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88786e+09
1706588786 曾留学于英国并对印度历史及英国人治理世界的技巧了然于胸的尼赫鲁明白,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海区中心。印度洋是世界级的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海区,它西连曼德海峡东口,北衔霍尔木兹海峡,东接马六甲海峡西北出口,南面有莫桑比克海峡、南非好望角,都是国际大宗能源、矿产资源及粮食运输必经要道。因此,印度洋天然地成为世界海权和制海权的中心。而位于印度洋北岸并被称为“亚洲命运的旋转门”的阿富汗一向是海陆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汇合的地点之一”[143]。
1706588787
1706588788 但是,没有利益,仅凭地理位置并不足以说明印度洋在世界制海权中的“中枢”地位。地缘政治即资源政治。只要我们看一眼世界地图就对此不难理解。地图中的国际边界曲折程度与所处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成正比,而与资源的稀缺程度成反比。最直的国际边界都集中在沙漠地区。与其他大洋相比,印度洋周边国家还蕴藏着最丰富的资源。世界已知铬矿的96%在南非、津巴布韦。南非占世界石棉的1/10,黄金1/2,锰矿1/3,铀矿1/5,金刚石1/3。交通运输方面,欧洲国家所需的战略原料的70%,石油的80%都是通过印度洋的海路运往欧洲的。
1706588789
1706588790 不仅如此,印度洋西北岸的波斯湾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这里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所产石油,从霍尔木兹海峡经印度洋运往世界各地。中东是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所产石油75%用于出口;世界石油进口地主要是美国、西欧和日本。2000年它们进口石油占世界各国进口总量的62.1%,其中,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01年,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6.2%。中东是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144]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将印度洋北岸的地缘政治地位提到“心脏”和“咽喉”的高度,他说:“欧洲把基本能源从它自己的煤改为进口的石油,这一点大大改变了世界的地理政治结构。中东长期以来是亚洲、非洲和欧洲交界的十字路口。现在中东石油成了现代工业生命所必需的血液。波斯湾地区就是把这种血液输送出来的心脏。波斯湾附近的海路是输送维持生命的血液所要通过的咽喉。”鉴于此,尼克松得出结论:“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145]
1706588791
1706588792
1706588793
1706588794
1706588795 转引自刘新华、秦仪著“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1706588796
1706588797 “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146]而资源政治则是地缘政治的核心。极而言之,没有资源就没有地缘政治。如果说在中世纪农业时代,印度洋只不过是联系世界诸大洋中的一个地理环节,但到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波斯湾和非洲的丰富的战略资源使印度洋在诸大洋中的地位上升为世界资源政治的中心,这一特殊的因素又使拥有丰富的海陆要道的印度洋随之升级为大国必须控制的世界海权的中心。也就是说控制了印度洋,也就控制了世界的主要资源,控制了世界主要资源,也就控制了世界政治。但是,控制印度洋也就意味着要控制印度。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47]地缘和资源这双重诱惑招致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将目光锁定在印度洋,并为控制印度洋进行决战。俄国彼得大帝就是从资源的角度看待印度洋的战略意义的,1725年彼得一世临终前在遗嘱中告诫后人:
1706588798
1706588799 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148]
1706588800
1706588801 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此后葡萄牙、荷兰、法国商人接踵而至,并在印度沿岸建立据点。公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并在英女王的支持下参与大国在印度洋的角逐。葡萄牙人于17世纪初叶,荷兰人于18世纪后半叶,相继放弃印度大陆。英国人便与欧洲大陆的最强对手法国在印度洋展开决战。英国人于1746~1761年间向法国在印殖民地开战,进行了三次战争,法国战败。拿破仑为了挽回法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向英国宣战。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149]他认为“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150]。他说:
1706588802
1706588803 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151]
1706588804
1706588805 拿破仑从欧洲的视角提出他的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地缘政治战略。他说:
1706588806
1706588807 “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152]“如果亚历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那这个城市就会成为欧洲最强固的要塞之一”。据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欧洲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为自己左右两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当地的条件就能决定城市的繁荣和大小,那么,亚历山大较之罗马、君士坦丁、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成为世界首都了。”“从开罗到印度和从巴荣讷(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到莫斯科是一样远的。六万大军乘五万头骆驼和一万匹马,带着五十天的干粮和六天的饮水,用四十天时间可以走到幼发拉底河,再用四个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现在渴望摆脱压迫的塞克教徒、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岛各民族中间”。“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153]将目光瞄向整个印度次大陆。1757年,英国人发动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英国占领孟加拉。1857年英国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并由此形成对印度的绝对统治。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英女王直接掌控对印度的统治。
1706588808
1706588809 拿破仑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但法国在欧洲战场的失败,导致其征服印度的计划破产。
1706588810
1706588811 “英国的海上霸业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全部完成的。”[154]英国利用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征战,攻占了锡兰(斯里兰卡),接收了荷兰人在好望角的据点,从法国人手中夺回毛里求斯,并从荷兰那里获得马六甲。1824年,英国人占领新加坡,这“可说是替英国在印度洋上的霸业安下了一块基石”。[155]印度驻新中国首任大使潘尼迦评价说:“英国,维也纳条约以来印度洋上唯一强国,现在牢牢掌握了印度洋各处的战略要冲;得此海上凭借,它在印度的江山是坐稳了。从此英国就这样统治了整个印度洋。”[156]此后的印度洋,潘尼迦认为“这就比别处更像是英国的一个内湖了。偌大的印度洋面,其他欧洲国家一点好处也沾不上手,就是在海洋附近的地方,亦复如此。”[157]
1706588812
1706588813 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期间,看到英国利用欧洲战争在印度洋的收获,对当年放弃征服埃及追悔莫及。他认为他应该留在东方,征服阿拉伯、印度,成为东方皇帝而不是西方的皇帝。他说:“如果我占领了阿克尔,我就可以进攻印度。谁统治埃及,谁就能够统治印度。”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他说,如果他带着一小队人到印度去,就能把英国人赶跑。[158]
1706588814
1706588815 但是,根据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退出印度洋的经验,英国人明白,如果没有对印度次大陆的全面占领,英国已拥有的对印度洋的制海权是得不到持久巩固的。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清除所有印度洋上的对手之后,便白,他说:
1706588816
1706588817 潘尼迦认为:“自从1805年法国舰队在特腊法耳加[159]被歼之后,在整个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制海权的国家,这是英国当之无愧称得起威镇四海的世纪。”[160]如果不算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在印度洋上形成相对优势的时间,我们仅从拿破仑失败后的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算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英国开始退出世界霸坛,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此间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成了英国世界海权从而世界霸权的关键支柱,它是如此坚固不可撼动以至英国在这一百多年间能够相继挫败俄国人、德国人乃至日本人向印度洋发起的全面进攻。而这样的“战绩”,即使美国人至今也是难以企及。
1706588818
1706588819 英国是先在德意法西斯合击,后又在美苏合谋下才被逐出印度洋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最终告别印度洋的回光返照。[161]
1706588820
1706588821 英帝国的衰落与其失去在印度洋的制海权是同步发生的。近代史表明,只有一流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制海权,而只有最终占领印度的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比较在此前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及后来的美国等霸权国家,可以说英国是控制印度洋时间最长的帝国,有百年之久,其巅峰时期,印度洋俨然成为“英国的内湖”。尼克松看得明
1706588822
1706588823 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
1706588824
1706588825 英国早就看到这一情况到来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们试图使美国相信,波斯湾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战略和政治意义”。英国人比美国人更易遭受攻击,因此,他们需要更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但他们也更有经验,在波斯湾尤其是如此,因此,他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
1706588826
1706588827 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直到1973年发生阿拉伯石油禁运之后才知道波斯湾有一些小小的酋长国,但是英国的统治者们150年来一直在注意它们的事务的最微小的细节。
1706588828
1706588829 英国最初在19世纪初进入了海湾,以阻止海盗破坏他们的贸易。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军事力量维持了秩序,提供了保护,并解决了分布在海湾沿岸各个酋长国里的争端。
1706588830
1706588831 在整个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周围,英国一直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亚丁、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通常叫作“海盗海岸”的酋长国里,英国是酋长们和世界其余地区之间的联系。他们用机智、彻底和强硬手腕来执行他们的任务。1934年,在一场保卫他们的亚丁港的运动中,英国人利用奉承、贿赂和周密策划的显示武力的做法,同现在叫作南也门的内陆的各位统治者缔结了不下1400项“和平条约”。正是在英国的保护伞下,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寻找石油的努力中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勘探。
1706588832
1706588833 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个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度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亚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
1706588834
1706588835 英国把它在波斯湾的势力一直保持到1971年。但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分阶段地摆脱了它在“苏伊士以东”所负的责任,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力量真空,这些真空由苏联人煽动的反英民族主义者填补了。[162]
[ 上一页 ]  [ :1.7065887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