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91785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书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1706591786
1706591787
很显然,斯大林相信,按照雅尔塔协定的规定,中国也应该照此办理。即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外的东北地区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内的中国其他地区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只需要确保它势力范围以内的权益,决不在长城以内制造麻烦;美国也不要把手伸到长城以外来。为了取得美国的合作,斯大林不希望看到长城以内的国共两党发生内战[253],主张按照美国人的意愿支持在蒋介石领导下建立统一的中国政府。他出面劝告毛泽东停止武装斗争,到重庆去和蒋介石谈判和平,随后赞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中国直接调处国共两党关系,但自己不参加,也不同意把长城以外的中国东北列入调处范围之中,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254]
1706591788
1706591789
马歇尔对斯大林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一到重庆就造访苏联驻华使馆,据时任苏联驻华使馆秘书的列多夫斯基回忆:
1706591790
1706591791
马歇尔讲述了他赴华使命的目标:继续和争取顺利结束赫尔利已着手进行的工作,也就是争取使对立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国内建立和平。马歇尔强调说,这符合美国和苏联的利益,他相信,我们两大国在中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他期望在执行自己十分复杂的繁重的使命时能得到苏联大使的合作。[255]
1706591792
1706591793
12月23日,美国海军开始运送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部,前往东北“武装接收”。为了掩护配合杜聿明的进攻,蒋介石密令孙连仲部星夜前进抢占战略要地,限期攻占承德、赤峰一线,切断华北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陆上交通。自1946年1月至6月美国装备了国民党军队25个师,连同抗战末期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达45个师之多,并且美国还为国民党训练了包括陆、海、空及其辅助人员15万人;当年前半年美国对蒋介石的物资援助达13.3亿美元,“是抗战期间援华物资的两倍”。[256]1946年3月底,美军已运送国民党五个军进入东北,4月,又续加两个军,这使蒋介石在短期内完成了关外的军事部署。
1706591794
1706591795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也给予蒋介石接受东北的部队积极配合。苏军原定于1945年12月1日从中国东北撤退完毕,但国民党军队尚未准备就绪,苏军表示愿意延缓撤军至次年2月,承诺等到蒋介石军队有能力维持秩序后再撤退。据此,苏联方面与国民党再度达成协议,苏军撤退的最后期限,将延期到1946年2月1日,此间,苏联要求中共军队退出30里以外,“以免再被国民党方面抓住把柄”。[257]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结束,在最后发表的公报中苏联用文件的形式给予蒋介石以国际承认,称:“三国外长重申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三国外长“一致同意,必须在国民政府之下建立一个团结而民主的中国”,“并且内战必须停止”。[258]
1706591796
1706591797
但是,苏联在对国民党接收东三省提供的保障是有不言自明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在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通过蒋经国明确告诉蒋介石,斯大林说:
1706591798
1706591799
你们中国人要明白:美国人想要利用中国作为满足他的利益的工具,他必要的时候,是会牺牲你们的!苏联愿意把本国生产的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没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能把自己出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我再三声明,也是我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1706591800
1706591801
我的经济顾问最近会到长春去的,我要他和你见面;我并且告诉他:只要国民政府能保证今后美国不在东北得到利益,我们苏联一定可以作必要的让步。
1706591802
1706591803
苏联并不反对中国和美国建立关系,因为美国也可能帮助中国作经济上的建设,但是,希望你们千万不能信赖他。[259]
1706591804
1706591805
斯大林的话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蒋介石实际承认并绝对保证从新疆到东北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不反对蒋介石接受美国在经济上的帮助,但坚决反对美国军事介入中国事务,即“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第三,希望蒋介石在政治上“千万不要信赖”美国。言下之意,苏联是值得蒋介石信赖的国家。据宋子文在向哈利曼逐日汇报中说:当斯大林说他要做中国的朋友时,宋子文回答说:中国的政策就是要和苏联、美国都是友好的。斯大林则直截了当地表示:“你们要么和我们在一起,要么就反对我们。”这就是说,国民党中国必须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作出选择。[260]
1706591806
1706591807
1946年风云突变的世界形势是由丘吉尔“铁幕演说”开始的,而在中国则是美苏在国共之间“调停”不成的情况下,斯大林与马歇尔再度将分割欧洲的方式十分默契地应用于中国,将中国推向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
1706591808
1706591809
1946年1月3日,蒋经国再次访苏,斯大林在会谈中再次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并再次绵里藏针地强调:“如果中国同意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苏联政府不会反对,但苏联政府不要求中国开放任何门户。”[261]这是在威胁蒋介石,意思是:你如果真要倒向美国,我不反对,但你别将美国引入我的即从新疆到东三省的势力范围。临别时,斯大林还特托蒋经国转交蒋介石私人信件[262],试探蒋对苏的态度。信不长,但话软中带硬:
1706591810
1706591811
大元帅先生:
1706591812
1706591813
1945年12月30日,贵公子蒋经国先生面交我一封您盛情的来信,谨向您表示谢意。
1706591814
1706591815
我与他的会谈涉及一系列苏中关系问题和其他一些中苏两国感兴趣的问题。我希望我们两国关系将按照苏中条约发展,今后我将经常注意此事。
1706591816
1706591817
不久前在莫斯科结束的三国外长会议[263]已取得有益的结果,应当特别指出:此次会议有助于解决对中苏两国均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战后远东问题。
1706591818
1706591819
大元帅先生,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良好的祝愿。
1706591820
1706591821
约•斯大林
1706591822
1706591823
1946年1月4日于莫斯科
1706591824
1706591825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市,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3月6日夜间,斯大林就得到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报送的讲话内容。[264]
1706591826
1706591827
接踵而至的事件加重了斯大林对苏联战后安全环境的忧虑。
1706591828
1706591829
1945年5月19日,伊朗政府要求外国军队提前撤出伊朗。8月2日苏美英三国在柏林签订《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其中第十四款规定“盟国军队应立即从德黑兰撤退”[265],美英表示将于1946年年初撤出在伊朗的军队,苏联则在有意拖延的同时积极支持亲苏的阿塞拜疆左翼力量发动起义,于12月12日成立“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共产国际活动家比雪华里出任总理。三天后(12月15日),西阿塞拜疆的库尔德民主党的领袖们“当着许多苏联军官的面”[266]宣布脱离阿塞拜疆成立“库尔德人民共和国”。伊朗政府动用军队进行干预遭苏联驻军阻拦。1946年1月19日,伊朗将撤军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3月2日,美英撤出在伊朗的部队。苏联陷于被动。4月23日,在苏联扶持下成立的两个左翼政权签订了军事和友好同盟条约。英美对苏联军队在伊朗滞留提出抗议并使安理会重新讨论这一问题;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威胁要“使用军事力量”迫使苏联撤军,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发出措辞强硬的信件。[267]面对苏美冲突一触即发的形势,这时的斯大林突然来了个华丽转身,迅速抛弃自己刚刚扶起的两个“共和国”,于3月26日宣布同意在六个星期内撤军,条件是安理会不再讨论伊朗问题。4月4日,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苏联在协议第一条中同意“红军撤出伊朗”,由此换来第二条规定,即“成立苏伊石油公司,伊朗议会必须在3月24日以后六个星期以内批准公司章程”。至于伊朗与那两个由苏联刚刚扶持起来的“共和国”的关系,协议则规定:“伊朗政府和阿塞拜疆直接进行谈判”。[268]5月,苏联从伊朗撤军。美英立即支持伊朗政府军开进阿塞拜疆地区,比华雪里判断苏联不会坐视不管,其大量援助也将迅速到达,遂下令进行抵抗,结果他们在苏联的冷漠中生生遭到有美国支持的伊朗政府军的残酷镇压。法国历史学家迪罗塞尔写道:
1706591830
1706591831
12月14日,共产党政府崩溃了。许多部长被逮捕,并立即枪决。比雪华里逃到巴库,但过了不久因发生意外事故丧生。库尔德运动就这样被压下去了。很难解释这一次苏联为什么袖手旁观。也许是希望这样有助于伊朗批准石油协定。[269]
1706591832
1706591833
即使这样,斯大林的“出卖”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回报。1947年10月22日,伊朗议会拒绝批准伊朗与苏联签订的石油协定。1948年2月17日,伊朗议会却批准美国与伊朗签订的军需品供应的协定。“苏联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这次危机中几乎一无所获。”[270]
1706591834
[
上一页 ]
[ :1.7065917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