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3031e+09
1706623031 与第四段故事始终站在男子的角度追述男子的行为举止和情感的叙述方式不同,这一段故事虽然把重心放在了男子一方,但在关键的地方也叙述了女子的行为和心理,由此,故事的层次显得多元化。前半部分结尾处的和歌赠答——“你来也?我往也?甚是不清晰……”和“泪涟涟,心暗迷……”中蕴含着的情感也好,咏歌的姿态也好,都呈现出热恋男女的心心相印之情,这是无可非议的。从预示次日的不顺和不走运的角度来说,和歌的安排也是无可挑剔的。
1706623032
1706623033 此外,整个故事结尾处的和歌采用了女子吟咏前半句,男子吟咏后半句的结构,颇费心思。故事中,女子被置于合乎其身份的地位,也描写了女子的风流,男女二人共同努力完成了一首和歌。这种结尾的形式可以说巧妙地将恋情之苦闷和游戏之愉悦融合在一起,结构十分新颖。毋庸赘言,平安时代的贵族们从中感受到了风雅。
1706623034
1706623035 话说回来,故事中出现的女子是伊势的斋宫,这一点十分引人注意。因为从制度上讲,斋宫受到严格的性禁忌的限制。加在斋宫身上的制度枷锁究竟是怎样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下面从《国史大辞典》中的“斋宫”条目中择要引用。补充说一句,在这部辞典中,“斋宫”是以“伊势大神宫斋王”(简称“斋王”)的词条出现的。
1706623036
1706623037 [伊势大神宫斋王]于天皇即位之初,是从未婚的内亲王中卜定的。她首先在宫城内的……初斋院里斋戒,时间大约一年;然后在宫城外的……野宫斋戒约一年的时间。在被选为斋王之后第三年的九月,她要和天皇告别,在监送使等数百人的护送下前往伊势。在这之前,整个日本要举行大戒,在京畿内和途经的各地禁止佛教性的活动,时间为一个月。[在伊势]斋王的一生……要在多气御所度过斋戒生活。神宫三节祭时,她要前往外宫和内宫,手持太玉串,进行参拜。斋王是替代天皇祭拜皇祖天照大神的地位最高的巫女,也被称为“大御神之御杖代”。因而,在前往伊势之前,她要斋戒整整两年的时间,斋王宫的各个门前还要种植杨桐树,树上挂上注连草绳。为避免佛事和身体的不洁净,其日常用语也必须使用“斋宫忌词”等,其斋戒程度之严格,是无他例可循的。原则上说,当世天皇让位或驾崩时,斋王的职务才能够被解除,但如果有其父母死亡、本人的过失等情况出现,她也必须离任。
1706623038
1706623039 (《国史大辞典6》,吉川弘文馆,第144—146页)
1706623040
1706623041 制度是制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什么程度上遵守它,还很难说。尽管如此,斋宫制度——基本条件是未婚,在任斋宫前后都必须度过极为严格的斋戒生活——与《伊势物语》第六十九段故事中坠入爱河的斋宫的开朗、自然的举止截然不同,令人惊异。如果故事的叙述者不发挥其积极的想象力的话,是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的。在风流的举止和情感中,以及在和歌——将恋爱的情景集中在31个音节的韵律里——的赠答中,蕴含着叙述者试图表达平安时代风雅的审美意识,他打破了政治制度和宗教禁忌上的制约,描绘了人类的本来面目。
1706623042
1706623043 男子是朝廷派遣的使者,女子是侍奉皇祖天照大神的巫女,这是《伊势物语》第六十九段故事中男女关系的出发点。从表面上看,两人是很难互相接近的。于是,作为其相互接近的引子,叙述者设定了斋宫父亲的一番话。
1706623044
1706623045 但是,一旦男女互相接近之后,政治制度和宗教禁忌就不再具有约束两人关系的力量了。随着恋情的产生,两人不再是作为使者和巫女,而是作为恋爱中的男女面对彼此。自男子决定与女子同床共枕的第二天晚上起,叙述者的视角就对准了男女内心的恋情以及由此而自然产生的言谈举止,而不再关心他们正式的身份和职务。妨碍两人同床共枕的并不是他们的身份和职务,而是“人多眼杂”这一凡是恋爱过的男女都体验过的情况。此后,随着夜深人静,女子在小童的引导下悄悄来到使者的住所,两人同枕共眠。但两人并没有深入地细谈,女子便离去,男子感到十分遗憾。这一连串的动作与身份和职务毫不相干,只是恋爱中的男女坠入爱河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
1706623046
1706623047 在性关系方面受到严格禁止的巫女与朝廷派遣的正式使者之间自然而然地萌发出风流的情感,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叙述者将这种情景以“歌物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势物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审美意识。
1706623048
1706623049 我们并不了解《伊势物语》的作者究竟是如何看待同时代的制度、政治上的动向和权势的消长的,也不知道斋宫是如何看待狩猎之使的地位和职务的,但在受到制度、身份、职务和权力所束缚的贵族之间,出现了将政治权力和社会制度置之度外的一对一的男女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有生存之喜悦和本能的愉悦。毫无疑问,“歌物语”的作者是这么认为的。从政治的、宗教的立场来看,狩猎之使和斋宫的交往或许是不正当的。但是,《伊势物语》中风雅的美学却丝毫不为伦理意识所撼动。相反,坠入爱河之中的斋宫和使者的直率情感加强了它的美学精神。两个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种形象:活在不知不觉萌生的爱情之中本身就是生存的意义。在一夜之后,女子和男子都吟咏道:这是梦呢,还是现实呢。尤其是女子吟咏的和歌,语气急促,表达了她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情绪,这种激动的心情与生之喜悦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和歌的格调非常高雅。而且,在心存遗憾地送走女子的男子身上,毫无疑问也拥有着这种生之喜悦,因此,男子在含泪阅读女子和歌的同时,从容地对重逢产生了期待感。
1706623050
1706623051 以风流为生之喜悦的《伊势物语》的主人公——貌似在原业平的男子——与住在不同地方的各个阶层、地位的女性不断交往,陆陆续续地吟咏了与她们诀别的和歌,不过,通篇125则故事并不都是讲述恋爱的故事,其中的和歌也不是清一色的恋歌。除了从《伊势物语》乃风流、风雅之作的角度去认识它,我们还应该将目光投向上述的三则故事之外的其他故事。下面我们看一下第八十三则故事。
1706623052
1706623053 从前,惟乔亲王经常前往水无濑。在他去打猎的路途中,一位担任马头(掌管马寮的长官)的男子常常跟随着他。出外打猎好多天的亲王回到了宫中。男子心想,将亲王送到后就赶紧告辞。但为奖赏他,亲王设下酒宴,男子未能回去。他十分着急,吟咏道:
1706623054
1706623055 旅途中,不曾眠,秋日夜若长,我便不着慌。
1706623056
1706623057 此时正是三月末。那天晚上,亲王整夜没有睡觉。
1706623058
1706623059 马头如此侍奉着亲王,亲王却突然间剃发出家了。正月里,为了给亲王拜年,男子前往山城国的小野。在比叡山下,大雪纷飞。男子好不容易抵达独居的亲王住处,给亲王拜年。看到亲王闲得无聊,很是寂寞的样子,男子多住了些日子,每天都在回忆往事。男子虽然很想一直待在亲王身边,但宫中要举办庆典,他无法再待下去。薄暮时分,他踏上归途时,咏歌一首:
1706623060
1706623061 已忘记,在山间,似梦亦如幻。踏雪行,未曾想,遇见君。
1706623062
1706623063 吟毕,男子泪流满面地回去了。
1706623064
1706623065 (“新潮日本古典集成”《伊势物语》,第99—100页)
1706623066
1706623067 如果我们试图从中读取风流趣味的话,或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着急的马头吟咏的和歌“旅途中,不曾眠……”中,蕴含着想早一点回家与相爱的人同枕共眠的意味,而听闻此言的惟乔亲王却摆下通宵达旦的酒宴,使得马头心神不宁。但是,即便我们能够做这样的解读,这则故事的主干却不在这里。它的上一则故事也叙述了惟乔亲王与马头的对话,紧接着的这一则故事的主题应该是皇家贵族与侍奉他的男子之间的友情。这个令人觉得颇具风流趣味的插曲,具有象征两个男子之间融洽关系的浓郁色彩。
1706623068
1706623069 两人之间的友情十分密切,以至于可以将私事和个人感情叙述得如此有趣。正由于此,故事后半部分马头探望落魄亲王的场景,更使人产生一种难过的感觉。沉溺于情感中不可自拔是违背风雅的美学精神的,因此,惟乔亲王和马头都抑制住外溢的感情,马头只是咏歌一首便与亲王分别了。故事以“男子泪流满面地回去了”结尾,通过这句描写,我们似乎感受到男子好不容易从感情的旋涡深处摆脱出来,获得了某种心灵的解脱。在这里,把人从情绪旋涡中拉出来的,并不是风雅的美学,而是心中充满起伏感情的当事人发挥的主体性力量。
1706623070
1706623071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则故事中的出场人物具有明显的个性,这种形象给人留下印象。贯穿于整个《伊势物语》的出场人物没有固定的名字,这则故事中的“马头”也只是临时出现的职务名,除此之外,也只有一个抽象的、被称为“男子”的主人公而已。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认为这个抽象的“男子”似乎是个具有一定个性的人。
1706623072
1706623073 从具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形成过程来说,以散文的形式叙述故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31个音节的和歌,即便它有涉及和歌创作背景的序,但我们还是很难从中归纳出一个统一的人物形象。试图从《古今和歌集》的和歌中勾勒出六歌仙或纪贯之、凡河内躬恒的人物形象几乎是妄想。为环境的氛围所左右的和歌中并没有简单地融入当事人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而这是构成人物形象的主要元素。
1706623074
1706623075 相比较而言,散文是更能接近某个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部散文体裁的作品以不具备固定名字的、抽象的“男子”为主人公,在这个男子与各式各样的女性交往的过程中,断断续续地呈现出风雅的不同形式,虽然是这样一部作品,但随着叙述这个人物的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一个具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渐渐浮现出来。人们认为这个男子是以在原业平为原型的,实际上,从在原业平吟咏的和歌来看,或从其经历来看,他是一位极其符合风雅美学的下层贵族。物语的作者虽然从有关在原业平的历史和传说中汲取了大量的素材,但是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塑造出具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来。如果作者没有发挥这样一种散文精神——在风雅美学的基础上,从历史和传说中汲取素材,并以明确的思想和情感塑造生活于这个世界的某个人物——就很难塑造出一个统一的人物形象。
1706623076
1706623077
1706623078
1706623079
1706623080 描绘《伊势物语》中的场景的绘画
[ 上一页 ]  [ :1.7066230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