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1602
因为这是一首与死亡相关的和歌,所以它与大自然和共同体的关系非常薄弱,这是近代以来的想法。死者回归自然,比如说回归土地,这是自古以来日本人的想法,而且埋葬死者是自古以来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恐怕不能简单地认为死亡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与共同体的关系是非常薄弱的。我们回想一下巨型古坟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到,如何将死亡纳入共同体中,这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巨型古坟中埋葬的死去的国王,融入大自然之中,与共同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706621603
1706621604
有间皇子也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上述两首和歌中吟咏的死亡,与巨型古坟中的国王的死相去甚远。有间皇子的死不仅为大自然所抛弃,而且也为共同体所抛弃。但他的死以美丽的诗句吟咏了出来。在充分表达与大自然的融合以及与共同体的和谐的和歌里,看到人的价值和美丽,另一方面,从既被大自然抛弃,又被共同体抛弃的令人感到悲哀的死亡之中,也可以看到人的价值和美丽,并将其用5—7—5—7—7的韵律优美地吟咏出来,这是万叶和歌中人们的集体意识。
1706621605
1706621606
关于有间皇子在19岁时就被处以绞刑的情况,在《日本书纪》“齐明天皇四年”的条目中有记载。可能这是在大和朝廷及周边地区广为人知的事件。面对中大兄皇子的“何故谋反”的询问,有间皇子回答道:“只有天知、赤兄知。我根本不知道有此事。”这个回答充满了刚毅和果敢的感觉。中大兄皇子是如何回应他的呢?《日本书纪》中并没有记录其内心活动。但过了两天,有间皇子被处以绞刑。从这个记载来看,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即中大兄皇子认为有间皇子的言行是不可饶恕的。
1706621607
1706621608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史实,即当时的掌权者之间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对立和矛盾,由此发展成谋反,但是,谋反的计划在实施之前就已经败露,主谋者被判刑。在权力拥有者之间,这样的斗争其实并不罕见,《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描述了一些与此类似的事件,其描述手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关于有间皇子事件的记录,叙述者在事件的主要人物有间皇子、苏我赤兄和中大兄皇子三个人之间,并没有特别地偏向于哪一个人。至少叙述者并没有采用哀伤、悼念有间皇子之死的写法。
1706621609
1706621610
在《万叶集》中,这种写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卷二“挽歌”一开始的两首和歌描述了谋反事件的史实,但没有将视线投向权力拥有者之间的斗争方面,而是放在了被迫走向死亡之路的人的精神层面,试图用文字将其精神记录下来。
1706621611
1706621612
谋反的企图败露后遭到逮捕的有间皇子在被带往中大兄皇子处的途中,路过一个叫作磐代的村庄。在那里,他给海滩边的松树枝打上结,吟咏道:如果还活着的话,就再来看一次松树吧。此外,他还吟咏道:在旅途中,没有盛饭的器具,只好用米槠树的树叶来盛食物。在这两首和歌中,权力之争退隐到背景深处,面临死亡的有间皇子的失意和悲伤被推向舞台中央。有间皇子被抓之后被送往中大兄皇子之处,此时他依然是权力拥有者之一,正因为如此,他必定要遭到抹杀。两首和歌中描述的是一个远离权力斗争、面临死亡的普通人的形象。从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价值。更进一步说,通过将这个形象用5—7—5—7—7的韵律吟咏出来,可以使人们从中发现诗意美。因而,这两首和歌被置于卷二“挽歌”的开头部分。
1706621613
1706621614
用仅有31个音节的短诗的形式是无法详细叙述与有间皇子死亡相关的史实的。即便只抓其要点进行叙述也很困难。那么,在人的情绪表达方面又如何呢?从叙述情绪的角度来说,过少的字数在表达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的限制。31个音节的短诗是无法一一叙述人的情绪的。死亡的悲哀可以延续好几天,或好几个月,有时是好几年。而且,在这期间,悲哀的程度、承受悲哀的能力以及排解悲哀的方式都会多次发生变化。以具有5—7—5—7—7韵律的短歌表达这样的情绪时,情绪与语词之间必定会产生激烈的搏斗。叙述者必须对情绪加以分解、切割、消除、凸显、压缩、对照和重组之后,将之化为语言。这时,叙述者还必须对涌上心头的词进行否定、压缩、修正或用其他的词替换。情绪和词之间的搏斗不仅在某个歌人(擅长或专门吟咏和歌的人被称作“歌人”)的内心展开,而且还在和歌创作、吟咏、欣赏等集体活动中,在诗歌被传承的历史中展开。
1706621615
1706621616
在情绪和词相互角力的吟咏挽歌的传统中,有间皇子的这两首和歌表达了面对死亡的悲伤,这已经成为鲜明的典故被固定了下来。打了结的松树枝、旅途中用米槠叶盛装的饭中融入了面临死亡之人内心的痛苦。打了结的松树枝和用米槠叶盛装的饭都不是与死亡直接相关联的东西,但在有间皇子被绞死的史实的基础上,我们再阅读这两首和歌时,就会感受到死亡与和歌紧密相关、不可分割,而松树枝和用米槠叶盛装的饭中凝聚着死亡的悲伤。由此,人们阅读、传颂这两首和歌,并将这两首和歌置于《万叶集》卷二“挽歌”的开头部分。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接受死亡的悲伤?如何共同忍受并从中解脱出来?这是从古至今东西方国家的人们所面临的巨大课题。在《万叶集》中,“挽歌”是与“杂歌”“相闻”并列的三大分类之一。无论是从精神史的观点去看,还是从文学史的观点去看,这个分类的形成以及用浓缩的31个音节来表达死亡这一形式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两首和歌之后,《万叶集》的编者紧接着排列了与给磐代的松树枝打结相关的4首和歌。这种排列方式就好像是在述说,歌人们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创作确立了挽歌的形式。
1706621617
1706621618
磐代海岸边,松树枝头繁,打结松枝间,人若再归还,是否松枝看?
1706621619
1706621620
磐代海水急,松树野中立,松结无人解,我心无人理,往事浮心底。
1706621621
1706621622
鸟飞翔,皇子魂飘摇。望松枝,人不晓,松树定知道。
1706621623
1706621624
以后来看吧,打结松枝梢,在磐代,松树高,还会再来瞧?
1706621625
1706621626
(出处同上,第87—89页)
1706621627
1706621628
有间皇子的“磐代海滩边,松树枝茂繁……”的和歌本身就是一首音调工整、朴实以及形象鲜明的挽歌,而后来的歌人们从皇子的和歌中读出死亡的悲伤,从表达死亡的诗句中发现了人的价值和美丽,这更加赋予了这首挽歌以光辉。
1706621629
1706621630
*****
1706621631
1706621632
658年,有间皇子因谋反被捕、处以绞刑之后,过了28年,即686年,同样因谋反罪而遭到逮捕的大津皇子,在被捕第二天就被处死了。当时,大津皇子24岁。这依然是围绕皇位继承权发生的权力斗争招致的死亡事件。
1706621633
1706621634
《万叶集》卷三共收录了三首大津皇子的挽歌。
1706621635
1706621636
大津皇子赐死之时,磐余池陂流涕御作歌一首
1706621637
1706621638
数到百,磐余池畔,鸭鸣声,
1706621639
1706621640
今日听罢不再闻,云中去隐身。
1706621641
1706621642
(出处同上,第199页)
1706621643
1706621644
“数到百”是枕词。据说是因为在数到一百的过程中,要数五十,所以它成为导入“磐余”的一个枕词[7]。“云隐”是在诗歌中表达死亡的一个词,是以死去的人的灵魂升上天空、直入云霄的形象为基础被创造出来的。这首和歌的大概意思是“磐余的池塘边,一群鸭子在鸣叫。今天是能够看到这些鸭子身影的最后一天,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个人世了”。
1706621645
1706621646
与有间皇子的两首挽歌相比,这首和歌中描写的死亡的紧迫感更胜一筹。预示死亡的“云中去隐身”一句放在和歌的最后,在以此句结束全诗的同时,无意见与池畔鸣叫的鸭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生与死的对比,又是自然与人事(政治)的对比。面临死亡的大津皇子亲手创造出这种对比,将其用和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作为一个人,这种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使人感觉到不凡的气质,由此创作出的格调高雅的和歌也能打动人心。从有间皇子的挽歌到大津皇子的挽歌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变得更加贴近个人、更具紧迫感了。我们可以举出许多造成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如政治环境的不同、权力斗争的构成不一样、两位皇子的素质和性格差异等,但从挽歌的形式来说,可以说作者逐渐变得情绪化,发自内心地认为迎接死亡是一种必然。因为当作者用31个音节的和歌来吟咏死亡时,作者一方面沉浸于面对死亡的悲哀之中,同时又苦苦推敲诗句,应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最符合人之常情的。由于深深陷入面临死亡时的悲伤,池中鸣叫的鸭子与天上飞翔的(像鸟一样的)魂交相呼应,这样的表现手法便应运而生。
1706621647
1706621648
在《万叶集》中,大津皇子自身面临死亡而吟咏的挽歌只有这一首,但大津皇子同父异母的姐姐大来皇女哀悼弟弟之死的挽歌有4首,一并收录在《万叶集》卷二中。下面我们引用其中的后两首。
1706621649
1706621650
移葬大津皇子尸于葛城二上山之时,大来皇女哀伤御作歌二首
1706621651
[
上一页 ]
[ :1.7066216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