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505
1706588506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迅速向南中国海推进,到1942年夏,先后占领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关岛、威克岛、新几内亚一部分、阿留申群岛以及太平洋上其他许多岛屿。1940年9月4日,德国派高级官员施塔默尔去东京协调战后利益划分立场。日本近卫内阁草拟了日方的建议,互相承认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互相承认日本在远东、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和非洲的“生存范围”。日本的生存范围伸展到印度,日本决定使用武力达到它的目的。27日,日本、德国、意大利在相互承认各方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在柏林签订三国条约。据曾任当时日本外务大臣的重光葵在狱中写的《昭和的动乱》一书中披露:“关于对苏作战,他(希特勒)从政治观点出发,认为大军南侵,从乌克兰进攻高加索,将石油控制在手,可断绝英美从波斯湾方面对苏的援助,使德国的势力伸展到中亚细亚,再与印度方面的日军遥遥相对,取得联系。日本军部从缔结三国同盟以来,也是这样考虑的。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败后,仍与陆军一起,电令在柏林的野村武官,劝希特勒调德军进攻高加索。”[45]
1706588507
170658850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会师于北印度洋的计划在印度人写的著作中也得到证实。巴盖特•拉姆•泰勒瓦尔(Bhagat Ram Talwar)在回忆录中曾记录自己在阿富汗为争取德国支持其反英活动,与纳粹德国外交官的几次会谈。他写道:纳粹外交官员亲口告诉他“德国人显然并不想占领整个俄国领土,他们的战略只是想在占领部分俄国领土后,将在俄国的军事力量与中东的军事力量会合。我问他这是否意味着德国军队将从俄国进入伊朗和伊拉克进而会师中东地区。他说:‘不错’。如果他们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挡他们去完成他们的最后使命”。“另一方面,鲁斯穆斯(Rusmus,另一德国外交官)正期待着德军在打败俄国,征服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后,直逼印度边界”。[46]
1706588509
1706588510
日德军力汇合于印度洋,被视海权为生命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视为会导致英美“在中东全部地位的崩溃”。1945年4月14日,丘吉尔在给罗斯福的电文中强调印度洋的“灾难局势”,认为:“日本已经感到可以派1/3的战舰和半数的航空母舰到印度洋,其结果是:(A)锡兰失守;(B)(日本)入侵印度东部,这将对我们的全部战争计划造成无法计量的后果,包括加尔各答的丢失和通过缅甸与中国的全部联系的断绝,这还是开始……没有理由不认为日本将控制西印度洋。结局将是我们在中东全部地位的崩溃。这不仅是由于我们到中东和印度的航线截断,还由于阿巴丹(伊朗)的石油供应线路被阻断,无石油我们就不能维持我们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和陆地的地位。”[47]
1706588511
1706588512
不难发现,20世纪希特勒与英国在大西洋地区及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争霸,几乎就是19世纪拿破仑争霸世界战略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重演:希特勒在大西洋及欧洲大陆与英国争霸,他由西向东,意在印度洋北岸地区。最后与拿破仑的命运一样,兵败俄罗斯。日本在太平洋及亚洲大陆与主要对手美国争夺霸权,由北向南,最后西进印度洋并由此强行确立排斥英美的“大东亚共荣圈”。与拿破仑、希特勒在俄罗斯的命运一样,日本军事力量也被拖垮在中国大陆。与拿破仑失败后的政治后果相似,德国和日本失败后,世界再次重复两霸“冷战”的历史,不同的只是19世纪英俄争霸在20世纪为美苏争霸所代替。
1706588513
1706588514
(四)控制印度洋:20世纪末美苏决战阿富汗
1706588515
17065885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的出现是一件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为过的事件。由战争促进的热兵器更新到此已臻极限并开始自我否定,此后,建立在外层空间技术之上的有限战争就成了世界战争的主要形式。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竟没有爆发类似前两次规模的世界大战。然而,仅凭战争形式的变化并不能预言,和平与发展就成了“时代的主题”(或主旋律),因为现代战争是生发于私有制的资本运动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规律:有资本竞争,就会有资本全球化和资本多极化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要产生民族国家因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对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只要这种需求持续增长而国际社会又不能保证对有限资源在民族国家间的计划和公平分配,那么,霸权与反霸权及由此产生的国家间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48]
1706588517
17065885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与拿破仑失败后的国际形势一样又不一样。19世纪初拿破仑失败使欧洲大国力量失衡,造成沙俄帝国的崛起及与此相应的英国和俄国的争霸;20世纪4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失败,再次造成俄国人以苏联名义称雄并与英国霸主地位的继承者美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尽管霸主关系已由原来的英俄转为美苏,争霸的重心由原来的大西洋进一步扩大到太平洋,战争手段已由火炮转为核武器,但大国对弈的“棋谱”却没有多大的改变:两洋西东合围与反合围,继而争夺巴尔干和中南半岛,最后决战于北印度洋仍是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基本路径。
1706588519
1706588520
战后美苏争霸最先从欧洲开始。德国投降后,德国被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分区占领,位于苏联占领区的大柏林市则由“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属下四国军队管理。经过激烈的角逐,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德国分裂是美苏霸主在西线妥协及其分赃的后果,双方通过此次及后来的几次“柏林危机”,大体锁定了各自在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第一次柏林危机刚结束,美苏立即挥师远东地区。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朝鲜一分为二。1949年10月1日,与苏联保持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美国意识到它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有可能因中苏联盟将大面积地丧失。1950年6月美国军事介入南北朝鲜冲突。10月中国志愿军开入朝鲜,与朝鲜军队联合作战。1953年7月26日,美国被迫于板门店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上签字。与柏林危机的后果一样,美苏两霸通过朝鲜战争在东北亚锁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在华盛顿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8日,美国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在菲律宾签订旨在防止“共产党侵略”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2月2日,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总部设在泰国首都曼谷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后,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的重心从西东两翼转向地中海及中东地区和南中国海及中南半岛,以填补英法旧殖民主义离开这一地区时留下的霸权真空。
1706588521
1706588522
英法在苏伊士运河有着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1952年“七月革命”后,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出埃及。1954年,英埃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全部英军在协定签订后20个月内撤出埃及。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出动大军分四路侵入埃及。31日,在所谓“调解”被埃及拒绝后,英法出动飞机对埃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城市狂轰滥炸。11月1日,联大召开紧急会议,3日,联大以59票对5票的绝对优势通过立即停火和撤军的决议。在美苏强势要求下,12月22日,英法军队完全撤出埃及领土。1957年1月5日,美国提出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战略,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无法维持原有的殖民统治,被迫撤出一些地区。美国应当填补英法走后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带”,“并将苏联的影响排除出这个地区”。[49]
1706588523
1706588524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革命,成立共和国。1959年伊拉克新政府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转而对苏联采取友好政策,1959年3月,伊拉克与苏联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苏联开始向伊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苏联势力此后在伊拉克迅速扩展并在美国扶持的“巴格达条约”链条中撕开缺口。1958年年初,黎巴嫩国内发生有共产党积极参加的罢工罢市,5月罢工转向起义。7月15日下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应黎巴嫩政府之邀在贝鲁特登陆。7月16日,苏联政府宣布,苏联陆军和空军在南高加索和土耳其斯坦举行军事演习。8月21日,联合国紧急特别会议通过阿拉伯十国提案,责成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作出实际安排,迫使美国军队在11月实现撤军。在各方的压力下,美国于10月25日撤走军队,结束对黎巴嫩3个多月的军事占领。
1706588525
170658852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苏联从欧洲和亚洲西东两翼经中东地区和中南半岛逐渐向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地区,向美国世界霸权地位发起最凌厉攻势并连连得手的时期。
1706588527
1706588528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及其结果,“刺激了苏联军方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的决心和信念”并“促使赫鲁晓夫政权垮台”。[50]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在全球范围对美国展开争霸攻势。与赫鲁晓夫不同的是,勃列日涅夫战略出击方向直奔主题,这就是:打通中亚,控制波斯湾,进军印度洋。
1706588529
1706588530
古巴导弹危机也促使美国加大军事介入全球事务的力度。60年代中期,美国策动南越政变并直接卷入战争。就在美国被拖在越南战场和中美关系即将改善之际,苏联影响迅速向印度推进。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访问中国并于15日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于1972年访华;1971年8月8日至12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问印度,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977年3月,印度国会大选,人民党德赛获胜组阁。印外交开始恢复不结盟特点。1980年1月,英甘地再度执政。2月12日至14日,葛罗米柯访印,向英甘地转交了一封勃列日涅夫的信,并与印外长讨论了阿富汗问题。4月16日,英甘地在访问坦桑尼亚期间,谈到阿富汗问题时说:“我反对一切干涉”,“但只有其他国家停止谴责苏联,并向苏联保证它的利益不会受到威胁时”,“苏联才能撤军。”7月7日,印度宣布承认越南在柬埔寨扶持的韩桑林政权,这立即得到苏联的赞扬。
1706588531
1706588532
与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是70年代苏联实现印度洋战略的另一重要环节。如果说控制越南和印度意味着从东西两面控制马六甲海峡,而控制当时的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则意味着钳住了西方经曼德海峡和亚丁湾北上波斯湾的咽喉要道。
1706588533
1706588534
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0年11月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2月2日,苏联即宣布承认,次日与之建交。1978年5月18日至22日,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访问南也门,据报道,双方签订了一项军事协定,规定在亚丁港等地建立海空基地、无线电联络中心和气象中心;一旦南也门遭到外来侵略,苏联将给予援助。10月23日至25日,南也门国家元首伊斯梅尔访苏,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1980年1月8日,南也门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赞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这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出面支持苏联入侵阿富汗行为的国家。
1706588535
1706588536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在厄立特里亚1993年独立之前,它曾是东接吉布提,南邻肯尼亚,西靠苏丹,北濒红海,与当时的南也门从北南两面共扼亚非欧三大洲咽喉的曼德海峡的非洲大国。
1706588537
1706588538
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1943年4月21日两国建交。1974年2月,埃武装部队发动政变。1977年2月11日,门格斯图任埃临时军事行动委员会主席,宣布埃走社会主义道路,埃美关系恶化。5月4日至8日,门格斯图访苏,双方签署了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合作协定,领事公约以及《相互关系和合作原则宣言》。1978年,门格斯图第四次访苏,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色彩的埃苏友好合作条约。1980年1月8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行动。此后苏埃海军军事合作迅速加强。
1706588539
1706588540
获得在越南、印度、南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战略优势后,苏联便开始向彼得大帝时开始俄国人一直追求的“进军印度洋”战略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即出兵阿富汗。
1706588541
1706588542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苏联第一个予以承认。1977年,达乌德颁布新宪法,决定推进“有指导的混合经济”的改革,在政治上有意与苏联拉开距离。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即共产党)主席塔拉基政变上台,苏联立即予以承认,认为这是阿“人民解放运动史上伟大转折点”。5月,塔斯社把阿富汗正式列入“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12月4日至7日,塔拉基总理在外长阿明陪同下访问苏联,两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1979年9月10日,塔拉基在参加哈瓦那第六次不结盟会议回国途经莫斯科,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勃列日涅夫再次表示将继续给予阿以“全面无私的援助”;“勃列日涅夫在单独会谈中,授意塔拉基在必要时可干掉阿明”[51]。9月14日,阿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击毙塔拉基,自任总统兼总理。苏阿关系迅速恶化。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军队开入阿富汗,对阿实行武装占领。喀布尔电台当晚宣布阿明已被击毙,卡尔迈勒被任命为阿人民民主党中央书记。28日,勃列日涅夫电贺卡尔迈勒“当选”为总书记和主席。31日,塔斯社称,在阿政府的请求下,苏向阿“派出了有限的军事人员”,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协助反击外来的武装干涉”。1980年3月6日,阿内阁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无限期留驻阿富汗。3月15日,阿外长多斯访苏,双方就苏联军队“驻在阿富汗领土条件的实际问题”达成协议。4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所谓苏阿政府关于苏军“暂时留驻”阿富汗的条约。在先头部队控制喀布尔之后,苏军4个师约5万人随即跨过边界,从东、西两路沿阿富汗境内的战略公路长驱直入,在一周之内占领和控制其他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
1706588543
1706588544
1979年对美国来说可是祸不单行。[52]除了苏联出兵阿富汗和越南大举入侵柬埔寨外,伊朗于年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浪潮,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倒台。霍梅尼于2月回国组阁,成立伊斯兰共和国,美伊关系迅速恶化。至此,苏联在北印度洋地区精心编织的有利于苏联的从埃塞俄比亚至南也门到印度(继而到越南)的战略链环已链接完成。美国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权链条的北翼彻底崩溃。这时苏联的军事力量离霍尔木兹海峡仅距300英里的直线距离,再加上1978年年底因伊朗停止石油出口而引发的至今仍令西方人恐怖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这对曾从事核潜艇技术研究并对世界政治具有牧师般情怀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说来,简直是当头棒喝。这种形势促使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共和党里根这两位强势领导人上台。
1706588545
1706588546
1980年11月4日,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9届总统;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和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三件互不相关的事却使美国人绝处逢生。如果可以把里根看作美国的“勃列日涅夫”的话,那么,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则可以被看成苏联的“吉米•卡特”。里根上台前,美国全球战略被动局面已达到极点,这时,苏联只要在阿富汗最后念出“芝麻开门”这句让历史上任何一个霸主都会心颤的咒语,通往“世界的仓库”(《彼得一世遗嘱》)即印度洋的大门就会向俄国人敞开。
1706588547
1706588548
里根决定“重振国威”,推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则认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推行以和平求实力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无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倾其全力支持阿富汗游击队,英国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此岛亦称“福克兰群岛”,1982年4月),美国出兵格林纳达(1983年11月)和巴拿马(1989年11月)、空袭利比亚(1986年4月)、大规模介入海湾战争并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1991年1月)以及南斯拉夫解体(1991年4月)等一系列现实政治连锁变化的深刻含义,上台后不久就单方面宣布从阿富汗撤军(1986年7月)、终止《华沙条约》(1991年7月)、支持东西德统一、同意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戈尔巴乔夫的“善举”为俄国人换来的竟是北约东扩、北约轰炸南斯拉夫(1999年),竟是美日新防卫合作指针的签订和美国部署TMD计划以及新世纪初美国出兵阿富汗(2001年)和伊拉克(2003年)。即将跨过21世纪门槛的苏联人,却在阿富汗输掉了20世纪,就像刚踏入20世纪的俄国人曾在阿富汗失去了19世纪一样。
1706588549
1706588550
(五)大棋局[53],老棋谱
1706588551
1706588552
大国争霸,犹如汹涌波涛,一个大国衰落并造成巨大的地缘政治真空后,便是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历史就像由不断更替和转换的霸权连接着的链条,生生不息地从过去伸展向未来。
1706588553
1706588554
然而,不管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多么不同,争霸战略如何诡谲多变,但它们对弈的地缘政治“棋谱”大体是不变的。通过读史可以发现,这个“棋谱”所反映的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个中心,就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两个基本点,就是大西洋及其两岸地区与太平洋及其两岸地区。如果把英美这样的海洋国家比作“矛”,那么其争霸路径基本上就是:遏制两翼,围堵中亚,死保印度洋。如果把法国、德国、俄国这样的大陆国家比作“盾”,那么,其争霸路径则与海洋国家正奇相合,即两翼突破,决战中亚,拿下印度洋。不同的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战争手段不同,大国争霸“棋谱”中的“两翼”的概念也有差异;相同的是不管历史条件和争霸手段多么不同,双方争夺印度洋,尤其是争夺印度洋北岸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
上一页 ]
[ :1.7065885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