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30799e+09
1706530799
1706530800 拉伯雷的影响波及国外。许多作家沿袭他的路子,“坐在拉伯雷的安乐椅里笑得前仰后合”。关于这类作家和作品,人们立刻会想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斯特恩的《项狄传》和皮科克可爱的“小说”(564>)。德国的让-保罗·里希特尔吸收的主要是拉伯雷的技巧,而不是实质,但巴尔扎克把二者都吸收了,甚至还创作了一组采用拉伯雷式用语的模仿性故事《滑稽故事》。人们不禁纳闷为什么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让莫莉·布卢姆说她不喜欢拉伯雷;《尤利西斯》本身有时用的手法是意兴低沉的拉伯雷式,揭露社会最肮脏的角落,滑稽地模仿各种职业的特征,一再单调地描述身体的需要和动作;除此以外还有拉伯雷式的文字游戏。当然,它们之间的反差大于它们的相同之处,读了拉伯雷之后,人们会感到类似看了希腊悲剧之后的振奋;而尤利西斯让人感到压抑,就像我们看了《推销员之死》这样的现代剧以后的感觉一样。这便是16世纪与20世纪的区别,也就是一个新文化的黎明与它幻想破灭的终结的区别。
1706530801
1706530802 这种区别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是对身体,尤其是对性的处理。在乔伊斯的作品中,代表人物是布卢姆、莫莉和墨利根,所描述的身体是丑陋的、鬼鬼祟祟的、得不到满足的、令人厌恶的,主要原因是太把身体当一回事儿了。对于身体是以自然学家观察动物的眼光去看待的,并且居高临下地对它进行判断。乔伊斯不愧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他表现出我们无法正确地对待性和色情问题。我们徒劳无益地企图给淫秽下定义,就它是否应该在生活和电影中得到表现进行争论。我们对性(sex)这个词使用错误,想表达性交(coupling)的意思,却说“有性事”(have sex),好像世上的男人和女人并不总是有性别似的。造成这种混淆的一部分原因是古老文明所特有的过于丰富的思想。乔伊斯的诗人斯蒂芬·代达罗斯只能躲开迷阵,站得远远的,而不能像庞大固埃那样超越迷阵,站在它的上方。
1706530803
1706530804 我们知道,拉伯雷把身体看作驱动人取得成就的力量。一旦社会、艺术和泰莱姆式的快乐实现之后,胃口先生(和欲望女士)便显得滑稽而不下贱。我们千方百计地满足自己的食欲和性欲,这是荒谬、可笑和十分滑稽的,而最滑稽的是我们看到了有些行为的荒唐之处后,仍不断地重复这些行为——明知后果如何,还是一日三餐照样大吃大喝,并且随心所欲地干妖精打架的勾当。
1706530805
1706530806 拉伯雷的观点捍卫了人的尊严。这种说法看上去自相矛盾,实则不然。他提醒人们,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忘记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比例,由此而清楚地说明自然并不污染精神。若能通过笑来放松紧张情绪,人们也许就不再会因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焦虑,特别是那些把内疚与真正的犯罪混淆起来的人。
1706530807
1706530808 并非所有人觉得拉伯雷改变个人而不是国家的意图好玩逗笑。曾策划反对伊拉斯谟的僧侣仍然大权在握,他们千方百计打击拉伯雷,至少有一次取得了成功,逼得他逃到梅斯去避难,后来被他的朋友兼赞助人迪贝利主教救了出来。事实上,他的书并没有激起普遍的愤慨,因为普通的读者从书中没有看出作者在文字下面掩饰的惊人思想和疯狂的建议,如婚姻法应该放松,接受宗教但摈弃神学的藩篱。拉伯雷的晚年是平静的,他担任了巴黎附近默东那个地方的教堂主持,不再写作或行医,只给年轻人教唱素歌。
1706530809
1706530810 他的杰作是《巨人传》的五部“书”。曾有人对第五本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它是在拉伯雷死后才出版的。但是,似乎不可能有人可以如此完美地模仿他的风格和思想,并把主题叙述完整。写作不同于绘画,在绘画中,技巧常常能够把人蒙骗住。在拉伯雷作品的英文译本中,至少应该浏览一下由厄克特和莫托翻译的第一个英译本。它们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但它们是唯一保留了原文词汇丰富风格的译本。[请读阿尔伯特·杰伊·诺克(Albert Jay Nock)的《寻访拉伯雷的法国》(A Journey into Rabelais’s France);但请注意,作者提到拉伯雷书中的一个人物,漏斗约翰,把名字搞错了。应是斧子约翰(Jean des Entommeurs),不是漏斗约翰(des Entonnoirs)。]
1706530811
1706530812 下面的这位人物在时间上晚于拉伯雷,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他就是——
1706530813
1706530814 蒙田
1706530815
1706530816 不管是否会讲法文,我们都死守字母的发音规则,把这个众所周知的名字Montaigne的尾音ai发成类似mais或j’ai的eh,其实这个名字就是普通的montagne,意思是山,在蒙田的时代发音也和montagne一样,现在许多词中的单元音曾经是写成ai的。
1706530817
1706530818 除了这个小小的事实外,人们通常把他看作一位山中的睿智长者,他的《随笔集》也被比喻为山脉——一连串高低参差的山峰,和拉伯雷的作品一样,不受据说是束缚了法国人天才的格式的限制。蒙田给他的著作起的标题——随笔集——本身就是对预定格式的否定。这个词的普通意思是企图,这正是蒙田的用意。法文中essayer一词的意思是尝试,它在英文中的同源词是assay,即为了判断质量而测验和掂量。蒙田的尝试是为了什么呢?他的测验又表明了什么呢?
1706530819
1706530820 从“致读者”第一页上的“作者其人”中就能找到答案。不过这本书并不是自传。在这本作者自我展示的书中,自传性内容只占一小部分。作者主要是通过对自己缺失的坦白,对意见、品味和情感的陈述,和对古今历史事件的叙述来描述社会中一种类型的人。这在许多方面都是创新,因为它不同于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或班扬的自传,除了自我描述之外,它没有其他目的。其他那些书要表现作者在找到“真理”之前所经历的精神上的痛苦。而对蒙田来说,真理就是作者本身。
1706530821
1706530822 但是,“我知道什么?”这一箴言是他提出的。这不是否认真理存在吗?难道他不是怀疑论者吗?纠缠于这个问题是没有结果的。打开书读一读就会看到,其中提出了千百条肯定的论点;对信条、爱情、诗歌、经验、政治、教育、历史、老年和死亡这些大题目,蒙田在不同的背景下作了详尽的探讨。此外,他还顺便谈及许多其他题目——住房、恺撒、猫、毒药、凯阿岛,而且,套用现代商品目录册常用的说法,“还有更多”。
1706530823
1706530824 因此,即使蒙田对事情持怀疑态度,他也不是那种置身事外,把世界看作笑话姑且予以容忍的哲学家。他的怀疑就像读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轻信某个论点,或者学者不把任何一条真理看作是终极真理一样。这种观点并不影响一个人持有根深蒂固的信念。仅举一例,蒙田坚信,人不应该因为信仰的原因而被烧死。
1706530825
1706530826 在蒙田生活的那个时代,许多人认为只有自己掌握直接来自上帝的真理,彼此之间为此争得不可开交。蒙田思考了广泛的事实,探索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之后,努力阐述后来被克伦威尔精辟地提出的道理:“看在基督的份上,请好好想想自己是否可能错了。”
1706530827
1706530828 《随笔集》被认为是很好的睡前读物——便于随意翻阅。但读者如果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这部作者的自我描绘,会得到一种更大、更微妙的享受,因为全书描述了思想从消极的哲学观发展到积极的哲学观的过程。作为一个地道的人文主义者,蒙田开始的时候认为“进行理性的思考就是学会如何死亡”。斯多葛派的塞内加和爱比克泰德也说过这样的话。自身并不虔诚的文艺复兴思想家认为,古人这种严肃的道德哲学和基督教教义是一致的,但它不要求人们在生命结束之前“摒弃尘世”。相反,人活着应该顺从自然和上帝,听天由命,不要像福音派那样为上帝是否降恩于己而焦虑。
1706530829
1706530830 坦白说,我发现自己内心有着无限的深度和广度。我所了解到的东西只能促使我去更进一步学习。由于我常见的弱点,我经常采取冷静的意见,并且憎恨那种自认为完全正确的蛮横和傲慢,因为它是自我节制和寻求真理的大敌。
1706530831
1706530832 ——蒙田《论经验》(1588年)
1706530833
1706530834 蒙田开始探索时秉承的就是这种观点。后来,他没有经历类似顿悟的激动,而是渐渐地认识到理性思考意味着学会如何生活。至于他观点改变的原因,我们只能猜测而已。似乎可以说,发生了这一转变是因为他对自己最深刻的自我有了日益鲜明的意识,而且还意识到这个自我常常不服从智力的指挥。学会死亡是经过对世界观察后所制订的精神上的规划,而学着生活也是一个规划,它包含了自我的“深度和广度”,也包含蒙田所说影响他的意见的“弱点”,可以说,包含了他的全部经验。
1706530835
1706530836 自我意识的主题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它在《随笔集》中的表现还具有文化上的含义,可惜几乎无人注意:蒙田发现了个性。他把人形容为ondoyant et divers,这个短语精确得难以翻译,只能勉强译为“波浪式和多样的”。这样,他提出了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关于个人的概念,取代了原来的概念。
1706530837
1706530838 在他之前,一般认为个性是受身体的某种“体液”影响的。每个男人、女人和小孩都属于以下四种类型中的一种:胆汁型、血液型、黏液型或忧郁型。所有的行动、态度和情绪都取决于人固有的性格。从伯顿的杰作(223>)中可以看出,这个系统很巧妙,它能容纳暂时的偏差,而且与我们对周围人的印象相吻合:不管我们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对我们的反应总是不变的。在家庭中,习惯也造成各人性格一贯如此的感觉——“他(她)又是老样子了。”这种一成不变性只是偶尔被反常行为打破,而这种行为被解释为“失常”。
1706530839
1706530840 这种体液心理学,又称为主导情感,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权威理论。17世纪的本·琼森创作的《人人高兴》和《人人扫兴》这两个剧本就是以它为基础的。直到18世纪早期,蒲伯在诗中还写到它。迄今为止,通俗小说还是未能跳出这个范围,当然,能满足大众的口味这就已经够了。
1706530841
1706530842 同时,在《论我们行为的不一致性》一文中,蒙田指出了类型与个性之间的不同之处。属于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会通过各种做法、偏好和动作表现出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但他的“姿态”是不变的,是“典型的”。而个性则不同。可以这么说,他是多方面的(“像一座山”),所以我们才说应该“全方位地”看人。从实际角度来说,个性只在文学中存在,因为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像蒙田审视自己那样去全方位地看其他人。
1706530843
1706530844 我们在生活中和小说中经常碰到类型与个性之间的差别,这说明了为什么许多传记作者声称他们的传主“充满着矛盾”。他们用这句使人误解的俗话是因为在研究一个男子或女子的生活时,他们发现了属于个性的不同方面,如:他或她为陌生人和公共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对家人却一毛不拔,真是一大矛盾!其实不然,只是不一致而已;矛盾是抹杀对立面的,而不一致的行动却是同时并存的,各自适应不同情况。一个固执的自我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里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冬天靠热汤,夏天靠冷饮。比如从大方变得小气,原因在外人看来可能不那么明显,但行为者本人心知肚明,也许他对家人失去了好感,或者从他们那儿得不到陌生人给予他的赞扬,或者是与现实的其他接触改变了“波浪式和多样的自我”的姿态。
1706530845
1706530846 这种逻辑和行动之间的差异使蒙田得以明白他深感兴趣的历史。(他的意义上的)个性和历史是一个现实的两个方面,这个现实就是形成过程。他声称:“我所描述的不是存在,而是瞬间。”《随笔集》中大量的观察评论是以历史和传记中的显著事实为基础的。他每出一个新的版本,便加入更多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品的引文,它们是关于他所谓“人的状况”的证据。在现代的用法中,“人的状况”指的是人的可悲命运,这是一种误用。其实它指的只是环境的力量,无论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环境与个性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历史的混乱以及它不可预知的曲折,而这种混乱和曲折并不总是有明确动机的。当有人问起蒙田为什么与拉博埃蒂的友谊如此密切时,他没有列举什么抽象的品质,而是回答说:“因为他是他,因为我是我。”事物的复杂性、思想和意志的多重性、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人不断地修正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1706530847
1706530848 与伊拉斯谟和拉伯雷不同的是,蒙田有个愉快的童年和良好的生活开端,没有人强迫他进修道院。他的慈父教导他,养育他,无微不至地关怀他——每天早上让佣人用笛声轻轻地唤醒他。年轻的米歇尔·埃康·德·蒙田是小贵族,家族庄园坐落在法国西南部,他本来可以靠收租过闲适的隐居生活。但他性格活跃,好奇心强,鄙视游手好闲,具有责任感。
[ 上一页 ]  [ :1.7065307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