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400
1706588401
2.位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位置的印度安全
1706588402
1706588403
如果说历史上中亚地区大国关系本质上是英国及其后继者美国与俄国的博弈关系,那么,在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英国及其后继者美国与印度的博弈关系。关于这一点,印度人的认识具有悲剧色彩。
1706588404
1706588405
自印度独立后,印度洋的制海权从英国手中转到美国手中,印度始终对其海上安全保持警觉。印度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潘尼迦(K.M.Panikkar)认为:
1706588406
170658840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至高无上的海军国。不错,它还没有能搞成世界海权国必备的一系列基地、油站、船坞等,但是从它在对日战争中所表现的海军联合作战规模之大,以及从它在海军建设中强调航空母舰的重要,都说明了美国海军可以远离基地作战,实际上是爱在哪里动手,就可以在哪里动手。它在太平洋上有珍珠港和马尼拉,又占领了从前日本手里的雅浦岛和关岛,真是不可一世。而对印度洋,美国战后确也搞了不少名堂。美国在阿拉伯、中东、巴林群岛的油权,表明了它同印度洋区域的联系正在大大增长。就是对伊朗的统一,阿富汗的建设,美国也是兴趣很浓。实际上,由于美国奉行到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所以各国沿海,凡是共产主义可能插足的地方,此刻都成了对美国安全有关的地区。战后的世界形势给印度洋带来的对立局面如此,它很可能又一次把印度变成一个主要的战略性战场。[25]
1706588408
1706588409
更令人敬佩的是,潘尼迦发表上述见解的时间是中国和印度双边关系最吃紧的1962年。而潘尼迦能被任命为首任驻华大使,这不能不说与尼赫鲁本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安全大战略的考虑有关。
1706588410
1706588411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对印度共和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
1706588412
1706588413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26]
1706588414
1706588415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有些中国学者写文章将尼赫鲁这句名言当作印度首届领导人在南亚地区“推行强权政治”和“印度中心论”的霸权主义心态的表白[27],其实,这是对尼赫鲁思想的误读。对于长期受英国文化教育,并对英国地缘政治学说有深刻理解的尼赫鲁而言,他在这句话中所表达的与其说是地区“强权主义”的野心,不如说是表达了他对存在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心海区并拥有巨大版图的印度能否长期完整存在的前途的不安和忧虑。[28]
1706588416
1706588417
印度的安全取决于印度洋的安全。1998年印度人民党竞选获胜,为了扭转日益恶化的安全困局,印度人民党政府日益重视印度洋安全。印度在成功拥有核武器的基础上,逐渐将国防资源向海上防务倾斜。据印度国防部年度报告:1996年到2000年的国防支出中,陆军军费支出年均递增15%;空军约9%;海军约18%。[29]2000年之后,印度国防资源向南倾斜的趋势越发强劲。如下表所示:
1706588418
1706588419
1999~2008年印度国防费按部门支出及所占比例(亿美元)
1706588420
1706588421
1706588422
1706588423
1706588424
由上表可知,从1999年到2008年期间,印度陆军军费增长了114.7%,但在国防总支出中的比例却下降了23.9%,空军和海军军费增长了195.2%和195.7%,其在国防总支出中的比例却增长了114.7%。这说明印度核武器试验后,印度的国防安全重心及相应的国防资源加速地向印度洋倾斜。
1706588425
1706588426
造成印度军费投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冷战结束后日益恶化的印度的安全环境。这不仅由于印度经历了美国发起于印度洋的海湾战争(1991)、阿富汗战争(2001)和伊拉克战争(2003)及其毁灭性的后果,而且还由于印度海上防务力量与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实。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已建立了以印度本土为依托的东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西到拉克沙群岛的海上防务体系,但这个体系也遭到美国北从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南到迪戈加西亚岛的海陆打击力量的纵向切割。尤其是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力量经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牵动,日益向印度大陆逼近收紧。
1706588427
1706588428
印度政治家注意到印度洋的制海权日益向美国人手里集中,而不是像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那样被分散在苏美两家手中。冷战时期,作为印度洋东西屏障的中南半岛和巴尔干半岛都在苏联人手里,印度因支持苏联在阿富汗和越南在柬埔寨的军事行动而与苏越形成准同盟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于70年代初才可能肢解巴基斯坦和吞并锡金。苏联解体后,印度洋西翼的巴尔干已脱离俄国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美国不仅全面剥夺了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的制海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印度洋北岸的部分制陆权。“9•11”后,美国在印度洋面上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实施的快速有效和毁灭性的军事打击,不能不在视印度洋为第一生命的印度领导人的心理上投下重重的阴影,并引起他们的强烈的外交反弹。
1706588429
1706588430
就在美国于2001年年底从印度洋上发起对阿富汗军事打击不久,印度海军参谋长马德维德拉•辛格海军上将于2002年1月19日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科钦表示,印度军队拥有可信的反击能力,其所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超出对方的想象。印度海军拥有的火力已超出“足够”的范围,能执行任何类型的作战任务。在回答印度海军是否已在军舰上装载了核武器时,他强调,任何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都会确保拥有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第二次打击”的核能力。2月8日,印度和俄罗斯签署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军事协议,为双方即将进行的数十亿美元的军火交易奠定基础。此前(2月6日)美国《世界网每日新闻》转载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印度扩展核能力》文章评论道:“印度的采购单清楚地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印度在集中发展海上能力。第二,它的战略计划范围已经扩大,并非专门针对巴基斯坦的威胁。第三,印度真正想成为一个核大国”,“它突出反映了新德里决心发展能够威慑南亚任何挑战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并使印度取得该地区霸权地位。这是印度防务决策的主要目标。”“9•11事件”后,与美国投兵于阿富汗的方向相反,印度却着手加强其在印度洋的防御力量。2001年9月18日,印度国防部宣布成立安达曼—尼科巴战略防御司令部,它与印度大陆西侧的海军及印度大陆的陆军相呼应,在空军的配合下形成强大的陆海空一体化的综合国防力量,并对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形成掎角攻势。
1706588431
1706588432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国防布局存在的南北掣肘的被动局面,将有限的国防资源集中用于确保印度洋安全,印度在成功核试验造成的国际震荡基本平息后,果断采取步骤,在缓和印巴冲突和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迈开较大的步伐。
1706588433
1706588434
2003年4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向巴基斯坦伸出“友谊之手”之后,于6月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在这份文件中,印度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承诺的意义在于,印度基本放弃了用分裂西藏的方式在印度北方建立中印缓冲区的安全战略。11月14日,中国和印度在上海附近海域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军事演习。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中印双方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是双方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后取得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双方在朝着最终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历史遗留问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双方确认要以和平友好方式,本着相互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双方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将继续进行会晤和磋商,努力争取早日解决边界问题。
1706588435
1706588436
2008年1月,印度总理访华。双方一致强调,中印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要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双方发表了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文件,文件高度凝聚了中印就当今国际形势、两国关系及两国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达成的重要共识,它向世界发出了中印两国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的积极信号。辛格总理强调印度将继续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双方决定提高相互经贸投资的水平,加强在能源、科技、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即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要达到600亿美元;双方同意要择机启动两国关于区域贸易安排的谈判。要设立中印交流基金,鼓励两国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交往;将2010年确定为举办“印度年”、“中国年”的年份;还要加强两军的交往、防务对话,要在适当时候举行两军第二次反恐联合训练。双方也一致同意要进一步密切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配合,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
1706588437
1706588438
3.印度未来安全依赖于中国的发展
1706588439
1706588440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间接引用了邓小平的名言说:如果中印携手,21世纪必将是亚洲的世纪。[30]这句话婉转地表达了瓦杰帕伊对中印关系40多年曲折的看法,即如果中印之间还不能再次携手,21世纪仍不能成为亚洲的世纪。
1706588441
1706588442
这是一个重要判断,它不仅适用于启示今天,也适用于总结昨天。
1706588443
1706588444
1923年,列宁寄希望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希望它们能呼应俄国的社会主义的胜利,他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31]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度、苏联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过一段蜜月时期,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更使中苏关系具有战略同盟的特点。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实行机会主义外交。1957年赫鲁晓夫认为只要美苏“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达成协议,“世界局势就将大大好转”。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两国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谈。会谈被苏联概括为以苏美合作主导世界的“戴维营精神”。此后,苏联开始抛弃中苏同盟关系,1960年年初,苏联从政治和经济上全面与中国拉开距离。与此同时,印度在外交上转入“不结盟运动”。1962年,中印发生边境冲突,1969年,中苏发生边境军事冲突,至此,中国、苏联、印度三国自50年代以来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高峰跌入低谷。70年代,苏联在中苏边界大兵压境,勃列日涅夫从世界范围向美国发起全面攻势。美国节节败退。印度乘机造成巴基斯坦与孟加拉的分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请求与中国合作。此后中美之间形成反对苏联霸权的盟友关系,美国从亚太困境中由此得以抽身,全力反击苏联的扩张,最终导致苏联在阿富汗战争引发的国内危机中解体。苏联解体后,美国并未就此停步,开始从印度洋东西两侧全面回收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遗产,并在北约东扩的同时,在西太平洋地区再次拉起意在堵截中国的从日本经台湾地区到澳大利亚的环岛链条。其间,印度再次以反华为借口,成功核试并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这引起美国对其在印度洋制海权的担忧。新世纪伊始,小布什上台后立即挥师印度洋并向中亚发起一连串的战争。
1706588445
1706588446
现在,美国军事力量已压入印度洋北岸,而在俄国、中国、印度这三个远东最大的国家中,俄国已经随苏联解体而衰落;就像多米诺牌一样,整个压力已推向中国。为了孤立中国,美国在中亚驻军后又开始拉拢印度,这无疑对印度是个机遇:印度可以从其机会主义外交政策中获取更多的安全空间和安全资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像苏联一样倒下,接下来美国打击的对象只能是印度;而且,在尼赫鲁预见的“有声有色”和“销声匿迹”的两种结局中,印度很可能被迫接受后者。
1706588447
1706588448
丘吉尔曾将印度比喻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32]西方人清楚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在北印度洋。印度在其间又占据着关键位势。西方霸权国家明白占领印度,就占有了中亚资源和世界制海权的心脏。印度洋是地缘政治利益最密集的地方,是西方控制世界的关键海区,而只有像近代英国那样全面占领印度,才能彻底地控制世界资源和世界政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度在未来面临的安全压力要比中国大得多。印度政治家现在跟美国打交道虽然有机会主义的成分,但其危险的处境他们也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尼赫鲁写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体会出来。尼赫鲁在当时是对英国地缘政治思想理解比较深入的政治家,他知道印度生活在世界政治矛盾的火山口即世界海权的要害地区,所以他认为印度如果不能崛起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然要“销声匿迹”即面临被肢解的结局。
1706588449
[
上一页 ]
[ :1.7065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