙食的恶劣,打仗的时候,这家伙更是毫不怕死。1914年12月,刚入伍不到三个月的希特勒就得到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1916年10月7日,他的腿在索姆河战役里受了伤,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后才重返战场。
1706458255
1706458256 希特勒不光参加过索姆河会战,也参加过一战最后阶段鲁登道夫策划的那几次全面攻势。也就是在此期间的1918年8月,希特勒一个人俘获了15名敌军,他因此获得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授予普通士兵的最高荣誉——一级铁十字勋章,希特勒后来一直自豪地佩戴着这枚勋章,直到临死。
1706458257
1706458258 1918年10月13日,希特勒在和英军作战时中了毒气,两眼几乎失明,喉咙也说不出话来了。
1706458259
[ 上一页 ]  [ :1.706458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