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01741
1706601742
*****
1706601743
1706601744
占领早期,“封建主义”成了概括日本文化一切弊病的关键词。占领军相信,歌舞伎充斥着封建思想。出于某些原因,他们对于朴素高雅的能剧与脍炙人口的文乐木偶戏的看法则不那么负面。表现武士忠臣和自杀场面的歌舞伎作品不是暂时被禁,就是面临严格审查。8世纪的神话故事集《古事记》也遭此厄运,原因是其中收录了一些对古代天皇歌功颂德的传说。此外,神道教中具有神圣地位的富士山也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有害象征,电影里出现的富士山片段因此被剪掉。至于武士片,自然只能被取缔。
1706601745
1706601746
在向一代学生宣传日本皇室是神的后裔、为天皇捐躯无比荣耀之后,老师们如今接到的指令是另起炉灶,讲授“民主”的好处。鉴于新版教科书来不及马上付印,旧版教材得以沿用,只是里面妨碍视听的段落须用墨水涂黑。这个法子还被用来处理印有战舰等日本军事装备的图片。
1706601747
1706601748
日本人被灌输“民主”的方式,就好像他们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简单说来,这一过程可用三个S来形容,分别为sex(性)、screen(银幕)和sport(体育运动)。作为“民主运动”的棒球得到大力提倡。过去,日本男女在公共场合从不牵手,遑论接吻,如此封建的两性关系让美国老师忧心忡忡。战前的好莱坞大片里但凡出现接吻镜头一律免不了被剪,于是,占领当局下令,今后拍摄的日本电影要有吻戏。第一部试水的影片是《二十岁的青春》,公映后引发了热潮。某位热情洋溢的占领军军官灵机一动,主张通过跳交谊舞这一绝妙的办法帮助日本人摆脱封建思想,继而又在部分农村人口中推广这一新鲜事物。
1706601749
1706601750
美国人尝试给日本带来民主的做法既高度理想化,又十分天真。理想主义向来是虚伪的温床。尽管日本人被教育拥有言论自由,但批评占领当局政策却是一个禁区。漫画家不得发表讽刺最高司令官的作品。他手下的官员一心想要将美国和美国人树立为道德和诚信的典范,哪能容得下唱反调的观点。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因为反映美国的贫困问题在日本被列为禁书,以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为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同样遭到封杀。一方面,当局大力提倡日本人接吻、牵手、跳舞,另一方面又对表现美国大兵和日本姑娘谈情说爱的照片“零容忍”。但既然美国人“崇尚言论自由”,那么占领当局的查禁制度也是提不得的。
1706601751
1706601752
美国文化带来的启发也只有在非官方推行(也就是日本人自愿接受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文化贫瘠和军事宣传后,多数日本人对任何外来的或“带劲儿”的事物均如饥似渴。战时,“反映个人幸福”的电影断不能在日本上映。如此说来,比起高屋建瓴的“民主”课程,格伦·米勒(Glenn Miller)和贝蒂·格拉布尔(Betty Grable)对解放日本人做出的贡献更大。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来,人们还从未如此痴迷于“色情、猎奇和无意义”(ero guro nansensu):脱衣舞受到热捧,印有美女招贴画的杂志行销一时,它们有着诸如L’Amour(法语:爱情)、Liebe(德语:爱情)、“夜总会”或“新自由派”等有色情意味的名字。同时,上百万人饥肠辘辘,流离失所,孤儿只能在火车站过夜。不过,要说1948年最轰动的事,莫过于一首名为《东京布基伍基》(‘東京ブギウギ’)†的金曲,歌词大意如下:
1706601753
1706601754
东京布基伍基,
1706601755
1706601756
真带劲,喔唉喔唉,
1706601757
1706601758
我的心扑通扑通、啪嗒啪嗒跳个不停,
1706601759
1706601760
全世界的歌,这首欢乐之歌,
1706601761
1706601762
东京布基伍基。
1706601763
1706601764
纵然最高司令官手下的清教徒官员一度下令禁止“同当地人员亲善”,还是有日本人主动接近美国驻军。开风气之先的是人称“潘潘女”(pan-pan girls)的业余或职业妓女,她们与大兵“亲善”,换取丝袜、钱、吃的,或仅为一个睡觉的地方。“潘潘女”的揽客场所一般选在被焚毁的公园,或满目疮痍的市中心湿漉漉的弹坑里。她们一身廉价的冒牌美国行头,模仿好莱坞明星的举手投足。既招人羡慕、又背负骂名的“潘潘女”是战后日本率先接触美国商业文化的先驱。与之类似的还有儿童,每个美国大兵身后都能看到他们奔跑的身影,为的是讨要巧克力和口香糖。美国人倒也慷慨,一般会开着吉普车,穿梭在废墟之间,分发这些物品。
1706601765
1706601766
厌恶美国流行文化的知识分子在法国文学中寻找寄托。部分老于世故的文人身上透着一种精致的虚无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杀了个回马枪,很快便重新占领大学校园以及东京和京都的咖啡馆。然而,不论其形式如何及以何面目示人,文娱创作在占领期间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哪怕依旧面临杂七杂八的查禁制度,但时局与军国年代那种令人窒息的限制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本人在拥抱思想和艺术自由一事上无需教导或怂恿。
1706601767
1706601768
文化其实只是一道掩人耳目的幌子。日本问题的根源同歌舞伎或富士山无涉,主要还是出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国体”身上。这一神圣体制为践踏公民自由大开方便之门。
1706601769
1706601770
对维持“国体”的狂热关切阻碍了包括裕仁天皇在内的战时领导层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前承认战败。部分美国人,尤其是对日本人心理有研究的保守派专家,主张盟军应在这点上予以妥协。举例而言,战前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便希望盟军给出维系日本皇室血脉的承诺。但也有人——往往是秉持自由立场的人——坚信这一做法将使任何试图理解现代日本军国主义根源的努力化为泡影。两派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至麦克阿瑟主政期间。彼时,占领当局分为拥护罗斯福新政的自由派和强硬右派。多数“新政派”成员同麦克阿瑟一样,满怀一腔抱负,但不怎么了解日本。右派则认为自己比前者更了解日本,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德国血统这一点恐怕纯属巧合。情报系统掌门人查尔斯·威洛比将军(Charles Willoughby)便是一例,他原姓魏登巴赫(Weidenbach)‡。
1706601771
1706601772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久迩宫稔彦王§曾临时执掌日本政府两个月。他资质平平,和皇室关系密切。他的副手是曾在侵华战争期间担任首相的近卫文麿公爵。“皇军”是没了,但这二位仍不死心,希望“国体”如故。当然,改革肯定是需要的,但应该是渐进式的,且须划定范围。为此,东久迩稔彦任命了一批特殊的幕僚。日本的战败曾被归咎于国民“没有血性”,满洲阴谋家石原莞尔因此担负了鼓舞日本人士气这项责任。直到1945年9月,石原仍在发表演讲,大谈亚洲和西方之间即将到来的冲突。幕僚里还有儿玉誉士夫这位粗俗的右翼政坛黑手,他曾在中国的日占区大发横财。1945年8月,儿玉正张罗着为美军设立妓院,为了维持旧秩序,他可谓动足了脑筋。10月,最高司令官下令废除对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的法律限制之后,东久迩稔彦视其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随即辞官卸任。石原逃脱了战争罪起诉,对此,他自己也倍感意外。他卒于1949年。儿玉被控犯有战争罪,蹲了几年大牢后继续在右翼政坛扮演不甚光彩的角色,直到1975年前后被曝出卷入一宗巨大的腐败丑闻,方才退出政坛。
1706601773
1706601774
妄图保卫“国体”的并非只有右翼理论家、战犯和反动贵族们,扮演了更加重要角色的反而是美国外交官眼中的“温和派”——譬如吉田茂。吉田能说会道,是个亲英派,20世纪30年代曾赴伦敦任驻英大使,期间耳濡目染,以至于举手投足间颇有几分丘吉尔风范。吉田在众人眼中是典型的战前自由派,曾在东久迩稔彦内阁中担任外相,并于1946年升任首相。从脾性和气质来看,吉田属于大正时代。在他看来,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那股极端军国主义思潮是日本现代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段插曲,虽然不幸,但纯属意外。眼下最好的出路就是复辟旧制度——它曾被武夫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一批家长式的文官精英当政,以准民主化手段管理日本。帝制肯定是要保留的,彻底的美式民主在日本会水土不服。不管战前的吉田思想多么开明,从战后看来,他趋于保守。
1706601775
1706601776
吉田在麦克阿瑟当局内遇到了意气相投的保守派盟友,但司令官手下的“新政派”要除外,他们和他可不是同路人。吉田很巧妙地利用了美国人的内部矛盾,将司令官的部下分为“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两派。麦克阿瑟本人对这一区分不置可否,这很像是他的为人。将军对于盟军早期的一些做法,诸如解散财阀、废黜“特高课”、赋予妇女选举权、释放共产党等政治犯、建立独立工会,以及颁布一部全新的自由宪法——是谓重中之重——均鼎力支持。日本左派和自由派对上述改革欢欣鼓舞,吉田等保守派虽高兴不起来,却也无力阻止。可是,在处置天皇一事上,日美两国想到了一块儿。关于天皇在未来该扮演何种角色,司令官大人和吉田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与那些立场更右倾的日本人相比更是差之千里,但他同样是个积极的保皇派。
1706601777
1706601778
这一点,仅从一起反映占领时期查禁制度的事件来看,便可窥见一斑。事件虽小,却很不光彩。1946年,左派导演龟井文夫拍摄了一部名为《日本的悲剧》的纪录片。他择取了部分旧新闻片、剪报和照片,将其拼接在一起,以揭示日本战时宣传的本质。影片里有几个裕仁的镜头,有的是戎装照,有的是便装照,至于裕仁的战争罪行问题,片中亦有明确交代。《日本的悲剧》过审后,先是在一些地方影院试映,原计划之后再在东京上映,可是美国审查员的封杀令说来就来。之所以态度前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究其原因,是因为吉田对该片颇有微词,遂动用他和威洛比将军的关系,吁请最高司令官封杀该片。
1706601779
1706601780
据称,下达封杀令的原因是该片“拍摄手法过于激进”,可能“引发骚乱和暴动”。司令官大人执意保留天皇时,援引的也是这套说辞。澳大利亚、英国和苏联方面本想以战争罪起诉裕仁,可麦克阿瑟一再坚称,没了天皇,日本将变得无从治理。这与他认为日本人是一个幼稚的民族、没有天皇指引将兽性大发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皇室成员曾希望裕仁退位,为战争担负道义责任。当时的民调显示,多数日本人对此欣然接受,甚至持欢迎态度者也大有人在。但司令官阁下持反对意见,他就像明治日本之前的历任将军一样,一心想利用天皇的象征意义,将其塑造为一尊自授权力合法性的“神龛”。吉田首相等保守派之所以最后同意实施麦克阿瑟的全套改革方案,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这尊“神龛”在为其所用之前,就会被人夺走。这可是“国体”的最后一丝痕迹。
1706601781
1706601782
不过,在此之前,司令官大人要先剥离皇权的政治权威和宗教神秘性,而这又牵涉到体制和宪政改革:神道教仪式和政务须做到“政教分离”,天皇将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而不是一位神圣的大祭司。这还不够,还要在公关上巧施妙计。天皇角色的转型可以在一张官方照片中找到缩影。照片摄于1945年9月,地点是美国大使馆,天皇来此觐见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穿着领口敞开的衬衫,双手悠然自得地插在后兜里,身材高大地站在天皇身侧,更加反衬出这位君王的矮小。裕仁一身朝服,嘴巴微张,人站得笔直。这张照片被发给所有日本报章使用。除非观者愚钝无比,否则不可能察觉不到其中隐含的美日关系实质。
1706601783
1706601784
1946年1月,在美国老师的训导下,裕仁发表了《人间宣言》¶,表明自己非神。此举大大触怒了日本保守派。一个月后,日本出台了新宪法草案,其诞生过程经历了一番曲折。先是司令官大人要求日本法学家修改原有的明治宪法。无独有偶,这些人基本都是吉田那样的“温和派”名流,素以亲英闻名,可他们接受的是德国法学传统的训练,对美国人那套“主权在民论”很是陌生。他们均认为没必要修改明治宪法,试图说服美国人相信明治宪法是日本远古传统的一部分,若想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所孕育的产物取而代之,是万万行不通的,这就好像有些植物只能生长在特定的土壤中。法学家们似乎忘了,明治宪法从根本上来看,基本照搬了普鲁士宪法。总而言之,他们仅仅做了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多数日本人对他们嗤之以鼻:又是远古传统这一套。
1706601785
1706601786
将日本法学家免职后,麦克阿瑟责令其民政局局长科特尼·惠特尼(Courtney Whitney)组建了一支美国团队,起草宪法。惠特尼在战前曾担任麦克阿瑟的私人律师。这项任务的预定工期是一周。为此,一群年轻而缺乏经验的美国人把自己关在司令官总指挥部的舞厅内,足不出户。出生于维也纳的二十二岁犹太姑娘贝雅特·西洛塔(Beate Sirota)**负责起草关于社会权利的条款。为了了解制宪过程,她从图书馆借阅了其他国家的宪法。其中,苏联和魏玛德国的宪法派上了大用场。年轻的海军少尉理查德·普尔(Richard Poole)授命起草有关天皇新地位的法条。正是在他笔下,天皇从“亦神亦人”蜕变为一个“符号”。贝雅特·西洛塔则将男女平等的特别条款写入了宪法。
1706601787
1706601788
宪法译成日文后,有一部分读起来格外拗口,但事后证明这部法律是占领时期最深入人心、生命力最持久的事物之一。吉田在内的保守派虽不喜欢“和平宪法”††,却无奈只能接受,日后还学会了令其为己所用。然而,日本社会中有一群人恨透了新宪法,他们虽人数不多,但时而声势浩大,极具影响力,这些人便是极右翼。天皇乃区区象征物的新身份固然令他们大为不满,但激起其怒火的还是第九条。这是新宪法中最激进的一项创举,旨在剥夺日本保留武装力量和发动战争的主权。即便是年轻的理查德·普尔,也对宪政和平主义是否现实表达过自己的疑虑,但他很快得知颁布指令的是将军本人,那也只好这样了。
1706601789
1706601790
好在极右翼在1946年并不招人待见,多数日本人欣慰的是不用再上阵打仗了。不光如此,宪法第九条让他们心中涌起一股道德自满的情绪:我们可是历史上第一个和平主义国家。然而,这一战后早期理想主义的伟大标志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后果,导致明治时期遗留的一大主要问题依旧悬而未决。1882年颁布的《军人敕谕》规定,帝国军队效忠天皇,而非国家。这将战争问题从议会政治中抽离出来,抬升到了非天皇而不能定夺的层面,而天皇是不用被问责的。由于日本的军事大权从今往后都将掌握在美国手里,不被问责的皇权只是从东京转移到了华盛顿。这一安排让不少日本人和外国人更有安全感,但对于在亟须讲民主的军事领域强化这一制度,却毫无助益。
[
上一页 ]
[ :1.7066017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