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1839
毫无疑问,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人麻吕文学上的功力。换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事实,即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和歌向表达个人情感的和歌方向转变。过去,人们从山上竹叶的沙沙声响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灵的运动,人们的内心也为大自然所包围,并回应大自然。但现在,歌人的内心已不再直率地与大自然同步,歌人甚至刻意将目光转向人与大自然的矛盾之处,由此试图表达人内心的变化。细竹的沙沙声响与对妻子的思恋无论如何无法统一。“零乱”一词极端地表达出这种矛盾。
1706621840
1706621841
通过自觉地意识矛盾并深入地挖掘矛盾,抒情的“相闻”和“挽歌”的世界得以拓展。
1706621842
1706621843
*******
1706621844
1706621845
神话、民谣、民歌继承了人们的集体意识,柿本人麻吕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将个人情绪和情感中蕴含着的各式各样的思想、形象和情调,转变为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他成为迁都奈良(710年)之前,代表万叶前期的最著名的歌人。此后,和歌在集体场合下表达集体观念和幻想的内容减弱,开始向表达人的内心方面极度倾斜。
1706621846
1706621847
与这种诗歌表达上的倾向略微不同的是山部赤人的叙景诗。柿本人麻吕吟咏大自然的诗歌里依然保存着与万物有灵的大自然相融合的感觉。与人麻吕相比,赤人的诗歌可以说具有一种重要的特点,即赤人与眼前的自然隔着一段距离,客观地观看大自然,并用清逸的语言表现它。例如他跟随天皇巡幸吉野时吟咏的这首和歌:
1706621848
1706621849
漆黑一片,夜更阑,
1706621850
1706621851
梓树生,清澈河滩边,
1706621852
1706621853
群鸟鸣叫声不断。
1706621854
1706621855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万叶集 二》,第139页)
1706621856
1706621857
歌人将梓树、河滩以及群鸟的叫声从眼前的大自然中分离出来,将它们作为夜色中的景物,用31个音节吟咏出来。与其说歌人想叙述与大自然的感应,不如说歌人想将作为风景的自然景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叙景诗的色彩十分浓郁。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歌人面对的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景。
1706621858
1706621859
不过,我们要想理解《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之后的和歌表现的多样性,必须将目光投向与山部赤人同时代的山上忆良和大伴旅人的创作上。
1706621860
1706621861
首先,我们来看看山上忆良。《万叶集》卷三中有这样一首和歌:
1706621862
1706621863
山上忆良臣罢宴歌一首
1706621864
1706621865
忆良啊,如今要离席,
1706621866
1706621867
儿子在哭泣,孩子妈,亦等我归去。
1706621868
1706621869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万叶集 一》,第177页)
1706621870
1706621871
这是在宴会中途,歌人要离席时吟咏的一首致歉的和歌。和歌的意思是说,“我这就要离开了,家里的孩子们在哭泣,孩子的母亲正等着我回去呢。”
1706621872
1706621873
这是作者在地方做官、生活在九州时创作的一首和歌。当时,大伴旅人是大宰帅[10],山上忆良与他交情甚厚。《万叶集》中,紧接着这首和歌的是大伴旅人创作的13首赞酒歌,由此可见编者对两人进行比较的意图。此次宴会的主办者很有可能是大伴旅人。
1706621874
1706621875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宴会中途离席都不是一件面子上过得去的事。或者再三表示抱歉,或者悄然离开,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其他方法。但山上忆良却不是这样。他堂堂正正地提出离席的正当性,而且还是在应该给宴会锦上添花的时候吟咏的。
1706621876
1706621877
这首诗的背后呈现出作者对贵族奢侈生活的反抗情绪。而且,这种反抗是站在念及家中孩子哭泣、家中等自己回去的妻子的立场上吟咏出来的,这种劳动者的立场非常独特。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者没有将内心的想法表现为激昂的情感,而是表现为生活上的矛盾,这一点十分独特。人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不如说是一首表达思想的诗,其原因就在这里。避免流于感情用事是这首和歌最大的特点。
1706621878
1706621879
尽管如此,山上忆良不是每天都去田野里劳作的农民,而是出席宴会的官吏和创作和歌的知识分子。他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己。在“忆良啊……”的诗中,这种否定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种是对象征着贵族生活之风雅的宴会的否定,一种是对装点贵族生活的风雅行为——和歌创作——的否定。双重否定是与作为地方官吏的忆良的官方地位不相符的,但通过和歌的创作,忆良试图继续留在那种不相符的地位上。
1706621880
1706621881
对于让大家接受山上忆良的立场,作为大宰帅位于北九州贵族世界中心地位的、与忆良竞相创作和歌的大伴旅人对他帮助很大。或许,对了解忆良性格的人们来说,“忆良啊……”这首和歌会随着他们的笑声——“又是这个人啊……”——而得到认可,忆良对此也心领神会,因此创作了这首充满谐谑气息的和歌。我们从第四句的“孩子妈”这个极其口语化的句子中也能够感受到这种轻盈的谐谑精神。但是,如果我们将它当作谐谑的诗来阅读,又会感到其中蕴含的某种反抗精神是极为罕见的。
1706621882
1706621883
山上忆良真切地表达热爱其子女的和歌是《万叶集》卷五中的“思子歌”。
1706621884
1706621885
食瓜呀,吾子忆心头,
1706621886
1706621887
食栗子呀,更添思子愁,
1706621888
[
上一页 ]
[ :1.7066218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