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32064
1706532065
社会改革必须迎合一些得到接受的标准。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是普遍的福利,或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的需要,或是希望增加贸易以创造就业和改善生活——总而言之,是一种物质的实效。清教徒,其中许多人又叫平等派,鼓吹的是权利和条件的平等。军队的官兵要求所有人都过上像样的生活。如果把不可避免的个人行为偏差估计在内,再用现代的措辞来形容而不是界定那时的派别倾向的话,可以说再洗礼派教徒是共产主义者,喧嚣派教徒是无政府主义者,掘土派成员是集体主义者,而第五王国派则是期待耶稣二次降临和圣徒绝对统治的空想主义者。还有别的派别,像拒绝对任何人脱帽的公谊会(后称贵格派)的乔治·福克斯和他的信徒也是平均主义者。千年王国的信徒努力要建立新耶路撒冷,即地球上圣徒的王国。家庭主义者效仿圣家庭,宣扬由信仰启发的爱足以维持社会安定——不需要法律或阶层。这种类型的无政府主义在西方长存——请看1968年鼓吹爱情和平的嬉皮士。
1706532066
1706532067
是这些基督教派发起了向着近似民主的目标的努力,后来它们接受了现状,人们也就逐渐忘记了它们的革命性。再洗礼教派仍然热衷于政治,虽然不再像在莱顿的约翰领导下那样赞同共产主义和一夫多妻制(<15)。马格莱顿教派和布朗派这些有着像狄更斯笔下人物名字的团体表明,一个执着的牧师或小册子作家很容易就可以召集起一群向往更美好世界的追随者。所有这些派别都确信,要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就需要对教会和国家的现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彻底改革。
1706532068
1706532069
教会和国家必须放在一起,因为没有人在一个没有教会的国家中生活过,对一个方面的改革必然影响到另一个方面。毕竟,整个这场运动的发起人是福音传道士,他们的信条是要从罗马教廷所规定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后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争取更大自由的要求:为什么要有贵族和上等阶级?既然每个教区都各自独立,选举自己的牧师,那全国人民也应当享受投票这一政治权利。宗教的信条完全可以套用在国家上:如果通过取消教会中的高级教职可以实现接近福音所说的更纯洁的宗教,那么取消社会和政治的上层阶级也可以带来接近福音所描绘的更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1706532070
1706532071
君主自己也知道这两者间的类似。查理一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说过,没有主教,国王的位子就坐不久。僧侣阶层通过直接行使它的权威来维持皇家的权威:他们每天都从布道坛上直接向大众宣讲。在欧洲大陆上,只有在贵族和国民大会的权力被取消后,君主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议会已经习惯于制定法律,而下议院不止一次抵抗过国王。但现在建议实行的改革使这个原来一致反对国王的机构陷于分裂,再加上军队持有激烈的政治观点,结果由多数决定的有秩序的立法方式毁于一旦。本想重建整个国家,却导致了独裁。
1706532072
1706532073
英国内战时期的议会史基本上就是上述情况。倒是浩如烟海的小册子显示了那个时期林林总总的富有创意的建设性观点。在一片宣讲经济建议和《圣经》语录的嘈杂声浪中,平民百姓一定难以确定谁是谁非。每个业余思想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专业的则采用西方文化中特有的论辩方式,诉诸各方都承认是真正和有效的东西,那就是尽人皆知的一对矛盾:理性和自然。如先前指出的那样,虽然它们听起来是得到普遍承认并有说服力的价值观(<69),其实它们不过是看上去比别的理由更坚实一些罢了。
1706532074
1706532075
借助理性来鼓吹公民权利的清教徒指出,人的制度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它有具体的目的,由习惯来维持。当它已不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应该更换。习惯只代表某种制度实行时间的久远,是人为强制的,本身并不是理由。无论有意与否,一些清教徒像科学家一样相信经验、结果和用途。用这些测验标准可以谴责任何不合格的现状。当时的大律师爱德华·柯克爵士把“普通法是理性的体现”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因此法官不仅要说明他判决的理由,还必须运用理性来解决那些糟糕的案子造成的麻烦。柯克自己就出于理性做过一次手脚,在内战前议会中的一次扭打混乱中他把大宪章抢到了手,那时没人记得里面的内容,于是,他在里面悄悄地加入了13世纪的贵族们从未想过的文献权。(顺便提一句,大宪章的大是指宪章很长,并不意味着伟大。)
1706532076
1706532077
自然是理性的孪生兄弟,因为两者都是天赋的:人的本性是理智的动物,而人发现自然正好用来做推理的对象。自然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而转移。许多清教徒认为可以通过自然了解上帝。在争论根本问题时,自然法则和自然权利似乎是明明白白的,比如,人人有不受骚扰地生活的权利,需要政府来确保这项权利,人为的法律必须为自然权利服务而不是否定它。如果任何民法违背了自然权利,根据自然法,就可以不服从那项民法,甚至可以推翻政府。
1706532078
1706532079
如果谁记得美国《独立宣言》的“序言”并且了解目前关于社会正义内涵的辩论情况,一定会觉得这种推理似曾相识。17世纪产生了关于政体应为何物的两部伟大著作。最著名的由霍布斯所著的《利维坦》就这个永无定论的问题确定了一条推理的思路。该书文采斐然,但当时的人却不清楚霍布斯属于哪个阵营。清教徒、长老会和保王党中都有人对他高度赞扬或大加鞭挞。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书的头几章等于是关于心理学的专论。很明显,政府必须基于自然,即人的自然天性。但自然的定义一俟确定,政治理论家的意见就出现了分歧。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是侵略者,人对其他人来说是狼。除非加以控制,否则人和他的同伴们只能过“孤独、贫困、险恶、残酷和短命”的生活。由此推论,政府要强大,法律要严格,执行要有力,这样才可避免人的狼性的爆发。
1706532080
1706532081
霍布斯看到一次次违法犯法的行为如何使英国走上了内战的不归路。内战是残酷的,而且旷日持久。拿起武器“替天行道”的人和决意拯救国王和教会,法律和秩序,传统和财产的人之间不可能妥协。战争中最残酷的不是作战,而是围城;大多数死伤是在那时发生的。围城造成饥饿和瘟疫,城破后经常进行大屠杀,妇孺亦莫能免。在莱斯特,保王党掠杀无度。清教徒在内斯比进行报复,把敌方的随军杂役——仆人、马夫和女佣——任意屠戮。内战开始不久,工匠、牲畜贩子和其他因内战而丧失生计的人就陷入了贫困,乞丐、残疾人和强盗遍地皆是。据计有20万人丧生,占全国人口2.5%~3%。
1706532082
1706532083
长年累月目击这情景使人深思起国家和教会应如何组成这个问题。霍布斯认为,只有由一个绝对统治者和立法者领导的国家才真正可行。他的著作《利维坦》的标题和卷首插图显示了书的主题:它是个怪物,身子由国家所有公民的身体组成,上面是个巨大的头颅。大家各自的力量融为一体,和国家的统治权结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结合是由不能修改的契约决定的。
1706532084
1706532085
乍看起来,霍布斯像是支持君主革命的,人们不禁纳闷为什么保王党不接受他。但实际上他主张的绝对权力是一个统治集团。他并没有说是国王,更别说是等待即位的国王——斯图亚特王子了。下议院的议员因而可以在《利维坦》中找到让议会掌握绝对权力的理由。前文说过,英国现在的政府形式正是如此。它是一个选举产生的利维坦,国王只是摆设,如同冰激凌上的一坨奶油。
1706532086
1706532087
另一部著作的创意和远见超越了同时期别的作品,和霍布斯的著作并驾齐驱。它就是詹姆斯·哈林顿的《大洋国》。虽然书中描述了一个理想国,但它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出身贵族的哈林顿从年轻时就赞同共和制度。尽管如此,他却赢得了查理一世的尊敬,但没有得到克伦威尔的器重。《大洋国》在共和国期间印刷了一半就被没收,后来在克伦威尔女儿的推动下才得以继续出版。
1706532088
1706532089
大洋共和国的发起人在共和国站稳脚跟后就功成身退。共和国有书面的宪法,立法机构有两院,实行轮换制,总统像后来美国宪法规定的那样,通过全体公民秘密投票间接选举产生。为确保稳定,哈林顿煞费苦心着力说明政治和经济力量必须一致。两者若有对立必出问题,很快就会爆发革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也提出了财富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今天的老生常谈,即民主若要诞生和存在,必须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两头的穷人和富人则越少越好。故此才有法律上和民众心中对卡特尔、托拉斯和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的抵制。它也说明了20世纪间在中欧、东欧、南美和许多第三世界和其他地方的新国家中,民主为何沦为独裁:没有中产阶级就意味着没有通过贸易培养而成的自制力和妥协的习惯。
1706532090
1706532091
显然,哈林顿有政治家的头脑,不是只空谈理论。可惜他的观点和名声大多只在专家间流传,但美国是例外;杰斐逊和其他民主党人认真研读他的著作,受益良多。1660年后,哈林顿因身为共和主义者,又有一个犯弑君罪的表亲而声名扫地。他没有沾上大赦的光,被捕入狱,最后获释时已是身心俱损。
1706532092
1706532093
要掌握清教徒政治的要旨,得遍读所有的小册子——终其一生才可能完成。退而求其次的话,可读威廉·哈勒写的《清教徒主义的兴起:通往新耶路撒冷之路》这本书。当时群众中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人物,包括热诚的女传道士。我们已经见过了众多参辩者的文学代表弥尔顿。至于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宣传鼓动的积极分子,明显的人选是——
1706532094
1706532095
约翰·李尔本
1706532096
1706532097
他是达勒姆一个绅士的儿子,但不知为何在12岁时去了伦敦一家制衣商那里做学徒。在那里,才十几岁的他表现出了他一生反叛现状的性格。他主意很多,并积极宣传。他(24岁时)认定英国教会是反基督的教会,同星室法庭发生了冲突,因为他传播散发颠覆性的文章,其中著名的有反主教教派的威廉·普林的文章——李尔本是威廉·普林的法律助理。李尔本因此被判沿着伦敦的街道边走边被当众鞭打,然后上枷两小时。之后,他被投入监狱,直到他交付罚款500英镑。
1706532098
1706532099
上帝慈悲地赐给我的启示铭记在我的灵魂中,使我刻骨难忘。我一定要把这启示告诉你们,心灵才会安宁。
1706532100
1706532101
——李尔本对民众的演讲(1638年)
1706532102
1706532103
这件事使他声名大振,成了民众拥戴的人物。在狱中的两年,他撰文抨击时局,还给下议院写了多份内容详细的请愿书。有一次,下议院接到他的请愿书时正值克伦威尔做第一次有记录的讲话,讲话中对李尔本的要求表示支持。结果李尔本获释,并得到3000英镑的赔偿。受到星室法庭的迫害成了他意见正确的证明。后来李尔本参军入伍,被保王党军队俘虏,作为叛乱分子受到审判,若非议会威胁报复,差一点儿被保王党处决。通过交换战俘,他又回到战场上,升至中校官阶。他仍不满意,因为军队里温和的长老会教徒太多,不合他这个激进清教徒的口味。于是,他辞职退伍,又向议会提交请愿,要求归还他的欠饷。这件事很难做到。其间,他对议长和议员大加谩骂,结果再次入狱,3个月后出狱。
1706532104
1706532105
现在他成了平等派,对个人对机构都一律提出要求,进行指控。1647年,李尔本攻击克伦威尔,被关入伦敦塔,但又再次释放。他属于那种罕见的幸运儿,一次又一次地把头伸入狮子的血盆大口,居然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最终得以寿终正寝。他坐牢越坐越勇。他写的《一部分人民对共和国的忧虑》这类小册子人身攻击的色彩越来越浓。他的《英格兰新锁链的发现》(分两部分)把自己和四个追随者比作“五条小猎犬围猎狐狸,把它们从纽马克特和特里普洛赶到威斯敏斯特”,那是议会所在地。他说克伦威尔和他的助手是狐狸,说他们的胡作非为危及军队和共和国,英国在国务委员会的统治下呻吟。
1706532106
1706532107
这通谩骂使李尔本再次被关入伦敦塔,对他以煽动罪和诽谤罪进行审判后却又宣告他无罪。然后,他的注意力转向另一种自由:垄断财团和特许公司享受的特权太多;贸易必须自由。这里的推理又是以《圣经》为据的——按才行赏的寓言必须实行。《圣经》的话不可辩驳,所以他没有因此而坐牢。但是李尔本接下来攻击了一个强大的行会,因为他认为它对他的叔父乔治不公平。此举招来了大祸,比他对克伦威尔和议会的所有攻击产生的后果都更严重。他被罚款7000英镑,并被逐出共和国,若敢回来即以死罪论处。这是1652年的事。1653年他就回来了。他去了荷兰,当时那里是政治难民和其他难民的庇护所,就像19世纪的英国一样。
1706532108
1706532109
耶稣并没有选择很多富人或聪明人,他选择的是傻子、笨伯和为世界所鄙视的穷人。
1706532110
1706532111
——李尔本(1645年)
1706532112
1706532113
回来后的李尔本再次坐上被告席,经过特别漫长的审判之后被无罪开释。他成了伦敦百姓心目中的圣徒和英雄。同时政府决定“为了国家的安宁”继续监禁他,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抬举吧。他在英吉利海峡南部的群岛间被押来送去,辗转一段后定监在多佛尔,慢慢平静下来,最后获得了自由。他转而成为贵格教这一最温和的教派的牧师,直到43岁那年去世。
[
上一页 ]
[ :1.7065320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