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873
尼赫鲁就任总理后随即任命潘尼迦任印度第一任驻华大使的举动表明尼赫鲁欣赏潘尼迦对世界政治的洞察力及其对战后印度洋安全形势的判断。潘尼迦认为:
1706588874
1706588875
正是由于英国在印度大陆上的地位,才使英国得以享有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才使它得以把势力伸张到太平洋上去的。[170]
1706588876
1706588877
认真研究一下印度历史上的各种力量,就可以毫不怀疑地认识到: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171]
1706588878
1706588879
从近三百年的历史来看,任何强国,只要掌握住绝对制海权,又有力量打得起陆战,就可以控制印度帝国,独占其贸易,剥削其无穷资源。[172]
1706588880
1706588881
潘尼迦注意到印度独立后,印度洋并不会因英国退出后而太平,他告诫尼赫鲁:
1706588882
1706588883
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纯粹大陆观点的国防政策,那是瞎了眼。以往倒也确是并不需要什么别的政策,因为当时印度洋可算是一个禁区,或者不如说是一个英国的内湖。只要有大英舰队在,印度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而今天的情形可不一样了。印度已经自由了,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权利不能由印度自己来维护,这个自由可说一文不值。[173]
1706588884
1706588885
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174]
1706588886
1706588887
潘尼迦在《印度与印度洋》这本著名的小册子中多次引用马汉的思想,因而他不能不对马汉下面的观点予以注意。马汉提醒美国政府说:
1706588888
1706588889
美国人仍需要接受并熟悉这样的事实,即美国已经不可改变地介入世界事务,它发表了门罗主义,接下来占领了一些岛屿—主要是菲律宾,在中国又具备了关键利益,因而美国人绝不能摆脱如利凡特或波斯湾入口的力量平衡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自身关联性。这些地区密切关系到美国的利益,至少现在是如此,因为美国要控制从大西洋海岸通往美国新获得的地区的最短路线—它经过红海,何况这条路线对英国和德国更具意义,而这两国对中国的政策相同从而有助于美国。[175]
1706588890
1706588891
印度建国后,潘尼迦也及时提醒尼赫鲁在英国退出印度洋之后,注意美国对印度洋的图谋:
1706588892
170658889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至高无上的海军国。不错,它还没有能搞成世界海权国必备的一系列基地、油站、船坞等,但是从它在对日战争中所表现的海军联合作战规模之大,以及从它在海军建设中强调航空母舰的重要,都说明了美国海军可以远离基地作战,实际上是爱在哪里动手,就可以在哪里动手。它在太平洋上有珍珠港和马尼拉,又占领了从前日本手里的雅浦岛和关岛,真是不可一世。而对印度洋,美国战后确也搞了不少名堂。美国在阿拉伯、中东、巴林群岛的油权,表明了它同印度洋区域的联系正在大大增长。就是对伊朗的统一,阿富汗的建设,美国也是兴趣很浓。实际上,由于美国奉行到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所以各国沿海,凡是共产主义可能插足的地方,此刻都成了对美国安全有关的地区。战后的世界形势给印度洋带来的对立局面如此,它很可能又一次把印度变成一个主要的战略性战场。[176]
1706588894
1706588895
尼赫鲁与潘尼迦是成长于麦金德和马汉陆权和海权理论风靡及西方殖民扩张达到高峰时代的思想者,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的西方教育使他们对麦金德、马汉、斯派克曼的理论,尤其是他们理论中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意义的分析更是了然于胸,因而不可能不加重他们对印度独立后的国家安全的深深的忧虑,并作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的两难判断。实际上,在这两难判断中,尼赫鲁最担忧的是后者。鉴于古典地缘政治理论都将印度列入枢纽国家和海上强国为控制印度洋必须占据的“基地”国家,又鉴于英国一百多年中对印度洋形成的绝对制海权的实践前提就是对印度的占领的历史经验,尼赫鲁深知:印度如果不能将印度洋控制在自己手里,那么印度“销声匿迹”的未来恐怕就不是不可思议的。尼赫鲁说得非常肯定,他说:“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为此,软弱的尼赫鲁还是走了“中间路线”,他用麦金德的理论说明英美海洋国家与印度“结成联盟”的必要性。他说:
1706588896
1706588897
抱着征服世界迷梦的德国为恐惧被包围而感到困恼。苏联怕它的敌人的联合。英国的国策久已是以欧洲的均势为根据的,并且反对欧洲有任何具支配力量的强国。对于他人的恐惧总是有的,也就是那种恐惧才导致侵略和钩心斗角的阴谋。在这次大战后将要出现一个全新的局势,有两个支配世界的国家—美国和苏联—其余的都要远远地落后于他们,除非这些国家组成某种集团。而现在斯派克曼教授在他的遗言中告诉美国说就连他们都有受包围的危险。因此应该与处于大陆“边缘地”的国家结成联盟,无论如何他们不应阻止这“核心地”的国家(现在指的就是苏联)和边地国家联合在一起。[177]
1706588898
1706588899
显然,印度就是这个“边缘地”中的重要国家。尼赫鲁,这位后来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在其著作中暗示英美,要想遏制苏联,就不要忘记联盟印度。请求西方“联盟”而又拒绝西方涉足南亚内部事务,这种“两难”政策是软弱的尼赫鲁的必然选择。
1706588900
1706588901
3.“麦金德悖论”及其对印度国家安全的影响
1706588902
1706588903
但是,尼赫鲁作出这样的判断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其间,印度既没有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也没有“销声匿迹”;当然,更没有像潘尼迦估计的为某一大国所控制。这是为什么呢?
1706588904
1706588905
这是因为英国在被迫退出印度时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均势重新作了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安排。英国人根据自己控制印度洋的成功经验,知道未来的美国,如果不能占领印度,就不能拥有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为此,英国在离开南亚时给印度留下一个庞大版图以此使印度的国力底线足以抵御其他海上强国—比如美国—的直接占领,同时又留给印度一个破碎的社会结构以使印度的国力增长极限不足以达到对印度洋的绝对控制。
1706588906
1706588907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印度被英国占领前后的历史状况。
1706588908
1706588909
英国人占领印度之前,南亚次大陆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割据战乱状态。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后势力逐渐衰微,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分裂的时代。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在16世纪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其统一版图几乎达到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1706588910
1706588911
18世纪起莫卧儿帝国开始衰落。从1707年到1757年五十年间,共传十个皇帝,政令所及只有德里、阿格拉、克什米尔、信德、白沙瓦和喀布尔等北方地区。18世纪前半叶,印度又相继遭到来自北方伊朗、阿富汗封建主的入侵,后者于50年代征服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并屡次进占德里。1761年印度马拉特军终为阿富汗击败,此后,印度就处于分裂局面。帝国中南部各省如敖德、孟加拉和海德拉巴的总督已成独立君主。位于印度半岛中部地区的马拉特人国家依然强大。马拉特封建主逐渐扩张,建立那格浦尔、瓜辽尔、因陀尔和巴罗达等国,并以浦那为首结成联盟。
1706588912
1706588913
英国人来到印度的时候,印度已处分崩离析的前夜。这为英国全面占领印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有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者,遭英国人残酷镇压。此后印度统治权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转为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英国人完全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并由此掌握了对印度洋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绝对制海权。
1706588914
1706588915
为了巩固其在印度的统治从而达到长期控制印度洋的目的,英国占领印度后在为英国利益保留印度大版图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从地理结构、民族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上粉碎印度民族的凝聚力和统一性。
1706588916
1706588917
自1939年始,英国将其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而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却被分为约600多个—这几乎是黎塞留肢解德国以保障法国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手法的再版。据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提供的材料介绍,“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雅瓦尔、西部印度与旁遮普”[178],这种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占整个印度面积的2/5。英王统治下的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
1706588918
1706588919
印度版图外观完整而内部破碎保证了英国统治地位的稳固。而这种内部破碎又是英国人统治印度的前提,这正如英国人统治印度是控制印度洋的前提一样。尼赫鲁写道:
1706588920
1706588921
这些土邦不唯在面积上大小悬殊,大的等于法国,小的几乎等于普通一个农人的所有地,而且在其他各方面上也是不相同的。[179]
1706588922
[
上一页 ]
[ :1.7065888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