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555
170658855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多极化浪潮尚未漫没到亚洲,因而大国及大国争霸的重心多集中在欧洲。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发展已与殖民地经济联系在一起。对英国来说,它遏制拿破仑法国从而控制世界的路径是,以英国为中心,联合俄国和确保地中海的海权,最终达到从北南两向钳制法国并绝对控制印度洋的目的。而拿破仑则是以法国为中心画圆,将英国赶出欧洲大陆;继而从南翼出兵地中海,占领埃及,扼住英国通往印度洋的航线,切断英国与海外市场和资源的联系,最终达到釜底抽薪击败英国的目的。拿破仑之后,英俄争霸。英国通过联合法德遏制俄国西进;控制巴尔干和中亚地区,围堵俄国南进以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权安全。俄国则以东欧为西线安全外围沿波罗的海、黑海方向突破英国遏制链环,决战中亚阿富汗以实现进军印度洋从而最终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1706588557
170658855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大规模即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的复制。但大国争霸的空间扩大并未改变双方对弈的“棋谱”和路径。从大西洋地区看,英德双方争霸的路径几乎与19世纪英法及英俄争霸的路径相同;从太平洋地区看,美日争霸的线路几乎就是欧洲大国争霸路径在东方的复制:日本以日本岛为中心画圆,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后,先东袭珍珠港,继而南下占领菲律宾、英属马来亚、俾斯麦群岛、关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其目的首先是将美国赶出太平洋,这正如法国拿破仑的目的是将英国赶出欧洲大陆一样;然后夺取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控制马六甲海峡东口;接着就是占领缅甸控制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从西面出口再锁死马六甲海峡,最终实现与来自欧洲的德国从东西两面分割印度洋的战略目标。从美国方面看,它与盟国也是从东南亚突破日本在太平洋建立的环型岛屿链条开始,继而进攻日本本土,从而恢复了从美国经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安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地缘政治空间退回到明治时期—不同的只是,苏联已占领日本北方四岛、美国占领冲绳岛和中国崛起,日本自此也就彻底失去了在亚太地区再次崛起为地区性大国的基本地缘政治条件。
1706588559
170658856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双方再次重复大国百年争霸的旧“棋谱”:从西欧的柏林危机开始,继而到远东的朝鲜战争,再到中南半岛和中东地区,最终为争夺印度洋双方在阿富汗一决胜负。这与19世纪英俄争霸的路径和结局大体吻合。阿富汗再次成了俄国人的“失乐园”。[54]
1706588561
1706588562
20世纪末,美国人看到了强大的苏联竟真的在眼前瞬间解体。但华盛顿也不相信眼泪。苏联解体后,美国人并不手软,乘胜追击。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说:“一个扩大和民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55]“9•11”后,美国一步到位,军事进入阿富汗。在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后,美国立即宣布退出《反导条约》。2003年美国又挥师伊拉克。世界为此哗然。
1706588563
1706588564
不难发现,冷战后美国人面临的“棋局”虽大,但他们所用的“棋谱”却依然如故。
1706588565
1706588566
在中东和东欧地区,美国人通过海湾战争将军队长期插入世界石油的心脏即波斯湾地区;继而全面接收苏联遗产,通过扩大北约成员国的形式,将苏联的东欧卫星国变为西欧的卫星国并以武力打败南斯拉夫,实现对巴尔干的绝对控制。在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这是迟早的事,美国及其盟国也就北从波罗的海,南到巴尔干再次拉起有利于西方的遏制俄国的新“铁幕”。在远东地区,为了遏制中国和俄国,美国人再次拉起从日本到菲律宾的岛屿链条。在初步实现对俄国和中国两翼合围战略态势后,美国立即挥师中亚,并通过新世纪初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中亚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令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与20世纪末苏联人栽在阿富汗的命运相似,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成了美国人的“滑铁卢”。
1706588567
1706588568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总结从拿破仑战争迄今两百多年世界霸权更迭史,不难发现,大国争霸,犹如下棋,不同的棋局用的却是同一个棋谱,这个棋谱围绕着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控制印度洋。现在美国人再一次来到印度洋,并将加固其在中亚中东的桥头堡阵地,以达到绝对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的。美国是否可以达到目的,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和印度在多极化进程中崛起及俄国的复苏,中国对台湾、南沙等岛屿的主权诉求、印度对印度洋安全利益的诉求以及在北约东扩的压迫下,俄国对中亚地缘安全利益的诉求将日益迫切,美国的世界霸权,将会在太平洋、印度洋和中亚地区遇到相当的—也可能最终是联合的—反制。
1706588569
1706588570
1706588571
1706588572
1706588574
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 三 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
1706588575
1706588576
(一)“麦金德悖论”与英美霸权的衰落—基于中国视角的经验总结[56]
1706588577
1706588578
19世纪末,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Mackinder)的地缘政治学说在英国流行。1887年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1904年又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前一篇论文在当时的英国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后一篇论文则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15种书并列,被称为改变世纪的“巨著”[57]。英国牛津大学还为麦金德专设为期5年、薪水丰厚的讲师席位并于1899年设立地理系,聘麦金德担任系主任。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学说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种理论不仅没有挽救大英帝国,它还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推向极端并加速大英帝国的衰亡。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1706588579
1706588580
1.世界扩张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麦金德悖论”
1706588581
1706588582
1919年,麦金德将其地缘政治学说的基础部分即“枢纽地区”的内容提炼为更富有冲击力的“心脏地带”的概念,并以简洁的短句做出如下概括:
1706588583
1706588584
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
1706588585
1706588586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
1706588587
1706588588
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58]
1706588589
1706588590
麦金德这一经典表述,可以说是其地缘政治理论的经典的概括。
1706588591
1706588592
“英国的海上霸业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全部完成的。”[59]而英国实现海洋霸权的关键是对其“心脏地带”即印度洋的控制。19世纪初,英国乘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征战的时机,在印度洋大举扩张且大获其利:1798年,英国攻占锡兰(斯里兰卡),1806年占领荷兰人在好望角的据点,1814年从法国人手中夺回毛里求斯,1826年从荷兰那里获得马六甲。1824年,英国人占领新加坡,这“可说是替英国在印度洋上的霸业安下了一块基石”[60]。印度驻新中国首任大使卡瓦拉姆•潘尼迦(Kavalam Madhava Panikkar)评价说:“英国,维也纳条约以来印度洋上唯一的强国,现在牢牢掌握了印度洋各处的战略要冲;得此海上凭借,它在印度的江山是坐稳了。从此英国就这样统治了整个印度洋。”[61]此后的印度洋,潘尼迦认为:“这就比别处更像是英国的一个内湖了。偌大的印度洋面,其他欧洲国家一点好处也沾不上手,就是在海洋附近的地方,亦复如此。”[62]
1706588593
1706588594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期间,看到英国利用欧洲战争在印度洋的收获,对当年放弃征服埃及追悔莫及。他认为他应该留在东方,征服阿拉伯、印度,成为东方皇帝而不是西方的皇帝。他说:“如果我占领了阿克尔,我就可以进攻印度。谁统治埃及,谁就能够统治印度。”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他说,如果他带着一小队人到印度去,就能把英国人赶跑。[63]
1706588595
1706588596
印度洋处于麦金德学说中“心脏地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把印度称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64]根据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退出印度洋的经验,英国人明白,如果没有对印度次大陆的全面占领,英国已拥有的对印度洋的制海权是得不到持久巩固的。1757年,英国人发动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英国占领孟加拉。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清除所有印度洋上的对手之后,便将目光瞄向整个印度次大陆。1857年,英国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并由此形成对印度的绝对统治。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英女王直接统治印度。
1706588597
1706588598
潘尼迦认为:“自从1805年法国舰队在特腊法耳加[65]被歼之后,在整个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制海权的国家,这是英国当之无愧称得起威镇四海的世纪。”[66]如果不算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在印度洋上形成相对优势的时间,我们仅从拿破仑失败后的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算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英国开始退出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此间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成了英国建立世界海权从而世界霸权的关键支柱,它是如此坚固以至英国在这一百多年间能够相继挫败俄国人、德国人乃至日本人向印度洋发起的全面进攻。而这样的“战绩”,美国至今也难以企及。
1706588599
1706588600
近代历史表明,只有一流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制海权,而只有最终占领印度大陆的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洋是实现世界海权的“心脏地带”。比较此前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以及后来的美国等霸权国家,可以说英国是控制印度洋时间最长的帝国,其巅峰时期,印度洋俨然成为“英国的内湖”。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看得明白,他说:“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个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度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亚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67]
1706588601
1706588602
英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英国对印度的百年占领;换言之,正是英国对印度的百年占领,才得以拥有其在印度洋上建立绝对制海权所需要的巨量的物资支持;同理,不能在印度洋内就地获得这巨量的物质资源支持,也是今天美国这样的海洋强国不能对印度洋形成“英国式”控制的原因。
1706588603
1706588604
但是,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对印度洋的占领使大英帝国的扩张和随之而来的繁荣达到顶峰,接踵而至的就是英国转入—尽管速度很慢—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受到重创,此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先经德、意、日法西斯在世界范围的合击,后又遭美、苏合谋及印度本土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多重打击,最终被逐出印度洋。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向印度洋的最后告别。[68]似乎是历史的讽刺,就在麦金德对英国海洋实践做出如此经典的理论总结且因此誉满全球的时候,他却看到了帝国的黄昏。好在眼不见为净:1947年3月6日麦金德去世,同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印度独立。
[
上一页 ]
[ :1.7065885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