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62707e+09
1706462707
1706462708 [132] ПАНО,ф.1,оп.2,д.53,л.13。转引自Павлова И.В. Сталинизм: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а власти. с.216。
1706462709
1706462710 [133]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9卷,第532页。
1706462711
1706462712 [134] 《列宁全集》第43卷,第117页。
1706462713
1706462714 [135] 《列宁全集》第43卷,第116~117页。
1706462715
1706462716 [136] 《列宁全集》第43卷,第88页。
1706462717
1706462718 [137] 《列宁全集》第43卷,第107页。
1706462719
1706462720 [138] Десятый съезд РКП(б),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Москва,1963. с.625-626。参见《列宁全集》第41卷,第365~366页。
1706462721
1706462722 [139] Десятый съезд РКП(б).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с.268.
1706462723
1706462724 [140] ПАНО,ф.1,оп.2,д.245,л.192。转引自Павлова И.В. Сталинизм: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нанизма власти. с.209-210。
1706462725
1706462726 [141] 见《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51页。俄文原文为:“Мы её отбросим к чорту”,全集的译文为“我们就把它抛开”,直译应是“我们让它见鬼去”。
1706462727
1706462728 [142] 参见《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63页。
1706462729
1706462730
1706462731
1706462732
1706462733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1706460241]
1706462734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1706462735
170646273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黄立茀
1706462737
1706462738 新经济政策时期,至少发生了两件大事:经济方面,以俄共(布)十大实行粮食税为起点,开始一定程度地运用市场机制恢复经济;政治方面,1923年11月,以任命制为核心的“等级官员名册”(Номенклатура)干部制度正式启动。1992年以后,俄罗斯学者运用苏联历史解密档案的研究表明,上述两件大事(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对这一时期苏维埃社会,首先是领导干部队伍的面貌和行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使干部队伍的政治成分、社会成分、文化水平、社会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在党员和干部中出现了多种腐败现象。[1]由于俄国学界对新经济政策时期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苏联历史中一些重要且颇具争议的问题:新经济政策为什么终结?苏联领导干部队伍何时开始演变,是怎样演变的?苏联消极现象的进程是怎样发展的……[2]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思路,并且做出了新的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政策时期经济和政治的上述两大举措引起领导干部何种变化,对于客观地认识苏联史而言,可谓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不能不厘清的重要问题。然而,迄今为止,这一问题还未引起中国学界的重视,相应的研究基本上还未展开。[3]本文拟运用苏联历史解密档案和俄罗斯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参与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
1706462739
1706462740
1706462741
1706462742
1706462743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1706460242]
1706462744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1706462745
1706462746 新经济政策初期的干部制度与干部状况
1706462747
1706462748 1923年11月12日,在苏联干部制度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俄共(布)中央组织局通过一个决议,其中附有两个任命官员的名册,标志着以任命制为基础和核心,以“等级官员名册”(以下简称官册)为载体的干部制度诞生。官册制度是以严格登记、考察、鉴定为基础,由中央和相关组织部门任免调配领导干部的系统制度。这个制度在苏联存在了大约半个多世纪,直到1989年10月16日,苏共中央党的建设与干部政策委员会通过了废除“登记—监督任命官员名册”的决议,官册制度才宣告终结。[4]
1706462749
1706462750 官册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干部任命制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它是苏联干部制度的转折点。那么,在官册制度之前,俄共干部制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发生了这一转折?
1706462751
1706462752 十月革命胜利后至1923年官册制度创立以前,苏联对领导干部的挑选、配置,经历了从基层选举制→动员+粗放任命制→登记选择+相对任命制的变化。十月革命前,列宁根据马克思关于通过普选制选举无产阶级政权机关代表的理论原则[5],在《四月提纲》里提出了苏维埃政权应该实行直接普选制的思想。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提出在完成“剥夺剥夺者”之后,要“对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6]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苏维埃政权曾一度由基层群众直接选举产生苏维埃代表,但是,布尔什维克党很快就放弃了直接选举领导干部的做法。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战争爆发,选举方法不适用于紧迫的战争形势;此外,由于俄国长期受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文化落后[7]、政治自觉意识差,使得选举方法不适合俄国当时的国情。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会议上指出了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使劳动群众能够参加管理的地步,因为除了法律,还要有文化水平……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在纲领上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群众实行管理。”[8]1918年春,列宁首次提出干部的委派制原则,他认为“委派拥有独裁者无限权力的个别人员的这种办法”是同苏维埃政权的根本原则相一致的。[9]1919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八大,是苏联干部制度走向任命制的转折点。在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组织工作》的决议中,确定了干部任命制的原则,同时,决定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决议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组织工作上反对地方主义和分立主义,由党中央集中管理全部干部的分配和调动:“党的工作人员的全部分配工作由党中央委员会掌握。它的决议大家都必须执行。……责成中央委员会最坚决地反对这些问题上的各种地方主义和分立主义。责成中央委员会有步骤地把党的工作人员从一个工作部门调到另一个工作部门,从一个地区调到另一个地区,以便最有效地使用他们。”[10]②确定了中央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立中央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 ЦК)、中央组织局(Оргбюро ЦК)和中央委员会书记处(Секретариата ЦК)。政治局领导全部政治工作,“组织局指导党的全部组织工作”。[11]列宁还强调指出,党管理干部对于实现布尔什维克政治路线的极端重要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取消中央调配人员的权力,它就不能指导政治”。[12]
1706462753
1706462754 俄共(布)八大以后,按照大会关于组织工作的决议对中央委员会进行了组织建设。从1919年3月以后,开始组建中央书记处所属各部,1919年6月,建立了登记分配部(Учётно_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ый отдел ЦК 简称Учраспреда ЦК)。登记分配部的职能是接受所有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的工作者、收集领导干部成分的信息、对疏散和应征入伍的党员进行分配。[13]
1706462755
1706462756 十月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在实行干部选举制原则的同时,为了接管原来的政府各部门,已经开始任命干部。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曾向党、苏维埃、军队、工会以及经济部门派去了大批干部。但是,这时的干部任命具有临时和应急的特征。八大确定干部任命制原则以后,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实行由中央委员会委派领导干部。直到1923年官册制度创立之前,干部任命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19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到1921年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国内战争期间,是军事动员+粗放任命的时期。1919年春以后,根据八大决议,俄共开始大规模通过干部任命制选拔和派遣适合的共产党人干部到热点地区。[14]这一阶段,党中央实际上担负着向所有机关派遣干部的重任。当时,领导干部人事档案很不完备,而希望中央委员会派遣领导干部的请求却非常多,因此,许多干部人事分配工作采取了“军事动员”的形式,也就是确定干部力量薄弱的地区,由党中央发出动员令,地方选派或党员自荐,由中央调配他们到这些地区去。当时,党来不及仔细研究派去的人是否适合和胜任分配给他的工作,往往在24小时内调动并派遣他们到需要的地区[15],因此,当时是一种粗放的任命。八大以后,在1920年4~11月期间,中央委员会任命了37547名干部,他们被安排在最重要、最艰巨的工作岗位上。其中25249人是响应党的动员奔赴各地的。[16]在国内战争阶段,需要调配的干部数量很大,但是,动员的方式往往收效不理想。1920年九大决议中关于“动员人力参加运输业工作”的“告俄共地方组织书”指出,“运输业现在仍然处于危急状态,根据指令本来应当动员5000名共产党员,但到目前为止,总共才动员了1000名”。其原因,是“地方党组织往往不把最有经验的组织人员、经过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调给运输业”。[17]
[ 上一页 ]  [ :1.7064627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