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1919e+09
1706621919 拿出糟糠酒,慢慢口中抿,
1706621920
1706621921 咳嗽声不停,鼻涕流不断。
1706621922
1706621923 并非我矫情,抚须开口言,
1706621924
1706621925 世上除我外,没人能这般。
1706621926
1706621927 虽然可夸口,浑身依旧寒,
1706621928
1706621929 取出麻布被,直往身上盖,
1706621930
1706621931 尽找出布衣,都往身上缠,
1706621932
1706621933 一层加一层,寒夜度艰难。
1706621934
1706621935 比起我而言,更有人贫寒,
1706621936
1706621937 他们的父母,腹中饥饿打寒战,
1706621938
1706621939 他们的妻子,乞食声声空抽咽。
1706621940
1706621941 此时此刻间,你该如何度,
1706621942
1706621943 贫寒之斯年?
1706621944
1706621945 (出处同上,第99—101页)
1706621946
1706621947 这是长歌的前半部分。风吹、雨打、雪纷飞的寒冷的夜晚,既没有吃也没有穿的贫苦人家虽然自负,却难以忍受饥饿和严寒。这时,作者想到比自己更加贫困人家的境遇:饥饿、寒冷的父母亲和哭泣着要食物的妻儿围抱在一起。他不禁问道:“你又是如何生活的呢?”至此,长歌告一段落。
1706621948
1706621949 忆良吟咏的穷人的实际生活阴暗、凄惨,在《万叶集》中没有类似的作品。这种罕见的题材是这首和歌最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阴暗、凄惨题材及其表现手法都是与和歌的风雅尖锐对立的。在这一章中,我们从西乡信纲的论述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关于《贫穷问答歌》,西乡信纲在《万叶私人笔记》中有过论述。
1706621950
1706621951 首先是关于词语的独特性的问题。
1706621952
1706621953 值得注意的是,和歌中大胆运用了粗盐、糟糠酒等词语。粗盐是又黑又硬的盐……在古代,除了忆良外,没有和歌作者使用过这个词。糟糠酒是将酒糟放进水里融化后形成的。它是贫民喝的一种酒,多多少少有一些酒精成分,喝了它,身体可能会发热。在历史上,只有忆良一人使用这个词语。此外,在平安时代的物语中,像舔、抿、咳嗽等日常性的词语也只是偶尔出现,在万叶时代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也只有忆良一人。
1706621954
1706621955 (《万叶私人笔记》,未来社,第286页)
1706621956
1706621957 山上忆良没有避开使用日常用语、俗语以及粗俗的词语。不,他极其主动地使用这些词语,试图建构一个并不风雅的世界。这就是独具思想性的歌人忆良的创作意识。
1706621958
1706621959 在关注到词语的独创性的同时,西乡信纲还关注到这首和歌在词语表达上的特点,即语调缺乏流畅性。
1706621960
1706621961 我们只要读一下由(《贫穷问答歌》上半部分的)17行33句构成的和歌的“问”的部分,就可以感觉到它与人麻吕和歌的语调截然不同。人麻吕和歌的语调是“波动的”、“音乐性的”和“连续性的”,打动读者的心弦,像咒语似的。而忆良的和歌是非连续性的、有点喘息似的,非常稚拙地想将某种观念性的东西融进世俗的世界。……以人麻吕的“波动的”、“音乐性的”和“连续性的”语调是根本无法表达忆良的主题的。忆良和歌的主题中有着某种粗糙的散文性的东西,而且作者对此十分清醒,忆良绝不是步人麻吕之后尘的二流歌人的原因也在于此。
1706621962
1706621963 (出处同上,第290页)
1706621964
1706621965 我们尤其能够从“咳嗽声不停,鼻涕流不断。并非我矫情,抚须开口言,世上除我外,没人能这般。虽然可夸口,全身依旧寒”的4行8句中感受到非连续性的、粗糙的语调。
1706621966
1706621967 《贫穷问答歌》后半部分的主人公是比前半部分更加贫困的男子,这部分是对前半部分末尾的提问“你是如何生活着的呢?”所进行的回答。
1706621968
[ 上一页 ]  [ :1.7066219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