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1652e+09
1706621652 此世活着的,是我啊,
1706621653
1706621654 自打明天起,二上山,就是我弟弟。
1706621655
1706621656 岸石旁,马醉木生长,折一枝递君望,
1706621657
1706621658 哪曾想,你已不在此世上。
1706621659
1706621660 (出处同上,第95—97页)
1706621661
1706621662 “移葬二上山”指的是,将人死后即在殡宫(正式埋葬前,临时放置棺椁的地方)祭祀的遗骸,经过半年至两年后移葬到墓地的情况。大津皇子的墓地在二上山的雄岳山顶附近。上面两首和歌吟咏了移葬大津皇子时,大来皇女再次依依告别弟弟的遗骸的情景。
1706621663
1706621664 第一首和歌的意思是,“活在这个世上的我,从明天起是不是就要将那座二上山当成弟弟来眺望了呢?”这首和歌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即虽然不能够与活着的弟弟见面,但由于作者相信弟弟的魂在二上山附近飘荡,所以通过眺望二上山来缓解心中的悲伤。
1706621665
1706621666 第二首和歌的意思是,“我虽然想折一枝生长在岸边石头上的马醉木给你看看,你却已经不在人世了。”马醉木的花盛开时聚集在一起,形状像小小的水壶,将人与人之间细微情感的交流寄托在这个花上是十分恰当的。
1706621667
1706621668 有间皇子的两首挽歌和大津皇子的一首挽歌,分别吟咏了临近死亡时自我感伤的情景,而大来皇女的两首挽歌则是表达对他人之死的悲伤。毫无疑问,挽歌一般都是哀悼他人之死的,而对自己的死进行哀悼的是特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例,可能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集体意识,当人们吟咏和歌时,多多少少可以像哀悼他人之死一样,去哀悼自己的死吧。
1706621669
1706621670 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哀悼他人之死的挽歌已经呈现出其广泛性和深刻性。根据死者的地位、身份、境遇、死亡的方式和由死亡引起的波动等情况的不同,以及根据死者与挽歌作者的关系和交流情况的不同,挽歌会发生巨大的或微妙的变化。包含各种大小不同的变化在内的所有的挽歌,在哀悼人之死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挽歌”之所以成为与“杂歌”“相闻”并列的《万叶集》三大分类之一,是因为死亡之悲伤强烈地震撼着古代人的内心,促使人们运用31个音节来表达哀伤之情。除了《万叶集》中收录的各式各样的挽歌外,一定还有许多挽歌因佚失而没有收录。
1706621671
1706621672 当亲近的人死去时,人会产生悲哀的心情。这是自然而然的人的内心的变化。更进一步,人会流泪、放声哭泣。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人的内心变化。然而,用31个音节的短歌来表达悲哀之情就不是自然而然的内心活动了。尽管许多人会采取创作挽歌的形式,但这属于超越自然的文化活动。7—8世纪,人们用和歌表达对死亡的哀悼之情,试图创造出一种文化——悼念死者、忍受悲伤、进入悲伤的世界并与其他人共享悲伤之情。而实际上,人们也创造出了这种文化。死亡之悲伤以及对死者的追思,不是挽歌唯一的表现内容。在殡宫或墓地举行各式各样仪式的过程中,或者在人的死亡前后,周围的人们在进行各式各样的叙述过程中,死亡之悲伤和对死者的追思也已经得到表达。我们翻阅《万叶集》中所有的挽歌,就会发现与死亡相关的情绪和观念在挽歌中被表达得多姿多彩,这是毫无疑问的。当阅读这些挽歌时,我们对古代人与死亡相关的精神世界的深远广阔,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挽歌采取的是5—7—5—7—7的文学形式,所以围绕死亡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变得更加广阔和深远了。
1706621673
1706621674 前面我们分析的大来皇女的两首挽歌吟咏的是同父异母的姐姐哀悼弟弟之死的情景。大来皇女还吟咏了两首与此不同的著名和歌,这是她为表达对还在人世的大津皇子的关心时吟咏的,也收录在《万叶集》里。
1706621675
1706621676 大津皇子偷偷前往伊势神宫回来时,大伯皇女御作歌二首
1706621677
1706621678 我的弟弟哟,送你回归大和地。
1706621679
1706621680 夜已阑,晓露滴,目送直至衣打湿。
1706621681
1706621682 两人行,已艰难,秋山高且远。
1706621683
1706621684 你一人,又如何,独自越过此高山。
1706621685
1706621686 (出处同上,第71页)
1706621687
1706621688 这两首和歌收录在《万叶集》卷二的“相闻”中,但不是恋歌。大津皇子心怀谋反的计划,前去拜访伊势斋宫[8]的姐姐。之所以说“偷偷前往”,可能是因为大津皇子要谋反的消息已经传了出来。结束拜访之后,大津皇子回到京城。对弟弟的未来感到不安的大来皇女吟咏了上面两首和歌。
1706621689
1706621690 第一首和歌用“送”这样一个带有主动意愿的词,充分表达了作者不情愿的心情。远去的弟弟与衣服都被夜露淋湿了却依然站在那里的姐姐相互对照,悲痛之情无与伦比。
1706621691
1706621692 第二首和歌虽然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大来皇女担心弟弟归途中的寂寥与艰辛的心情,但实际上她更加关心弟弟回到都城后的危险处境。之所以能够这么理解,当然是因为和歌中融入了谋反的史实。由于“和歌序”中已经对这个史实做了暗示,可以说是编者要求我们这么理解的。
1706621693
1706621694 死亡的悲哀和对死者的追思具有广泛性,甚至延伸到了“挽歌”之外的类型之中。
1706621695
1706621696 ******
1706621697
1706621698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及《万叶集》中颇为著名的歌人之一——柿本人麻吕。
1706621699
1706621700 此前我们提及的和歌的作者都是位于权力中心的天皇或皇族成员,与他们不同,从身份上来说,柿本人麻吕是一位六位之下的下层官吏。但在和歌创作方面,天皇、皇族成员基本上都是业余歌人,与他们不同,人麻吕根据宫廷的需要创作和歌,他是一个专业歌人。人麻吕的创作时间是从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有大约20年。从持统天皇时代到文武天皇时代的宫廷生活和文化中,吟咏和歌、欣赏和歌的活动非常重要且兴盛,以至于当时产生了专门的歌人。人麻吕在这样的时代里磨炼诗艺,充分发挥了其文学上的才华。《万叶集》中收录的人麻吕的和歌有长歌18首,短歌67首。
1706621701
[ 上一页 ]  [ :1.7066216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