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0994e+09
1706609940 清水寺本堂前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四周绿树环抱,据说,春季时樱花烂漫,秋季时红枫飒爽,是京都赏樱名所、赏枫胜地。可惜我到来时正值夏季,但是满山绿树如海,清爽之气扑面。尤其是走到古寺旁边的树丛中,暑气顿减。树丛中到处是古碑古塔,还有一个小小的陵园,墓前竖立的石碑上写着“月照”,署名是“西乡南洲”,也就是西乡隆盛。
1706609941
1706609942 月照和尚是西乡隆盛在江户认识的一个奇人。他是清水寺成就院的住持,表面上过着不问政治的隐居生活,暗中却与“尊王攘夷”的志士频繁往来,利用郊外隐蔽的地方作为“尊王攘夷”集合的场所。“安政大狱”发生后,月照逃离京都,来到萨摩藩寻求庇护。此时信任西乡隆盛的萨摩藩主已经死去,新的当权者害怕幕府,不敢庇护,要求月照立即离开。日本之大,却没有月照容身之地,西乡隆盛决心与其共同赴死。一个月圆之夜,两人乘船出海赏月,然后携手投海。西乡隆盛获救生还,月照始终没有苏醒。从此西乡隆盛决心投身“尊王攘夷”事业,以报答朋友。
1706609943
1706609944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和忠诚的历史传奇,在晚清时的中国流传甚广。据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肯逃走,他对梁启超说:“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期勉梁启超成为中国的西乡,以同志的死为激励,去完成未竟之业。
1706609945
1706609946 月照死后,西乡隆盛也被官方宣告死亡,实际上被流放到远离鹿儿岛的一个荒凉小岛上,隐姓埋名度过了漫长的三年光阴。流放反而增强了西乡隆盛在“尊王攘夷”者中的威信。尽管身处蛮荒,“尊王攘夷”的志士还是设法与其联络,西乡隆盛也参与了“尊王攘夷”的细节讨论,掌握着“尊王攘夷”的进展。
1706609947
1706609948 “安政大狱”宣告了“公武合体运动”的终结,“尊王攘夷”派与幕府当局走向激烈对抗。1860年3月的一个雪天,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一群埋伏的武士杀死。行刺者在告白中说,井伊直弼的罪行就是他无视天皇的命令。
1706609949
1706609950 “通过等待快船,我了解到天下的状况,我非常高兴得知事情正在朝着公正的方向发展”,得知消息后,西乡隆盛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如果没有一个激烈的变革,我们很快就会像清朝一样被人征服、惨遭蹂躏。”
1706609951
1706609952 遗憾的是,井伊直弼被刺后,日本并没有走向正确的方向,而是进入了一个暴力和恐吓时代。日本近代史上称为“志士”的下层武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传统社会没有机会,被挤压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可是外国人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机会,他们认为,凭借自己手中的武士刀就可以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朦胧的民族主义、家臣式的忠诚和对天皇的崇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激励这些年轻的武士奔走天下,新生活的刺激更让他们平添了道德上的优越感。
1706609953
1706609954 “志士”没有一个核心观点,也没有工作规划。他们自认为是爱国者,仇外排外,凡是与外国人妥协、与外国人交往的人都被他们视为敌人。他们游荡在都市,腰插双刀,昂然自得。他们不但向井伊直弼这样的高官下手,也抽刀面向国内的“洋学者”。那几年日本“暗杀”之风盛行,许多“洋学者”不敢外出,与外国人进行贸易的商人也紧闭门户。
1706609955
1706609956 志士对于现实政治缺乏理解,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即使有些人朦胧追求一个现代化国家,他们也很少意识到,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可能允许佩带双刀的阶级继续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志士”们的悲剧已经注定。
1706609957
1706609958 在日益浓厚的仇外排外氛围里,终于引发了“生麦事件”。1862年9月的一天,萨摩藩藩主的父亲从江户回到京都,途经横滨的生麦村时,平民按照惯例,向这支700人的仪仗队退让下跪。四个英国人骑马路过,一匹马受惊冲入仪仗队,卫护的武士杀死一人,重伤两人。英国要求幕府惩处凶犯和支付赔偿费。但萨摩藩拒绝英国的要求。当时正是“攘夷”运动兴盛之际。
1706609959
1706609960 正当幕府与英国谈判赔偿协议达成之时,突然传来皇室诏命,要求实施“攘夷”政策。但幕府还是按照协议进行了赔偿,天皇震怒,御笔写诏书声称,从1863年5月10日起,所有外国人必须在两个月里全部离开日本,“纵使皇国一端化为焦土,亦绝不愿开港交易”。“攘夷”派备受鼓舞,要求对外国人进行迅速和暴力的驱逐。京都的“攘夷”气氛热烈,排外情绪异常高涨,很有些1890年清朝对列强宣战的架势。
1706609961
1706609962 在群情激愤的“攘夷”声浪中,长州藩发生了多起排外行动,而且炮击通过下关海峡的外国船舰,结果招致英国、法国、美国、荷兰四国军队联合攻击。长州藩惨败,被迫赔款,并允许外国军舰自由通过下关海峡,被摧毁的炮台不再修复和重建。英国为了报复“生麦事件”,也派舰队炮击鹿儿岛,烧毁市街。在现实的教训下,萨摩藩和长州藩转而采取开国方针,与英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1706609963
1706609964 喧嚣一时的“攘夷”运动就此降温。一些原来坚决主张“攘夷”的人士认识到,“攘夷”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自取毁灭。理性主义思想开始抬头,其中当然包括激进分子西乡隆盛。随着这些有识之士头脑清醒起来,日本这艘船驶出了暴力冲突的旋涡,开始转向正确的航道,避免了清朝被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屈辱。
1706609965
1706609966 在上述重大历史事件里,西乡隆盛都是旁观者。“生麦事件”之前,他曾被释放,重回鹿儿岛。可是不足两个月,他就因触犯藩主,被流放到另一个荒岛。在一首诗里他写道:
1706609967
1706609968 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
1706609969
1706609970 纵不回光葵向日,若无开运意推诚。
1706609971
1706609972 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
1706609973
1706609974 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
1706609975
1706609976 显然,西乡隆盛以为这一次自己将老死孤岛。
1706609977
1706609978
1706609979
1706609980 两年后的一天,一艘蒸汽船将西乡隆盛接回鹿儿岛。他获得特赦,并被任命为京都萨摩藩驻军总司令。从阶下囚到政府要员,一切都是因为国家政事突变,萨摩藩需要加强自己在京都的力量。
1706609981
1706609982 驱逐外国人的运动失败之后,“尊王攘夷”运动转向了内部斗争,各地藩主都想控制皇室。数百年来,皇室没有自己的军队,只关心作诗、书法、茶会等文雅活动,但是毕竟它是名义上最高的权威,尤其是在幕府权威削弱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为那些雄藩追求的目标。“尊王攘夷”激进派的活动又加剧了这场皇室争夺战。
1706609983
1706609984 正如后来西乡隆盛所斥责的那样,激进派的举动比“街头流氓”好不了多少。他们进行恐怖主义行为,对外国人、军事将领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发起攻击。激进分子对他们认为不够忠诚的日本人发泄怒火,即使是朝廷臣子也不能免于他们的袭击。一位曾经忠实侍奉天皇的儒学者,仅仅被认为立场动摇,就被残忍地割下耳朵。
1706609985
1706609986 当西乡隆盛于1864年3月抵达京都时,眼前日益恶化的政治局势让他心灰意冷。京都已经取代江户成为各种政治势力的角斗场,混乱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两个雄藩——萨摩藩与长州藩的内斗更让人绝望。先是萨摩藩联合另外一个藩突然发动政变,将长州藩的“尊王攘夷”志士驱逐出京都。一年后,长州藩部队进攻京都,甚至闯进皇宫的蛤御门。虽然最后被击退,但京都很多房屋都毁于战火。
1706609987
1706609988 此时西乡隆盛的思想里仍然残存着“公武合体”的梦想,何况他又是萨摩人,因此积极主张进攻“犯上作乱”的长州藩。幕府组织各个藩的军事力量讨伐长州藩,西乡隆盛任征长军的总督参谋。
1706609989
[ 上一页 ]  [ :1.706609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