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2481e+09
1706622481 很显然,最澄清晰地看到了佛教界的颓废和堕落。佛教界的这种惨不忍睹的现状,使得最澄不屑作为“高僧”生活在世上,于是,他下定决心进入偏远的深山,度过十二年的修行生活。
1706622482
1706622483 但最澄并不是全然将佛寺的世俗化和僧人集团的颓废当作别人的事情。他认为自己也置身其中,同样为世俗化和颓废所侵蚀。如果说佛教界在走向世俗化、腐败和堕落的话,那么,最澄自12岁以来就生活在这个佛教世界里,作为僧人走上一帆风顺的道路并且受戒,他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世俗化、腐败和堕落的侵蚀。如此看来,最澄面对现实所射出的批判之矢就掉转回来刺向了自己。对其他人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批判。“愚中之极愚,狂中之极狂,尘秃之有情,底下之最澄”是其最严厉的自我批判,这显示了当批判之矢掉转头朝向自己时,会变得更加锋利。
1706622484
1706622485 当然,当批判深入到这个程度时,最澄就不得不自我追问如何生存的问题。包括是否继续当僧人,他需要从根本上追问该如何生存。作为其追问的回答,最澄提出了比叡山的修行生活和五个誓愿。
1706622486
1706622487 最澄闭门隐居山中的生活,不仅有着与世俗的、受到玷污的佛教界诀别的否定性意义,而且也拥有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体验佛法之真性的意义。对年仅19岁的最澄来说,清晰地描绘出究竟何为悟道之境地,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也没有抵达悟道之境地的明确方法,但他心中具有不屈不挠的决心——在修行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绝不半途而废,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种决心逐渐成为身体力行之事,促使他在深山之间修行了12年的时间。
1706622488
1706622489 关于最澄在山中闭门隐居的生活状态,直接的资料现在已不存在,但与此相关的材料有《山家学生式》,后来,它成为天台宗弟子必须遵守的规则。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即被简称为“八条式”的第四条。
1706622490
1706622491 天台宗的僧人在得度之后,立刻被授予大乘戒。受戒后12年间,不出山门,勤勉修学。最初的6年间,学习的中心在于听讲,并且进行思索和实践。一日之中,学习佛教之学和佛教之外的学问的时间比例为2比1,并长时间地讲授佛典、论说佛法。后6年期间,学习的中心是思索和实践,并且听讲……
1706622492
1706622493 (出处同上,第197页)
1706622494
1706622495 在12年里不出山门,聆听教谕,反复思索,不断实践,学习佛教之外的教导,长时间地进行讲授和说教——仅凭想象,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喘息的求道之路,但最澄还是将这种严厉的规则传授给了弟子们。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于青壮年时期决意在山中进行这样的修行,度过了12年的时间,由此深刻地参悟了佛道,于是对此有着确定的信心。将这种苦行僧的生活作为义务加在弟子身上,虽然有令人感到疑惑之处,但是,当后来人们回顾最澄在年轻时闭门隐居山中的探索生活时,感到这种苦行僧的生活让最澄本人接触到了佛法的核心意义,同时作为僧人获得了生存的自信,这是毋庸置疑的。最澄与时局尖锐对立,其脱俗的闭居山中的苦行僧生活在佛教思索和日常实践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706622496
1706622497 最澄下山后,随着基于新宗教思想的天台教团的成立,它与既存宗教思想及南都教团之间发生了斗争。这个斗争一开始采取了较量、竞争的形式,后来逐渐具有了思想上和理论上尖锐对立的色彩。最澄的代表作《守护国界章》《决权实论》《显戒论》都是在思想和理论对立的过程中产生的战斗性论著。
1706622498
1706622499 最澄与南都教团的对立逐年加深,但从总体上讲,直至最澄去世,他与平安京的朝廷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较良好的。结束了12年闭居山中的修行生活,下山之后不久,最澄就被任命在宫中内道场担任内供奉的职位。802年(最澄36岁时),最澄和南都的高僧一道被邀请参加了和气弘世、真纲举办的高雄山寺的法会,在这个法会上,最澄讲授天台宗的教义并让天皇和东宫随喜。804年,最澄与遣唐使的一行人一道抵达大唐,学习天台宗。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得到了桓武天皇的授意。
1706622500
1706622501 在大唐,最澄接受了道邃、行满、顺晓的教诲,回国后,为了普及天台宗并使天台教团从南都旧宗中独立出来,他开始了真正的宗教活动。以桓武天皇为首的朝廷的支持,对最澄展开宗教活动具有极大的帮助。
1706622502
1706622503 最澄回国后做的令人瞩目的一件事是,806年正月,他向朝廷提出,要向各个宗派公平地分配年度得度人员名额,而这个申请在获得僧纲的赞同后,被朝廷认可。所谓的年度得度人员是指在每年正月举行的御斋会上得度的人。此前,每年只有10人得度,此时,增加到12人,其中华严宗2人,天台宗2人,律宗2人,三论宗3人(包括成实宗1人)、法相宗3人(包括俱舍宗1人),这是最澄申请的内容。这个申请是天台宗为了能够与南都六宗并驾齐驱、获得年度得度人员的配额、寻求朝廷对天台宗的认可而提出的。在南都教团强有力统治的背景下,僧纲却对最澄的申请表示赞同,意味着最澄与南都教团间并没有产生极端的对立。
1706622504
1706622505 最澄与南都旧宗的对立完全浮出水面,发生在他与会津的僧人德一之间的“三一权实”论争中,还有他与南都僧纲之间关于设立大乘戒坛的论争。虽说只是两场论争,但对立的双方都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方,使之成为日本佛教史上罕见的激烈论争。
1706622506
1706622507 我们先来看一下德一与最澄的关于三一权实的论争。
1706622508
1706622509 德一原本在奈良东大寺学习佛法,20岁左右移居到日本东部,是法相宗的僧人。在其著作《佛性抄》中,他对《法华经》进行了批判,论争由此开始。田村晃祐在《最澄》一书中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这场论争。
1706622510
1706622511 根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这场论争发端于德一的著作《佛性抄》。……〔其内容是〕《法华经》是释尊根据其特定的目的,即作为引导人们了解真实的手段而讲述的权宜性的教诲,因此,释尊不是原封不动地叙述自身的悟道体验,而是根据不同的教诲对象的程度进行说教,将对象提升至真实境地,如此而已。
1706622512
1706622513 这与天台宗的教学思想恰恰相反。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才是所有佛教经典中最高的经典,其中叙述了释尊关于真实的教诲。德一的观点显示了法相宗的传统观点。
1706622514
1706622515 与此相对,最澄在日本东部旅行期间创作了一卷反驳性的论著《照权实镜》。
1706622516
1706622517 (《最澄》,吉川弘文馆人物丛书,第161、162页)
1706622518
1706622519 这场论争持续了四年时间。德一创作出《中边义镜》《遮异见章》《慧日羽足》等,展开对天台宗、一乘的批判,而最澄则创作出《守护国界章》《决权实论》《法华秀句》,对法相、三乘进行了批判。
1706622520
1706622521 正如“三一权实”的名称所显示的那样,两人论争的焦点在于,在三乘之教诲(按素质、能力将众生引向悟道之境地的三种教诲)和一乘之教诲(将一切众生引向悟道之境地的唯一的教诲)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教诲,哪一个是权宜的教诲。德一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认为一乘之教诲是权宜的教诲,而三乘之教诲才是真实的;最澄则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上,提出三乘之教诲是权宜的教诲,而一乘之教诲才是真实的。
1706622522
1706622523 很显然,在两者对立的立场深处,关于人们如何达到悟道之境地的思考方法是不同的。站在天台宗立场上的最澄根据《法华经》中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的叙述,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悟道之境地,可以成佛;而站在法相宗立场上的德一则认为,众生先天性地具有五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其悟道之境地不仅有三种区别(三乘),而且还有人无法达到悟道之境地(没有佛性)。两者对人的看法针锋相对、互不相容,他们都固执己见,因此论争一直没有结果。而且,从第三方来看,无法将手中决定胜负的一票投向任何一方。
1706622524
1706622525 虽然无法决定胜负,但从佛教思想史来说,这场论战显示出很高的水平。两名当事人——德一和最澄——在经过深刻、严肃的思考之后,真诚地对待经典,在看透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反复思索,寻求表达的准确性,磨炼思维的逻辑性,保持这种对决的姿态十分重要。在他们的论争中,虽然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对对方的贬低、嘲讽——这是论争中常见的手法——但德一也罢,最澄也罢,都直面对方的观点,竭尽全力试图驳倒对方,这种态度贯彻始终。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他们在四年的时间内相继写出反驳对方的论著,对双方当事人来说,这场论争在思想上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论争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对德一的一乘方便、三乘真实和五性各别的观点和主张,还是对最澄的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的观点和主张,他们都能深刻切实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他们对佛典中的表述详加思考,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一句一句地构思文章,并试图从中呈现出统一的世界观、人类观。可以说,经由这场论争中双方的努力,在解读经典方面开拓出一片新的境地。
1706622526
1706622527 与德一在思想上的对决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中的成果,但最澄与南都僧纲之间关于设立大乘戒坛的另一场论争就不一样了。在比叡山新建立一座大乘戒坛必须获得天皇的允诺,因此,论争就在明确的现实目的下展开,即要获得天皇的允诺。
1706622528
1706622529 因为比叡山没有戒坛,所以为了经营天台教团,最澄陷入苦思冥想之中。一年两名天台宗年度得度人为了受戒必须前往东大寺,但当时,下山前往南都的僧人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很多情况下就定居在南都的东大寺里了。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弟子因受戒而流失了。对天台教团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1706622530
[ 上一页 ]  [ :1.7066224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