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33126e+09
1706533126 ——博蒙特,巴黎主教(1762年)
1706533127
1706533128 反对启蒙思想家的不仅是教会人员和政府官员。这样的反对深深地植根于欧洲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习惯中。书刊和布道词不断地向他们发出警告和安慰。不过,这样的文章宗教气息浓厚,读起来索然无味。它们通常只讲具体问题,不像理智、自然、科学、自由和其他由先锋派垄断的崇高的抽象概念那样具有普遍的意义。此外,还必须指出,正统观念的卫道士中鲜有一流的思想家。任何争议中,持反对意见的一方都需要双倍的才华才能激起热情的拥护,而他们正缺少这样有才华的人。很能说明问题的一点是,在今天的几种18世纪思想家的选集中,教会派的意见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研究思想史的史学家著作也是一样。结果,似乎18世纪时所有人的思想全都一致。
1706533129
1706533130 耶稣会会士的经历也许可以解释这种一边倒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200年来他们一直是最知书达理的辩士。到18世纪,已经有许多默认自己属于世俗阵营的人在他们的循循善诱下成了信徒。教皇克雷芒十三世是个教养深厚的人,却在耶稣会遭到好几个国家驱逐的时候没有大力地捍卫耶稣会,他还确立了对耶稣圣心的礼拜仪式,以此来号召虔诚的信徒。8年后,他的后任在欧洲天主教国家元首们的压力下废除了这个仪式,“看到它已经不能达到我的众多前任建立和赞同它的目的,无法再产生丰硕的成果和益处”。其他教派的成员、神父、教会官员等人对日益背离正统宗教的做法或者赞成,或者宽容。在各种伟大制度的瓦解中,本应保护它们的人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它们的敌人,这真是千真万确(>427及下页;779>)。
1706533131
1706533132 ……这种无理的说法到处传播,引诱着人们的灵魂……为了使用朕的教皇权威来遏制这些说法的流传,朕宣布耶稣会的最终目的是出自最高的虔诚和神圣,它的目的是捍卫和宣传天主教。
1706533133
1706533134 ——克雷芒十三世,教皇诏书,1765年1月9日
1706533135
1706533136 在论战的硝烟弥漫中,各方的意见倾向看不真切,结果,有的参与者虽然受到启发,但同时也感到迷惑。于是,谋略家觉得最好把新信条的要素汇总在一起,使人易于查询。于是《百科全书》应运而生。一个人设计了它,撰写了它的部分内容,对它进行了编辑,并全力捍卫它,他就是——
1706533137
1706533138 狄德罗
1706533139
1706533140 他是整个世纪中的关键人物,不只是因为《百科全书》,而且还因为他的其他成就。当时,伏尔泰比他出名,直到20世纪中期依然如此,但从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狄德罗的巨大天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研读他的著作,但同时仍旧仰慕伏尔泰在与狄德罗并肩作战时表现出来的天才、勇气和谋略。
1706533141
1706533142 狄德罗年纪较轻,出身也差一些。他是个乡村的孩子,是刀剪匠的儿子,在巴黎靠做雇佣文人,教数学和翻译英文书籍来谋生。一本别人建议他翻译的书,三卷的《钱伯斯百科全书》,启发了他,促使他走上了编纂百科全书的道路。这项工作历时26年,几乎耗尽了他全部的脑力和体力。出版商勒布雷东和他几位顾问决定,与其把《钱伯斯百科全书》译为法文并在它的基础上增加内容,不如出版一部全新的著作——共8卷,“由一群作家编写”。它将在各个方面超越迄今所有的十几种汇编。书的副标题表明了书的范围:“百科全书,或艺术、科学和工艺详解辞典”。内容如此广泛,也就提供了众多机会把先进的思想注入其中。狄德罗需要经销商,在法国就找到了几十家合格的商家,18世纪中期公众舆论的发达可见一斑。为保证可靠性,聘请了著名数学家达朗贝尔做副编辑,负责与他专业有关的条目。参与编辑的还有谦逊的舍瓦利耶·德若古;他并不出名,但他不知疲倦地孜孜研究,撰写了众多的条目。
1706533143
1706533144 政府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根据自然的法则,根据理智,行政长官被赋予实现这个宗旨的权力。人民最大的利益是自由。它之于国家如同健康之于个人一样重要。
1706533145
1706533146 ——《百科全书》:政府条目
1706533147
1706533148 有些人会发现我的估计太低。即使如此,圣餐用40000块面包就要80000里弗赫,乘以52个礼拜日,等于400多万里弗赫。我们为什么不能省下这笔钱呢?我们太幼稚,是习惯的奴隶,不知道还有更虔诚的敬神办法。现在我来谈谈蜡烛的问题…
1706533149
1706533150 ——《百科全书》:关于圣餐面包的条目
1706533151
1706533152 这套百科全书卷帙浩繁,印刷成本高,定价昂贵,须找到富裕的买主才行。书的简介中毫不隐瞒地说明了编辑此书的目的,资金随即滚滚而来。读者显然已经有准备,乐意接受反传统反正统的学说;真正全新的思想是得不到如此广泛的欢迎的。很快订购人数到了3000;到出到第5卷的时候,人数达到4000。百科全书是培尔所著《历史和批评辞典》兴旺发达的后代(<360)。
1706533153
1706533154 这部战争机器在组装的时候,敌对的一方也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审查制度加紧了。一本对立的参考书——《特雷武辞典》——也在着手准备之中,书的名字指的是当时发行论辩有力的《特雷武日志》的耶稣会中心。宫廷在蓬巴杜夫人的指导下,号召信徒起来攻击狄德罗主编的那部险恶的书。索邦大学和最高法院,主教和剧作家,加上法兰西学院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嘲笑和怒斥兼而有之的口诛笔伐,这里面的参加者有自发的,也有争取来的。耶稣会会士和詹森派教徒这两派宿敌这一次居然站到一起,共同对这部亵渎神明的书进行谴责。
1706533155
1706533156 论战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双方各有胜负。《百科全书》的出版商被投入监狱,后来获释,但许可证却被吊销。已经出版的各卷受到官方谴责,但未按规定被付之一炬,因为审查官德·马勒泽布先生恰好相信出版自由。他不止一次在他手下的人员要去没收准备付印的手稿时向狄德罗发出警告,使去的人扑了空。一卷接一卷的《百科全书》继续出现,它们是在法国印刷的,但有时标有一位瑞士出版商的名字。不仅如此,各卷所收集的内容越来越多,到第7卷的时候才编到字母G。这时,狄德罗估计全书会有17卷文字和11卷插图,而不是原来设想的两卷插图。最后,狄德罗完成了28卷,另一位编辑又加了7卷,1777年出版的最终定稿是35卷。
1706533157
1706533158 在这期间,编辑工作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勒布雷东出于对自己出版生意前景的担忧,在狄德罗已经看过清样,交付印刷之后擅自删节或修改了某些句子和段落。在《百科全书》资料的收集、协调、核实、编辑的过程中,狄德罗像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一样承担了所有工作,还亲自撰写了大量的条目;对勒布雷东这种背叛他当然怒不可遏。他只能不断要求勒布雷东把惨遭删节的部分,无论是手写的还是已印成的,交还给他,但未得到任何回应。这部分稿子直到1933年才发现,当时从俄国传出了一部装订好的书,明显是勒布雷东手中的那套扣压下来经过改动的稿页,一共318页,大部分出自狄德罗之手。
1706533159
1706533160 此书遭到了严厉的迫害,但不应以为从字母A到字母Z的几百万字都是宣传异端的。比如,随便打开第一卷,看到芦笋这个条目,下面是由三人撰写的说明文章:一位植物学家对它进行描述,介绍它的分类;狄德罗详细介绍它的味道和烹调方法;还有一位医生从它的药用角度做出说明。《百科全书》是一本巨型政治小册子,但同时也是而且至今仍然是一部实用性参考书。
1706533161
1706533162 在这部书中,狄德罗安排制作的11卷插图与书的其他部分一样有用,而且在一个方面有高度的创意:插图中一大部分是现行使用的制造工具和工艺流程的图解。狄德罗看到做刀剪匠的父亲在肖像中穿的是礼拜日的礼服而不是工作时穿的围裙而感到失望,他对于贸易和工艺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有着无尽的好奇心。把它们的方法昭示于世标志着技工工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在那之前,工艺一直是每个行会秘而不宣的私产,但到了18世纪中期,行会以外的人做出了众多的发明创造,加之传播速度的迅疾,使行会的控制受到削弱,狄德罗可以不受限制地参观车间。他一边指挥临摹人员,一边做笔记准备为插图写说明。他的态度同科学家的态度一致:自由交流;也同开明的经济学家一致:自由贸易(382>)。狄德罗对印刷业的成规也有自己的意见。他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关于印刷行业的信》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并指出应当实现解放,这样对大众和作者都有裨益。
1706533163
1706533164 《百科全书》的坎坷遭遇所表明的不仅仅是狄德罗的英勇和呱呱呱们的团结一致。尽管国家组织起各种力量来打击《百科全书》的作者和出版人,但是一卷卷厚厚的书仍然连续不断地出版,参与者没有一人因此被囚或丧生。20世纪极权性的政府的效率会高得多。那4000个订书的人会与该书众多的编撰者一道被关入劳改营,而主要参与者——狄德罗、达朗贝尔、伏尔泰、卢梭、若古、孟德斯鸠、杜尔哥、魁奈、马孟戴尔、霍尔巴赫、沃康松、哈勒、多邦东、孔多塞——则必死无疑。
1706533165
1706533166 这说明旧制度已经开始感到衰落时期必然产生的怯意。贵族成员争相购买阅读《百科全书》中攻击国王和教士的卷目,从中得到对制服了他们的君主制度的复仇快感,他们却没有预见到他们的阶级将再次被制服,这次是用断头台;那些宣扬开明神学的教士和耶稣会会士也是一样。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被问到到底有没有地狱的时候,他回答说:“有,但没有人会下地狱。”这些脱离正统神学理论的人中有些是启蒙思想家的密友,在紧急时刻帮助过他们。
1706533167
1706533168 伏尔泰的一生充分表明了当局对于他们明知是公开的颠覆行为的复杂心情。前文说过,伏尔泰很早就闯过祸,自从他发表了《英国书简》赞扬英国以后(<361),他就一直是当局的眼中钉。然而,他在激烈抨击时事的同时又是出入王宫的平民绅士,是国王的史官,还当过战时出访外国的密使。不过,这些官职并不能保他平安无事。他一度在柏林是贵宾,是腓特烈大帝的心腹,帮他润色用法文写成的韵文和散文。后来,别人的阴谋破坏使得他们二人反目,伏尔泰只好四处游荡,在布鲁塞尔、萨克森-哥达、科尔马、日内瓦都避过难,最后落脚在法国边境上距日内瓦四英里的费尔奈,为的是一有风吹草动即可尽快逃脱。
1706533169
1706533170 那时对于他和他的著作都有长期的禁令。最高法院发布了对他的逮捕令,索邦大学下令公开焚毁他的著作,国务委员会则对他进行全面谴责。然而他的著作还是可以自由流通,也没有对他进行搜捕。他的朋友仍能收到他的信件,最具矛盾性的是这些朋友中居然包括蓬巴杜夫人。只有当伏尔泰发表意见过于大声疾呼的时候,比如在他奋起为新教徒卡拉斯一家遭受迫害鸣不平的时候,他才再次遇到危险。这样忽冷忽热的政策是理性时代的特征。国王和贵族王公都对伏尔泰做出应有的赞美。从鲍斯韦尔到卡萨诺瓦,任何有点儿名气的人都把去费尔奈拜访他作为必行之事,他住的地方经常被称为费尔奈-伏尔泰。他像王室一样接见来访人员,他与来访者的谈话被记录下来予以出版,成为绝佳读物。
1706533171
1706533172 伏尔泰做了20年显要的避难者后畅通无阻地回到巴黎。在自己的祖国,他所到之处——无论是法兰西学院还是戏剧界——人们待之以献给诗人和英雄的荣誉。这位被尊为半神的人不久后即逝世。为了避免教会的人在他的葬礼上对他进行侮辱,不得不对他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斜靠在马车里在夜间悄悄运出巴黎。
1706533173
1706533174 在那个世纪后来的年代里,对“人文党”的压力有所减轻。理性并未带来灾难,令人讨厌的耶稣会被由詹森教派掌管的最高法院驱逐出法国,《百科全书》最后10卷在当局默许下顺利出版。狄德罗在一个遥远的度假地终于得到了他的奖赏,或至少得到了他当之无愧的假期。
1706533175
[ 上一页 ]  [ :1.706533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