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350
在展开下面讨论之前,有几个概念需要提前定义。在以下行文中,如果从海洋方面强调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笔者多选用“印度洋及其北岸”的概念,如从陆地方面强调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区域,则多选用“大中亚”或“中亚”概念。现在也有人用“大中东”概念[14],鉴于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过于宽泛,因而不能准确地表示我们所要讨论的“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的内容。
1706588351
1706588352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现代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1706588353
1706588354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从陆地上说,它是一个以大中亚(整个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为中心,以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为两翼的构造;从海上说,它是一个以印度洋为中心,以太平洋及其两岸地区和大西洋及其两岸地区为两翼的构造。
1706588355
1706588356
从制陆权的角度看,大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麦金德(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认为这里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的轴心。从古代希腊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到蒙古帖木儿(Timur-I-lang,1336~1405),再到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历史上凡是造成世界性扩张的陆上帝国多发轫或结束于大中亚地区。谁占领了中亚,谁就控制了世界:古罗马灭亡就与中亚民族迁移有关,而蒙古人征服欧亚大陆的关键是占据了作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大中亚地区。所以,欧亚大陆结合区域的大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关键地带。除地理原因外,这一地区恰恰还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在大中亚地区的高度一致性,使中亚成了近现代世界性大国的必争之地。
1706588357
1706588358
从制海权的角度看,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海区中心。印度洋是世界级的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海区,它西连曼德海峡,北衔霍尔木兹海峡,东接马六甲海峡,南面有莫桑比克海峡、南非好望角,都是国际大宗能源、矿产资源及粮食运输必经要道。位于印度洋北岸并被称为“亚洲命运的旋转门”的阿富汗一向是海陆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汇合的地点之一”。[15]
1706588359
1706588360
此外,南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地区储藏丰富的战略矿产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世界已知铬矿的96%在南非、津巴布韦;南非占世界石棉的1/10,黄金1/2,锰矿1/3,铀矿1/5,金刚石1/3。交通运输方面,欧洲国家所需的石油的80%、其他战略原料的70%,都是通过好望角海路运往欧洲的。而位于印度洋西北岸的波斯湾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这里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中东是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所产石油75%用于出口;世界石油进口国主要是美国、西欧和日本,2000年它们进口石油占世界各国进口总量的62.1%。其中,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的发展,海湾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日益重要,2001年,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6.2%。中东是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16]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欧洲把基本能源从它自己的煤改为进口的石油,这一点大大改变了世界的地理政治结构。中东长期以来是亚洲、非洲和欧洲交界的十字路口。现在中东石油成了现代工业生命所必需的血液。波斯湾地区就是把这种血液输送出来的心脏。波斯湾附近的海路是输送维持生命的血液所要通过的咽喉。”
1706588361
1706588362
2.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
1706588363
1706588364
1706588365
1706588366
1706588367
转引自刘新华、秦仪著“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1706588368
1706588369
现代工业及其生产方式的出现对世界地缘政治理论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果说,以前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是从争霸对手所在地理位置及军事和商业贸易的角度理解地缘政治利益重心所在的话,那么,随着20世纪太平洋地区大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资源需求迅速扩大,战略家们日益注意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不仅市场决定生产,而且资源也决定生产。一国的实力不完全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控制并能稳定地获取世界资源的总量;一国在全球政治中的胜负兴衰,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所表现出的财富总量,而决定于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产出从而使生产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资源占有量;国家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财富的丧失,而表现为国家生产这些财富的生产力及支撑这种生产力的海外资源供应线路,特别是控制这些线路的军事力量的丧失。因此,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争夺控制世界地理要道和控制世界市场的理论,它已深化为以控制世界资源为中心的理论。在他们的理论中,控制世界不再是以控制某一地区为前提和目标,而是以控制世界资源贮藏丰富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为前提和目标;这时的地缘政治学说,已是一个随资源中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学说,而不再仅仅是“地理决定外交”的静态学说;特定时期人们对贮存于特定地区的特定资源的需求程度规定着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心所在,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资源中心就是世界体系中的地缘政治的中心。如果说,以往的地缘政治是对手确定战略的话,那么,新的地缘政治逻辑则是,资源决定战略:谁控制了资源,谁就控制了世界。
1706588370
1706588371
资源价值与地缘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并以前者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鲜明特色。在这新的视野中,印度洋和大中亚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再次得到大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大中亚和印度洋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海陆要道使其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
1706588372
1706588373
鉴于此,尼克松得出结论认为:“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17]
1706588374
1706588375
3.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也是世界霸权的坟墓
1706588376
1706588377
上面已经分析了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概貌,现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区域。
1706588378
1706588379
自从苏伊士运河开通并由此贯通印度洋与地中海之后,印度洋北岸地区就成了大国地缘政治利益交汇最密集并飞蛾扑火般涌入的区域。历史经验表明,这一世界地缘政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终结世界霸权的地区。
1706588380
1706588381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矛盾尖锐。为了打败英国,拿破仑不是直接进攻英国而是出兵埃及,并企图最终占领印度并控制印度洋,目的是从英国的大后方击败英国。拿破仑深知对英国这样的国家而言,从资本外围地区打击它比直接进攻其本土更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18]但拿破仑在其海军在地中海被英国纳尔逊的舰队打败后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拿破仑帝国之后,紧接着就是俄国跟英国的长达百年之久的“冷战”。他们从欧洲争霸开始,到阿富汗争霸结束。德国崛起后,英俄两国必须妥协以应付新的多极化形势,于1907年签了关于阿富汗利益分割的协议,英俄长达百年的“冷战”终于在中亚和平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路线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翼开始,最后也在中亚阿富汗结束。这是19世纪俄国与英国的争霸路径在更大范围的重复。
1706588382
1706588383
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值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而中亚在世界地缘体系中的轴心地位反使其往往成为大国争霸的终结点。这是因为,当大国力量触及中亚的时候,其国力透支性扩张也基本达到尽头。从古代罗马到当代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力可以长期独霸世界,更没有一个大国的军事力量可以长期独控中亚。这条经验告诉我们,地区性守成—这是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也应是中国未来外交遵循的基本策略。中国决不能走当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世界全方位扩张的道路。长期守成式地经营亚洲,才能使中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邓小平的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其中都贯穿着长期坚持地区性守成,不做超级大国的国策理念。美国小布什重蹈德国威廉二世的老路,冲进中亚,自封为世界霸主,从历史上看,这似乎还没有成功的先例。[19]
1706588384
1706588385
(三)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印度未来安全
1706588386
1706588387
印度洋在世界海权体系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印度洋北岸在世界资源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使其成为近代以来世界霸权争夺的核心目标。在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大国是俄国、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英国)和印度,他们之间是一种直接博弈的关系。欧洲和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害关系则属于间接博弈关系。
1706588388
1706588389
1.印度洋北岸地区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
1706588390
1706588391
打通从中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是自俄国彼得大帝以来所有俄国重要政治家的理想。彼得一世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20]
1706588392
1706588393
马汉曾从美国人的视角对俄国在印度洋的意图也有过分析,他说:“不少人猜测俄国对印度也有野心。这如果是真的,那它就是从中间地带而不是两翼发起推进了。研究一下地图就可知道俄国在波斯的进展不仅会使它靠近海湾,也可能使它跨越阿富汗的山脉,如果暂不考虑阿富汗的艰辛环境和居民强悍性格所造成的困难。这样,俄国就能在阿富汗及其与北部地区的交通方面获取良好区位,从而便于进行针对印度的行动。”[21]
1706588394
1706588395
20世纪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发动了自斯大林时代以来最大胆和最直接的行动: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对此尼克松写道:“莫斯科已经打到离霍尔木兹海峡—西方石油咽喉上的战略性控制点—不到三百英里的地方。从阿富汗西南部的基地,米格战斗机能够飞到海峡,而在这以前,它们是飞不到这个地方的。”尼克松分析说:“整个西方联盟战略地位取决于可靠地获得波斯湾的原油。而这则需要我们成功地制止苏联为在这个地区获得占统治地位的影响所作的努力。”最后,尼克松呼吁美国政府“不仅必须作好准备,而且还必须使人们看到我们作好了准备。我们必须表示这种意志。我们还必须拥有可以使用的力量。我们在保卫我们在波斯湾的利益时可能冒有风险。可是,如果我们不去保卫这些利益,我们就会冒大得多的风险”。[22]
1706588396
1706588397
20世纪,大国在阿富汗的争霸并未随苏联解体而结束。在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的同时,美国借科索沃战争成功地将其影响力首次嵌入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半岛。2001年,美国借“9•11事件”将军事力量投入阿富汗。这样从西南两向堵死了俄国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在往后的若干年内,美国将通过整合中亚各种战略力量,逐渐消化在中亚已取得的地缘政治利益,以确保美国在印度洋北岸地区的制陆权和对印度洋的制海权。为此,布热津斯基1997年就开始为美国未来的地缘政治谋篇布局。关于中亚地区,他说:“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针对遏制俄国南下的战略目标,布热津斯基将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列为该地区美国必须“给予最有力支持的国家”,并认为“这三个国家都是地缘政治的支轴”。[23]其中,处于中亚中心位置的乌兹别克斯坦则最具战略意义。2003年11月,布热津斯基在接受俄罗斯《独立报》访谈中,当问及在2003年年底是否有必要对20世纪90年代写的《大棋局》中的观点进行修改的问题时,他说:“我认为没有必要做大的原则性修改。显然,出现了新情况,事态发展有了新特点,这些不能不引起注意。”他再次强调“从战略的角度看,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的一个关键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因此美国如此重视与它的关系”。[24]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亲美政权更迭,中亚的西大门向西方彻底敞开。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下在北京开幕的时刻,格鲁吉亚在美国的支持下向南奥塞梯发起攻击,但遭到俄罗斯的有力遏止。
1706588398
1706588399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对中东地区能源的需求的急速增加,中国对其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倍加关注。随着中国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完工,中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就与中亚富油地区的稳定息息相关。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4—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六国联合声明。无疑,今后中国将会在与中亚各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中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保证中国西气东输管道西端能源的稳定供应。
[
上一页 ]
[ :1.706588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