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88586e+09
1706588586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
1706588587
1706588588 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58]
1706588589
1706588590 麦金德这一经典表述,可以说是其地缘政治理论的经典的概括。
1706588591
1706588592 “英国的海上霸业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全部完成的。”[59]而英国实现海洋霸权的关键是对其“心脏地带”即印度洋的控制。19世纪初,英国乘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征战的时机,在印度洋大举扩张且大获其利:1798年,英国攻占锡兰(斯里兰卡),1806年占领荷兰人在好望角的据点,1814年从法国人手中夺回毛里求斯,1826年从荷兰那里获得马六甲。1824年,英国人占领新加坡,这“可说是替英国在印度洋上的霸业安下了一块基石”[60]。印度驻新中国首任大使卡瓦拉姆•潘尼迦(Kavalam Madhava Panikkar)评价说:“英国,维也纳条约以来印度洋上唯一的强国,现在牢牢掌握了印度洋各处的战略要冲;得此海上凭借,它在印度的江山是坐稳了。从此英国就这样统治了整个印度洋。”[61]此后的印度洋,潘尼迦认为:“这就比别处更像是英国的一个内湖了。偌大的印度洋面,其他欧洲国家一点好处也沾不上手,就是在海洋附近的地方,亦复如此。”[62]
1706588593
1706588594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期间,看到英国利用欧洲战争在印度洋的收获,对当年放弃征服埃及追悔莫及。他认为他应该留在东方,征服阿拉伯、印度,成为东方皇帝而不是西方的皇帝。他说:“如果我占领了阿克尔,我就可以进攻印度。谁统治埃及,谁就能够统治印度。”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他说,如果他带着一小队人到印度去,就能把英国人赶跑。[63]
1706588595
1706588596 印度洋处于麦金德学说中“心脏地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把印度称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64]根据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退出印度洋的经验,英国人明白,如果没有对印度次大陆的全面占领,英国已拥有的对印度洋的制海权是得不到持久巩固的。1757年,英国人发动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英国占领孟加拉。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清除所有印度洋上的对手之后,便将目光瞄向整个印度次大陆。1857年,英国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并由此形成对印度的绝对统治。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英女王直接统治印度。
1706588597
1706588598 潘尼迦认为:“自从1805年法国舰队在特腊法耳加[65]被歼之后,在整个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制海权的国家,这是英国当之无愧称得起威镇四海的世纪。”[66]如果不算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在印度洋上形成相对优势的时间,我们仅从拿破仑失败后的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算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英国开始退出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此间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成了英国建立世界海权从而世界霸权的关键支柱,它是如此坚固以至英国在这一百多年间能够相继挫败俄国人、德国人乃至日本人向印度洋发起的全面进攻。而这样的“战绩”,美国至今也难以企及。
1706588599
1706588600 近代历史表明,只有一流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制海权,而只有最终占领印度大陆的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洋是实现世界海权的“心脏地带”。比较此前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以及后来的美国等霸权国家,可以说英国是控制印度洋时间最长的帝国,其巅峰时期,印度洋俨然成为“英国的内湖”。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看得明白,他说:“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个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度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亚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67]
1706588601
1706588602 英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英国对印度的百年占领;换言之,正是英国对印度的百年占领,才得以拥有其在印度洋上建立绝对制海权所需要的巨量的物资支持;同理,不能在印度洋内就地获得这巨量的物质资源支持,也是今天美国这样的海洋强国不能对印度洋形成“英国式”控制的原因。
1706588603
1706588604 但是,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对印度洋的占领使大英帝国的扩张和随之而来的繁荣达到顶峰,接踵而至的就是英国转入—尽管速度很慢—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受到重创,此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先经德、意、日法西斯在世界范围的合击,后又遭美、苏合谋及印度本土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多重打击,最终被逐出印度洋。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向印度洋的最后告别。[68]似乎是历史的讽刺,就在麦金德对英国海洋实践做出如此经典的理论总结且因此誉满全球的时候,他却看到了帝国的黄昏。好在眼不见为净:1947年3月6日麦金德去世,同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印度独立。
1706588605
1706588606 可能是历史没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足够多的教训,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与英国实践上存在的上述悖论现象不仅没有引起后人的警觉,相反,它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后发强势国家中还得到激赏并被大规模地推向实践。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希特勒联手苏联击败欧洲,又回头与苏联冲突以争夺东欧和小亚细亚的政策[69]、“二战”后美国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的遏制理论[70]以及以“艾森豪威尔主义”[71]命名的与苏联抢占中东的政策、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对“心脏地带”的两翼战略布局完成后向阿富汗实行最后一击的政策,特别是21世纪初小布什上台后直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政策,都有明显的麦氏“心脏地带”理论的烙印,这些政策的结果也无一例外地使实施它们的国家的国力因此透支并走向衰落。
1706588607
170658860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强之间多为市场而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强转入对资源的争夺。这时世界地缘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并以前者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新的地缘政治视野中,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被注入资源政治的内容,而作为世界现代工业动力基础的矿物资源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印度洋沿岸地带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又恰巧重合。这样,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在战后进一步得到大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更将麦金德“心脏地带”的理论注入资源政治的内容并使前者服从于后者。苏联出兵阿富汗不久,尼克松出版《真正的战争》,其中对阿富汗地缘政治位势的分析可视为美国中东中亚政策最到位的注脚。他写道:“波斯湾的战略重要意义今天集中于两个因素:它的位置和它的石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现在都有赖于石油。这个基本事实在20世纪最后这几十年里使波斯湾成了全球风暴的风眼。”[72]1988年,尼克松出版《1999:不战而胜》,再次强调美国必须在“心脏地带”遏制俄国人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不久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把波斯湾称为西方的‘石油咽喉’。我曾写道,如果有朝一日苏联控制了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克里姆林宫就可以通过威胁扼杀以石油为动力的西方经济,来对西方进行讹诈。今天的情况仍然如此—至少在本世纪剩余的年月里,这种情况仍然将继续下去。”[73]
1706588609
1706588610 尼克松可能是罗斯福之后美国人中对麦金德地缘政治学理解最为深刻,同时也是在其误区中陷得最深的政治家:他认识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并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后迅速与石油挂钩,成为“石油美元”,他要求美国政府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牢牢控制“心脏地带”的主导权。可能是由于此时的美国继承大英帝国遗产不久,还没有更多的世界治理的经验,这使得尼克松—如果再往前说还有凯南的“遏制理论”—在将地缘政治理论推向深入的同时,也反使美国更深地陷进“麦金德悖论”的泥淖之中。尼克松呼吁美国政府:
1706588611
1706588612 今天,美国是唯一有能力在波斯湾保护西方利益的国家。亲西方的波斯湾国家都不够强大,无法承担这项工作。我们的欧洲盟国也都无力或没有决心来完成这项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站起来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这样做。[74]
1706588613
1706588614 在外交战线上,我们一定不能够允许莫斯科在谈判桌上赢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阿富汗不是一个像文化交流计划那样的小问题,不应该在首脑会晤中为了缓和气氛而把它放弃掉。它是一场重要冲突,将决定谁在美苏争夺中获胜。[75]
1706588615
1706588616 但是,理论上的推进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外交实践上的进步。美国对印度洋的控制远没有达到当年英国那样的水平,但为了控制印度洋透支国力的速度却远超过当年的英国。
1706588617
1706588618 不错,与19世纪的英国一样,美国曾在中亚地区成功地阻止了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但美国没有由此形成当年英国那样对印度洋的有效和持久的控制。如果说,勃列日涅夫出兵阿富汗是苏联利用当时美国的颓势实现19世纪英俄冲突中没有实现的向印度洋冲刺的战略目标,那么,1991年和2001年布什父子俩[76]也是利用当时苏联的颓势及其解体后出现的机遇,试图在“心脏地带”实现“英国式”(即陆地占领)推进。美国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拿下印度洋西侧的巴尔干半岛—这与当年苏联利用越南拿下印度洋东侧的中南半岛而后进军阿富汗的路径相似—并以此为小布什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实现对中亚的军事占领做了铺垫。老布什通过帮助科威特收复国土实现了军事力量在海湾地区的“英国式”部署,这为小布什在任期内大规模挥师中亚做了前沿铺垫。但不出意料的结果是,美国在伊拉克被搞得灰头土脸,随之而来的便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从伊拉克的撤军。
1706588619
1706588620 2.“麦金德悖论”及其产生原因的历史分析
1706588621
1706588622 英国和美国当然还有俄国在中亚的多次失败的教训说明: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是有缺陷的,其集中表现是其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不可行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悖论。我们不妨将这种现象称为“麦金德悖论”。
1706588623
1706588624 造成这种悖论的原因,从实践上分析是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海权国家的国力可以支持其从本土扩张至麦金德“心脏地带”的战略目标,在理论上分析更是在国家战略能力和目标之间缺乏资源和运用资源经验的维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古训,在不成熟的理论家或政治家那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缺乏的并不是理论逻辑训练而是运用国家资源的经验积累,因此他们设计的目标往往超出资源许可范围,其结果无一不是陷在理论目标的合理性与其实践的不可行的悖论中不能自拔并最终走向失败。
1706588625
1706588626 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国家力量的绝对有限性和国家发展需求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是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国家发展自始至终面临的基本矛盾。前一种矛盾决定了国家间的斗争贯穿人类发展进程的始终,不管这种斗争采取什么形式,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后一种矛盾使国家在抗力接近的条件下有了强弱转化的空间。国际关系好比小孩子手中玩耍的橡皮圈,不管他翻出多少花样,它的伸展总有其资源允许的底线和极限。超越了极限,国家就会由强转衰;过了底线,国家主权就会受到伤害。如果橡皮筋的某一边被拉断,则意味着沿此扩张的国家因力量不支而失败,这轻则导致国际体系的局部重组,重则会导致“橡皮圈”即整个国际体系的崩盘。
1706588627
1706588628 国家为获利而扩张,也为过度扩张并由此透支财力而衰亡。造成这种规律性现象的原因是扩张规模如此之大以致需要更多的财力来巩固已有的扩张利益。保罗•肯尼迪说:
1706588629
1706588630 财富永远是加强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获利并保护财富又往往需要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过多的资源用于军事目的而不用于创造财富,那么,从长远看,就很可能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或发动耗资巨大的战争—那么它就会冒这样的危险:为此耗费的巨资可能超过对外扩张所带来的潜在利益。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大国体系中各领先国家—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帝国和当今的美国等—的勃兴而后又衰落的历史说明,从长远看,生产能力获取收入的能力同军事力量两者之间有很重要的相互关系。[77]
1706588631
1706588632 这从扩张中获利到失利之间的关节点,对世界霸权国家来说,就是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将其战线拉得太长,透支了国力并使国家出现衰迹,这才有了尼克松的调整及其后的中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将战线拉向全世界,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来不及调整反导致苏联解体。国家扩张的原则是不能将国力“拉断”,这是极限;国力收缩的原则是不能缩得受到入侵,这是底线。只要找出这两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建立其上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才能避免上述悖论。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相当的情况下,仅凭书本上的逻辑知识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实施政策的经验。但从历史所呈现给我们后人的经验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国的扩张能越过麦金德的“心脏地带”;也就是说,每当世界霸权国家的扩张“皮筋”拉到这一地区,其扩张就开始出现逆转并陷入“悖论”怪圈之中。
1706588633
1706588634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哲学就是在战略力量使用上拿捏分寸的学问。关于此,早在250年前的卢梭就有经典的论述,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征服一个国家要比治理一个国家容易得多。有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人们只消用一个手指头便能够摇动全世界,可是要担负起全世界来,却非得有赫居里士[78]的肩膀不可了。”[79]据说拿破仑是卢梭的信徒,但拿破仑没把握好卢梭哲学的精髓,在其事业巅峰时入侵俄罗斯,要担负只有赫居里士才能担负的重担,结果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罗斯福明白卢梭哲学的要义,他与斯大林合作,保证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步入世界舞台中心。此后的大多数美国领导人的战略认识日益远离哲学境界,步拿破仑的后尘,要接过赫居里士肩上的重任,到处透支国家力量,最终导致它今天的衰落。与英国相比,美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世界霸权的美国,是外交理论最缺经验维度,因而最容易陷入“麦金德悖论”并更快衰落的国家。
1706588635
[ 上一页 ]  [ :1.7065885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