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2531e+09
1706622531 然而,如果在比叡山另设一座戒坛的话,就可以防止弟子的流失,这是眼前的目的。比这个目的更加重要的是,追问对佛教徒来说何为授戒和受戒。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是最澄思想上的觉悟。
1706622532
1706622533 向朝廷提出的在比叡山设立大乘戒坛的申请书有三种,它们被总称为《山家学生式》。在申请书里,最澄着重提出了与南都小乘戒不同性质的大乘戒的理念。继与德一的三一权实论争之后,最澄提出在比叡山授予与一乘真实的天台宗相符合的大乘戒的想法。针对南都的小乘戒只授予出家僧人的情况,最澄的大乘戒既授予出家人,也授予在家人,他们之间不做区分,只是受戒的僧人有义务在山中修行12年。此外,最澄还强调,不仅仅要自我抵达悟道之境地,还必须实践利他的修行。当我们阅读这部简明扼要、充满长年宗教实践和宗教探索精神的《山家学生式》时,我们会了解到最澄在佛教思想上的抱负,以及他对它会被社会上的人们所接受的自信心。
1706622534
1706622535 在收到《山家学生式》后,朝廷将它出示给南都的僧纲,向他征求意见。僧纲虽然无视《山家学生式》开头的“六条式”和第二个“八条式”,但对最后“四条式”中的四条一一加以反驳,强烈反对设立大乘戒坛。僧纲的意见书被送给最澄阅览,最澄详细论述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大乘戒坛的理念,以再反驳的形式创作了三卷《显戒论》。
1706622536
1706622537 围绕大乘戒,僧纲的看法与最澄的看法针锋相对,双方毫不妥协。对此两人心知肚明,在此基础上,双方试图彻底地驳倒对方。“四条式”的正式名称为“天台法华宗年度得度者回小向大式”,它的意思是,想要在比叡山修行的僧人必须遵守禁止小乘戒(回小)、授予大乘戒(向大)的规定。《显戒论》中提出,南都的戒坛为小乘戒,比叡山僧人应当否定它,而符合大乘戒的戒坛将首次在比叡山设立。这可以说是针对南都教团的不折不扣的挑战书。
1706622538
1706622539 僧纲也不示弱。他极其详尽地反驳道,“四条式”中叙述的大乘戒的想法不符合佛理,违背了授戒的传统。下面,我们引用相当于序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1706622540
1706622541 在日本,钦明天皇戊午年间,百济王传来佛法。天皇崇拜佛教的情况此后一直延续了下来。道照、道慈等僧人前往大唐,在良师的门下进修学业。印度的菩提仙那、唐朝的鉴真等人有感而来到日本,弘扬教义。他们是德高望重之人,却没有一人对戒律提出异议。然而,僧人最澄没有去过唐朝的都城,只是游历于周边的地区,回到日本后,如今随心所欲地向朝廷提出制定大乘戒的规则。
1706622542
1706622543 其文章粗鄙,不通文理。只是扰乱佛法,违背僧尼令。应召唤其本人,依照佛法,判定正邪。如此,玉与石、清与浊自会分明。
1706622544
1706622545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最澄》,第15—17页)
1706622546
1706622547 因为这是单方面的说法,所以我们不必全盘接受这个说法。不过,我们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南都旧宗一方来说,最澄的“四条式”扰乱了长期从印度、中国、日本继承下来的授戒的传统,其设立新戒坛的想法是随心所欲的,依照佛法,其过错十分显著。
1706622548
1706622549 最澄也意识到,设立属于自己的大乘戒坛的想法有悖于传统的戒坛模式和戒律的理解方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较之于传统的戒坛和戒律,自己的戒律思想和戒坛结构才是符合佛法的,最澄对此是有自信心的。对最澄来说,南都僧纲对“四条式”的反驳给自己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戒律思想和戒坛结构的绝佳机会,回应反驳的《显戒论》虽然涉及烦琐的议论,却成为最澄的大乘思想乃至天台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1706622550
1706622551 对这场论争,我现在不想涉及过细。关于南都旧宗和最澄之间的区别,最澄在批判当时宫中出家得度的惯例时,写下的一段文字表述得极为清晰,下面我想引用这段文字。
1706622552
1706622553 僧纲在奏疏中提出:“为什么宫中的出家是不清净的?”
1706622554
1706622555 对此,我回答。宫中虽是德高、清净的场所,但被允许出家的僧人还很难说是清净的。在比叡山的年度得度人当中,有人嫌弃山林,追求安乐。他们都是违背教义、逃避佛法、懈于追求真实、不惧来世之恶果、追求富贵和名声之人。在这种状态下,释迦的教义被埋没,神圣的佛法不会显现……因此,在中国的五台山的五座寺院里,出家僧人住在山里;在兴善寺的两院中,规定僧人要轮流诵读护国之经典。得度前,居住在山里,习惯于山中的修行,并对山中修行产生好感,得度后,在山中度过12年的闭居生活,这才称得上是清净的出家。
1706622556
1706622557 (出处同上,第139页)
1706622558
1706622559 最澄依然保持着青年时期决心进入比叡山修行时的志向,没有发生变化。其贯彻自我思想的行为,呈现出佛教徒最澄将一生投入新的实践和真理之中的姿态。而且,为这种思想所支撑的最澄的观点,在平安时代初期的贵族和僧侣世界里似乎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最澄去世后7天,以大乘戒为基础的天台僧人培育制度得到天皇的允诺。天台教团名副其实地从南都旧宗中独立了出来。
1706622560
1706622561 **
1706622562
1706622563 真言宗的开山鼻祖空海于774年出生于赞岐国多度郡。比最澄小7岁。
1706622564
1706622565 空海15岁时前往京都,跟随舅舅阿刀大足学习《论语》《孝经》等,后进入大学,学习《毛诗》《春秋左氏传》《尚书》等。在这里,他遇见一位沙门,得到虚空藏求闻持法的教诲。这是一种通过念诵虚空藏菩萨以获得超人记忆力的修行方法,空海决心自我实践这种修行方法,于是中止了大学的课程,投身于山林修行之中。他游历了阿波的大泷山、土佐的室户岬等地,不断重复着严酷的修行。
1706622566
1706622567 最澄也曾尝试过山林修行。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山岳信仰与外来的脱离世俗的佛道修行相结合的一种修行方法。空海通过鞭挞身体以提高精神集中力,由此确信了佛教的卓越性之后,于797年(平安京迁都3年后)也就是24岁时完成了处女作《三教指归》。
1706622568
1706622569
1706622570
1706622571
1706622572 空海
1706622573
1706622574 “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三种教义,“指归”是指教义的内涵。空海创作这部著作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三种教义的内容,明确指出道教比儒教优越,而佛教则比儒教和道教都优越的观点。
1706622575
1706622576 这部宗教性著作是用汉语写作的。空海并没有采取陈述自己的观点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对话体的戏曲形式。舞台背景是一个叫兔角公的人的家里。兔角公为自己的外甥——放荡的蛭牙公子——感到十分头疼,于是请求儒家的龟毛先生开导其外甥。龟毛先生向蛭牙公子讲述忠孝、立身、出人头地的儒教道德,听完龟毛先生的教诲后,蛭牙公子回心转意,上卷就此结束。在中卷,在蛭牙公子身边大智若愚的虚亡隐士开口说话,他从道教的立场批判儒教的世俗道德,宣扬试图实现长生不死的仙道。龟毛、蛭牙和兔角公对虚亡隐士的话感到心服口服,至此,中卷结束。下卷的叙述者是一个叫假名乞儿的人,关于这个人物,书中首先介绍道,他是一个弃世之人,具有非同一般的风度样貌,生活在极其困苦的环境里。然后,假名乞儿否定了追求世俗之名利和追求神仙之脱俗,认为只有向众生灌输佛教之解脱的实践活动,才是最高的德行。在场的人们都为假名乞儿的观点所折服,于是假名乞儿吟咏“十韵之诗”,以示全书结束,下卷的大幕落下。
1706622577
1706622578 《三教指归》运用了中国六朝至唐代流行的四六骈俪体的形式,在关键之处插入了颂、诗、赋。空海将其掌握的汉语知识很好地融入文章之中。通过比较三教来论述优劣的形式,模仿了中国隋唐时期的范本,但无论是从设置人物的方法来看,还是从议论内容的结构来看,《三教指归》丝毫没有为范本所约束的迹象,相反,空海从容自在的表达能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从容自在的能力向我们展现出空海少年老成的天才形象,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空海用汉语表达并理解客观事实、体验、脑海里的形象、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体现出他所在的知识阶层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水平之高。
1706622579
1706622580 这个时代的人们还处于无法用日语自由书写心中感受的阶段。虽然用一个汉字表达一个音的万叶假名的书写方式已经成熟,但万叶假名只是用于歌谣的创作,如果人们想要用散文的形式书写事件和思想,还只能凭借汉语。人们还无法用日语将所说所想完整地书写下来。人们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者用日语思考,将其翻译成汉语来记载,或者一开始就不用日语,直接用汉语来思考并记录下来。其中,《古事记》的记录手法是个例外,它采用的书写形式,是修改汉语以接近日语的形式。因此,《古事记》的文体被称作“变体汉文”。而《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怀风藻》《文华秀丽集》等用的都是外来的书写方式,即汉语写成的。上一节我们提及的最澄的《决权实论》《山家学生式》《显戒论》也是如此,空海的许多著作也是用汉语书写而成的。
[ 上一页 ]  [ :1.7066225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