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33076
约翰·洛克是何许人也?他是个医生,是牛顿的朋友,在斯图亚特王朝期间不见容于他的祖国,不得不在荷兰和法国游荡达8年之久。在这两个国家中,他结交了一些先进的思想家。詹姆士二世1688年被赶走之后,洛克回到祖国,成为推翻国王的政党的代言人。当时发表的权利宣言需要有一位理论家当作者才说得响。洛克正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在外国吸收了先进的思想,又在他自己关于形而上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把这些思想雄辩地阐述了出来。
1706533077
1706533078
在政治学方面,他从自博丹到霍布斯这些研究人类社会起源的理论家那里获益匪浅(<245;267)。比如,宽容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国家这个论点就来自与世隔绝的思想家斯宾诺莎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发表过的唯一著作。代议制国家的各种好处在哈林顿的《大洋国》里已经一条条列举得清清楚楚,更不用说有民主思想的清教徒在这方面的意见(<264)。简而言之,洛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以明白易懂的文字总结了早已发展成熟的思想。洛克被尊为发现并首先阐述了“人民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生俱来”这条原则的人,这不能怪他欺世盗名,而是常见的文化倾向造成的误会。
1706533079
1706533080
既然人民的这些权利要取代君主的神权,洛克就先从否认后者着手。罗伯特·菲尔默爵士写的一本小册子给他提供了机会。菲尔默代表着相当一部分英国人,他们对于1688年暴力推翻合法的王权大为惊骇。与这些人有同样宗教信仰的菲尔默认为,绝对君主制可以溯源到亚当的父权和普遍权威,它是由神的旨意下交给每个统治者的。有人说这是个荒谬的思想,但是,对于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国王确有神力保护的大多数人来说,权力由上帝交给第一个人,以后再交给他所选定的后代,这是合乎逻辑的;它是推理的一部分,它的出发前提是《圣经》这部真理。
1706533081
1706533082
政府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利益,哪个符合人类最大的利益呢?是让人民永远处于专制政权无限的意志支配之下,还是使统治者有时也会受到反对?当统治者被推翻后,(权力)回归社会,人民有权做主酌情决定给它以新的形式或把它交给新的人选。
1706533083
1706533084
——约翰·洛克,《政府论》(1690年)
1706533085
1706533086
与它相比,洛克的前提是对于社会起源的一种假设。如同霍布斯的理论一样,这种假设出自自然的状态——理性和自然这永恒的一对又一次出现(<69)。洛克的推理如下:自然中的人有靠个人力量所能争到的一切权利——没有限制,没有禁区。但这种暴力的混战给人造成了不便,于是他与同类们达成协议,建立起一个权威来控制暴力,解决争端。这就是社会契约或协定。这个安排一旦建立,产生了法律之后,就对所有人永远有约束力,除非这个权威,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滥用交给它的权力。如果它这样违背契约,社会的成员就可以予以抵抗,甚至可以推翻统治者(们)。洛克用这条规定证明,赶走詹姆士二世,让一个愿意遵守契约规定的人,即奥兰治的威廉,来取代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洛克和菲尔默推理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洛克的推理完全没有宗教的因素。这一点清楚地说明,对他来说理性比神的启示更为可靠。洛克在两篇论文中提到过上帝,但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当先进的思想为研究自然的结果所深深吸引的时候,似乎把自然作为推理的基础比信仰更为坚实。但两者的起点都同样不可靠:一群习惯于互相抢夺食物、住处和女人的野人自发地聚在一起制订契约,这样的情景同权威按神的旨意从亚当一直传到詹姆士二世的说法一样匪夷所思。
1706533087
1706533088
对洛克和同新国王威廉三世谈判的英国人来说,社会契约的条件就是权利宣言的13项条款。但洛克希望他的文章能够上升为理论,高于当时当地的需要,适用于一切时代与地方。普遍权利归结为三项:生命、自由和财产。最后一项基于这样的概念:当一个人把他的劳动同某些物质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时候,所得的产品就无条件地属于他。保证这些权利的权威不能是霍布斯式的绝对统治者。无限的权力太容易导致专制暴政,那是有神意所依的君主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洛克认为主权在于人民。既然全体人民一道行使主权有诸多不便,所以他们推选代表来替他们代理。这些代表中有的制定法律,有的负责执行法律。
1706533089
1706533090
沿着这条线进一步推理,可以看到,最好地体现了上述结论的政府形式是英国的所谓混合制度:国王参与议会(议会包括下议院和上议院),由选举而成的下议院完全控制赋税和军队。任何权力只有得到军队的支持才能稳固,于是下议院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来保持它的权力:它每年通过一项叛乱法令,有效期只有一年。没有这项法令,就没有军法,也没有军事法庭来执法。美国宪法抄袭了这条聪明的规定,并规定总统为三军总司令,因而进一步加强了这条原则。
1706533091
1706533092
在伏尔泰居留英国期间,另外一位法国观察家孟德斯鸠男爵也到了英国。他来自法国南部,是那里地方法院的副院长,也是法律界贵族的一员。孟德斯鸠不需介绍信便受到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和其他显要人物的热情接待,因为他声名卓著,是畅销书《波斯人信札》的作者。那是一本虚构的小说,讲的是一个波斯人对法国宫廷的访问。书中对双方都作了辛辣的讽刺,对法国人和波斯人对于宗教、规则、道德、妇女和礼仪的态度同样予以嘲弄。该书在欧洲大获成功。当时读过这位机智诙谐的年轻法官的书或与他交谈过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20年后,在世纪中期,孟德斯鸠在发表了一系列对罗马的伟大和衰落的研究之后写出了一部结合历史、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巨著《论法的精神》。
1706533093
1706533094
书的标题译为“论法的精神”并不能完全达意(<220)。“精神”一词在这里的含义为意图和恰当性;“法”其实指的是宪政,即政府的形式。这部著作内容浩瀚,作者在书的开头就告诉读者,他在组织此书的材料时不止一次地感到气馁。各地读者盛赞他这一壮举,特别是法国人更加深了崇英狂热:书中论述自由的前六章描写的就是英国宪法对自由的体现。权力分为立法、执行和司法三部分,确保了自由和民权;这三部分权力平等,因而保持了政府的平衡。
1706533095
1706533096
孟德斯鸠暗示他对这样的机制有美化之处。这个提醒甚为明智,因为在切斯特菲尔德的英国,政府的实际运作与书中介绍的合理秩序大不相同。首相(新设的头衔)是国王的代理人,行使国王赋予的执行权力,他若想执行任何东西都必须首先控制议会,他也经常使用这个权力来反对企图干涉立法的国王。孟德斯鸠写道,司法的独立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而是寓于陪审团制度。事实上,法官和陪审员经常听从执行部门的命令,而议会只要通过一项法律就可以把人定罪;权力的分配界限不清。尽管有这些重叠之处,但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和平衡的理论大受欢迎,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它在美洲的殖民者之间深得人心。他们所读的文章中引用最多的就是孟德斯鸠的话。他们获得了自由以后,把这一理论写入了宪法。
1706533097
1706533098
我无意查问英国人目前是否享有这样的自由。我只要宣布他们的法律确立了这些自由就已足够,不再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1706533099
1706533100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1706533101
1706533102
这里回顾的一切——17世纪晚期的批评思想、1688年的事件,还有洛克、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著作——可以总结为几点:神赋权力这个教条站不住脚;政府是从自然中因合理的动机产生的,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某些根本权利不能废除,包括财产权和发动革命的权利。或可进一步简化为:英国清教徒提出的争取平等和民主的政治思想现在成为思想的主流,只是去除了宗教的部分。
1706533103
1706533104
基督教的传统和《圣经》的内容从社会理论中消除,因此也就从公共辩论中消失了,所留下的空白由大众哲学填补起来。这就是18世纪的作家为什么叫作启蒙思想家(philosophe)的原因。他们一致深信不疑伽桑狄提出的基本原理,即一切知识都来自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经历得来的感受。但对这种经验主义的解释仍然存在分歧或困难。在这里,人们又认为是洛克证实了这条真理,是他提出联系的原则,去除了主要的反对意见:所有的感官感受一起形成事物在头脑中的图景,即观念;观念又通过类似的过程在彼此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人的头脑中没有固有的思想,人按照所见所闻创立自己的法则。这种探索形式的最高成就是自然科学,实验是受人引导并密切观察的经验,目的是为了确定越来越永久性的联系或自然“法则”。
1706533105
1706533106
大多数第一代的经验论者都承认上帝是造物主,是伟大的钟表匠,他开动了宇宙,然后任其自行运转。但他也赋予了人类理智,人用理智发现了上帝创造的井然有序的机制。于是人们想到,感受意味着物质的存在;因此思想、感情、知识甚至生命本身都只不过是一些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着的物质是因,而进行着别的运动的另一部分物质则是果。这种关系中没有上帝插手的份,他很可能并不存在。事实上根本不需要他。古罗马的卢克莱修不是写了一首杰出的诗来阐述这一点吗?他表明所有的事与物都只不过是原子的结合、分裂和重新结合的产物。原子论简单决绝,对科学最为合适。沿着这个思路,命定论的信仰又卷土重来了。
1706533107
1706533108
在18世纪,科学与唯物主义哲学的结合因惧怕宗教当局而只能秘密进行,但到了世纪中期,这种结合已经完成,主要表现在霍尔巴赫男爵、爱尔维修和其他人的作品中。自此以后,它时时引发广泛的拉锯式的文化大辩论。当唯物论者占上风的时候,物理是“楷模”,生机论者和唯心论者被压了下去;当后两者声势壮大的时候,生物学称雄,唯物论者的声音则湮没无闻(632~633>)。在启蒙思想家的时代,牛顿的追随者和莱布尼兹的追随者之间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对莱布尼兹的名字本书至此只是顺便提及,但他作为一派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1706533109
1706533110
争议是围绕着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开始的:两位宗师中是谁先发明了微积分这种用来决定曲线、加速度和同时但不同样变化的量之间其他关系的方法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结论。牛顿用的符号后来证明更加方便,于是成为现在通用的符号,不过他们二人都应为发明了一项对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的工具而收获赞誉。
1706533111
1706533112
牛顿不是唯物论者,这从他对《圣经》的研究中和他明确的谈话中可以看得出来(<197)。但是他的追随者为了自己的目的把他说成是唯物论者。莱布尼兹努力想建立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来说明物质和精神如何契合。他认为,上帝的智慧、仁慈和力量积极持续地推动着科学所发现的宇宙秩序。作为科学家,莱布尼兹对当时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物体由内部不断运动的微粒聚合在一起。他造了一架改良的计算器。他还呼吁发明一种国际思想语言,能够像数字一样使人用它推演出新的真理。他的探求心和创造性是无止境的。
1706533113
1706533114
但是,莱布尼兹说,是传统的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与其所关联的事物之间确立了“先定和谐”,还认为单子(monad)是思想(包括精神和灵魂)的单位。他这样的观点似乎与让上帝光荣退休的新思想格格不入。其实单子不是任意武断的概念。支持它的理由是:按照定义,思想不能像物质那样分析为越来越小的微量;它是一个整体,否则就不存在;单子是原子的对等。18世纪的反唯物论者应当欢迎单子理论才是。不幸的是,莱布尼兹派的领头人是一个正统的基督徒克里斯蒂安·沃尔弗,他用老式的神学(和令人生畏的日耳曼式的迂腐)来解说他的论点。现世主义者决心把宗教和哲学分离开来,所以尽管莱布尼兹的单子理论有诸多优点,但他还是同沃尔弗一道被打下马来。后来,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尖刻讽刺莱布尼兹提出的我们的世界是可能实现的最好的世界的说法。按沃尔弗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我们的世界是可以想象的最好的世界。伏尔泰使他书中天真的主角遭受各种不幸与灾难,尽情地对这一概念进行嘲笑。其中含义若进一步引申就是:既然上帝无法创造一个比我们目前更好的世界,他一定是不够仁慈,或能力不足。
1706533115
1706533116
唯物论者来不及躺在自己的成就上睡大觉,从另一个方向又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扰的论点。后来成为主教的年轻人乔治·贝克莱对科学绝无敌意,他是灵机一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物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看不见物质,看见的只是颜色和形状,感觉到的是坚硬和柔软,味觉和嗅觉也是一样。这些感觉和印象的某种组合代表了一个物体,我们再给这个物体起一个名字。然后我们想象——不是看见或感到——有一种支持着所有这些印象的基础,把它称为物质。如柯勒律治所说,物质好比一个看不见的针插,我们认为需要它把我们各种感觉的“针”聚拢在一起。(可读贝克莱所著《备忘录》。这本简短有趣的书详述了他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706533117
1706533118
贝克莱问道:当真需要这个针插吗?并非专业哲学家的约翰逊博士听到贝克莱对物质的评论后,一脚踢向一块大石头,“踢得如此之用力,竟然被石头反弹回来”,并且说:“我就这样驳斥它。”但贝克莱从未否认过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像石头一样坚硬,如约翰逊博士一样沉重。他指出,物质是一个加在感官实际感觉到的东西上的概念;从未有人反驳过他这个意见。今天,物理学家用回旋加速器来研究感官的感觉,共有40来个“粒子”,得把它们运动的轨迹拍照下来,因为它们生命短促,转瞬即逝。它们自己就是一股能量,或者可以转化为能量,似乎不需要那看不见的针插。
1706533119
1706533120
然而常识证明,假想存在的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无论持有何种信仰或哲学观点的科学家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都假设物质存在,如同约翰逊博士坚持的那样。经过了所有这些猜测和设想,大众心目中印下了牛顿学说把世界看作机器的形象。世间万物都是机器上的螺丝钉,受到宇宙因果作用的制约。这样的解释得到普遍的认同。18世纪中期,一位名叫拉美特利的法国军人甚至写了一本题为“人是机器”的书,引起轰动,使唯物论者欣喜称快。普鲁士的腓特烈读了此书后非常喜欢,奖赏了作者。对唯物论的这类应用也时起时伏。在19世纪生机论兴旺过一阵后,托马斯·赫胥黎宣布人为自动体(572>)。后来,他放弃了这个概念,但别人又把它捡了起来,在我们这个世纪,人又被说成是一种化学的、腺体的和电的机器;更近代也更深奥的说法是细胞和基因预先决定了人,并管理着人的官能。
1706533121
1706533122
18世纪这些思想在西方广为传播,引得有人欢呼有人憎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众对各种书刊的热切阅读和应这种要求蓬勃发展的出版业。各种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闻和关于各种题目的各个层次上的新设想,从纯科学到闲谈。在这大量的思想传播中,君主制和宗教的利益也不甘寂寞。在宫廷的帮助下,在国王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的领导下,神父和主教、议会的法官、索邦大学的教员以及自由作家对先锋派发动反击。启蒙思想家这一原本是光荣的称号被许多人加以轻蔑和仇恨的口吻,轻蔑是因为认为他们浅薄,仇恨是因为认为他们不信宗教。更粗鲁的把他们的著作比作蛙鸣,给他们起绰号叫“呱呱呱”。这种愤怒是深切的,因为其中涉及的不仅是意见,而且是整个制度。自然神论意味着教会是多余的,理智意味着恭敬和顺从这些一贯用来维持政府的支柱遭到舍弃。对攻击现状的一方,当前的主题是解放,另一方则提出反击口号“把他们革出教门!”
1706533123
1706533124
为了迎合所有阶级和所有类型的人,我们时代不信神的那些人采取了轻松、和蔼、随和的作风,企图转移人们的想象力,诱惑他们的头脑,腐蚀他们的心灵。这些人装出深沉和高尚的样子,自称达到了知识的至高原则,要丢掉他们认为是给人类带来耻辱的枷锁,却把枷锁套到神的身上。现在他们一边要求对一切容忍,一边却激烈抨击宗教热情;现在他们把严肃的思想和轻薄的戏谑、纯洁的道德规劝和淫秽的语言、伟大的真理和严重的谬误、诚信和亵渎都混合在一起变成大杂烩。简而言之,它企图把耶稣基督和魔鬼彼勒调和在一起。
1706533125
[
上一页 ]
[ :1.7065330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