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4681e+09
1706624681
1706624682 再继续引用原文。
1706624683
1706624684 举身心以见识色、举身心以听取声,虽亲身体会,也不至如镜中之影、水中之月一般。证一方时,另一方则暗。
1706624685
1706624686 当集中精力观看事物的形状、集中精力听取事物的声音的时候,即便亲身感受到这些形状和声音,也不会像镜花水月一样。当以形状和声音为对象时,接受方的情况是看不见的。在西方近代认识论中,有这样一个图式:人们把“色”当作是客观的,而接受它的人则是主观的。道元运用了同样的图式,但他不认为主观和客观的地位是同等的。当一方明确时,另一方则昏暗。但是,作为对立的事物,主客都被吸纳进佛法之中了。
1706624687
1706624688 学习佛道者,学习自己也。学习自己者,忘却自己也。忘却自己者,为万法所证也。为万法所证者,脱落自己之身心及他者之身心也。
1706624689
1706624690 (以上七段引文均出自“岩波日本思想大系”《道元 上》,第35、36页)
1706624691
1706624692 佛道乃至万法支撑并保持现实中的一切。学习这个佛道乃至万法的自己,也为佛道乃至万法所支撑着生活在现实当中。为了使整天都处于迷之中的自己获得悟,就必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与万法之间的关系,摆脱对自己的执着,向外解放自己并与万法一体化。道元认为,这就是“学习佛道”(佛道修行)。如果说这段话之前叙述的是认识论的话,那么,这里叙述的就是实践论。
1706624693
1706624694 叙述实践论的部分由四个短句构成,采用的都是判断句的形式。这样的句子十分明快,具有韵律感。虽说如此,这些句子并非只是修辞,而是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展开的论述。从开头的“诸法乃佛法之时”到最后一段引文,这些叙述一直都在追求佛道的本质,虽然极具抽象意味,但如果读者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话,就会切身感受到道元所面对的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以及体会到深入这个世界的道元的思考之有力。例如,上述引文中出现的“学习自己”“忘却自己”等看上去十分浅显易懂的说法,如果放在与佛道相关的语境下,那么,这种说法就一定会带有宗教的乃至哲学上的含义。但道元在进入宗教或哲学领域的同时,又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没有迷失在抽象的黑暗之中,打乱思路。
1706624695
1706624696 读者不禁对道元的这种坚定的理性思考能力肃然起敬。下面我们引用《正法眼藏》第十六“行持 上”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1706624697
1706624698 整日以至高无上的连续的“行”走在佛祖走过的路上,从不半途而废。在发心、修行、悟道与涅槃的境地之间,没有丝毫的间隙,每天的“行”构成一个圆,联系在一起。因此,每天的“行”,既不是勉强自己去做的,也不是他人强迫去做的,而是纯真无瑕的“行”。
1706624699
1706624700 由于每天的这样的“行”,所以能够保持住自我和他者。最根本的是,我的“行”遍及整个天地,所有一切都蒙受它的恩惠。他人和自己都没有发觉这样的情况,但是情况就是如此。因此,由于有佛祖们的“行”,所以我们的“行”才能够实现,我们的佛道才被打开;由于有我们的“行”,佛师们的“行”才能够实现,佛师们的佛道才被打开。通过我们的“行”,佛道构成圆,联系在一起。这样,各个佛祖成为现实中的佛,失去佛的姿态,成为佛的心,成为佛而出现,于是,佛就不会灭绝。由于这样的“行”,日月星辰、大地虚空、环境和身心、大自然得以存在。
1706624701
1706624702 (出处同上,第165页)
1706624703
1706624704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元的思维不断地向外部扩大。
1706624705
1706624706 上述引文中一开始出现的“佛祖”既指佛教的开山鼻祖释迦,也指除释迦之外的其他佛师们。无论指的是谁,倾心于佛道的人的“行”首先被当作考察的对象。道元指出,释迦也好,垂名于佛教史上的高僧也好,看他们参学、参究佛法的情况,其中有发心、有修行、有悟道、有涅槃的境地,每个“行”之间没有任何的间隙地形成一个圆,联系在一起。他还指出,自己与自己联系在一起的“行”,既没有来自内部的强制力,也没有来自外部的强制力,是极为纯粹的“行”。
1706624707
1706624708
1706624709
1706624710
1706624711 道元像(宝庆寺藏)
1706624712
1706624713 然而,就在后文中,道元又说,个人的“行”与他人相联系,继而发生巨大的飞跃,与整个天地相联系。如果说个人的“行”引导个人走向佛道,加深个人与佛道之间的关系,使得个人的“行”更加丰富的话,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加深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引导他人走向佛道,加深他人与佛道的关系,使得他人的“行”更加丰富。不仅如此,佛道如果是贯穿整个宇宙的原理的话,试图探究佛道的“行”就与整个天地相联系,与整个天地的真理相通。位于道元思想核心的一句话是:只管打坐。但对道元来说,以坐禅为本体的每天的“行”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整个世界相联系的实践。
1706624714
1706624715 引文的后半部分叙述的就是这种联系,这是释迦之后诸佛诸相的“行”与现在我们的“行”之间的联系。毫无疑问,佛祖们的“行”与生活在现在的修行者的“行”的联系是佛教本来的联系。
1706624716
1706624717 在论述这些联系时,道元呈现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引用展现其思维独特性的一段原文:
1706624718
1706624719 因诸佛诸祖之行持,见成[2]吾等之行持,乃吾等之大道通达也。因吾等之行持,见成诸佛之行持,乃诸佛之大道通达也。
1706624720
1706624721 (出处同上,第165页)
1706624722
1706624723 在后一句中,作者只是将前一句中使用的“诸佛(诸祖)”换成了“吾等”,将“吾等”换成了“诸佛”而已。作者认为,人们可以将古时的释迦、祖师与现在正在修行的我们互换。
1706624724
1706624725 在佛教界,人们把师父向弟子传授法脉称为“师资相承”。从保证教派的正统性来说,各个教派由谁向谁传授法脉,受到格外的重视。道元将“诸佛”与“吾等”置于可以相互置换的关系中,我们必须承认他的这种思想极大地违背了“师资相承”的传统。在前一句引文中,因诸佛的“行”,我们的“行”得以实现,我们的佛道便得以大开,这种想法与“师资相承”的观念并不抵触。因为,此前由诸佛体现的真理与后来的我们的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后一句中的因我们的“行”,诸佛的“行”才得以实现,诸佛的佛道才得以大开,这种说法颠覆了传统的师徒关系。因为,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在师父与弟子、先学与后学的关系中,弟子的“行”以及后学的“行”才体现出师父乃至先学的“行”和佛道的价值。
1706624726
1706624727 尽管如此,道元的论述并不是为了逆转师父与弟子、先学与后学的主从乃至上下关系,或者让二者平等的。通过在修行中彻底思考“吾等之行持”(我们每天的佛道修行)的可能性,道元达到了这样一种认识,即“吾等之行持”使“诸佛之行持”获得生命力,拥有价值。我们从上述引文中的后一句“因吾等之行持……”等重复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吾等之行持”的可能性逐渐呈现在眼前的充实感。道元指出,我们每天的“行”早晚会呈现出诸佛的“行”和道以及诸佛的行住坐卧和内心的运动。这应该是基于其自身的“行”的经验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为其切身的实际感受所证明。不仅仅如此,我们的“行”具有能够使日月星辰、大地虚空、个人的外表与内心、大自然、宇宙真正地呈现出来的力量。这样一来,“吾等之行持”与“诸佛之行持”能够互换、具有对等关系的想法就毫不奇怪了。道元从自己的“行”中一定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充实感,同时,他从身边的人们的“行”中一定也看到了同样的可能性,由此认识到佛道的根本性和纯粹性。“只管打坐”是基于这种认识得出的结论。
1706624728
1706624729 对“吾等之行持”的这种看法同时表明了道元的存在论。在每天的“行”中呈现出诸佛诸祖的“行”与道、日月星辰、个人的外表和内心、大自然、宇宙等,是因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而这也就是佛法。道元用“见成”或“现成”一词来表示这种存在。人作为个体的同时又与佛法融为一体,在这种纯粹无瑕的境地中,“见”“现”“成”“在”合为一体。这就是道元的存在论。岩波日本思想大系《道元》卷的校注者之一寺田透,针对道元的存在论有这样的论述:
1706624730
[ 上一页 ]  [ :1.7066246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