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6162e+09
1706626162
1706626163 马上的季长与蒙古军(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1706626164
1706626165 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敌人的箭射中了竹崎季长的马,马后蹄一蹬,一跃而起,几乎要被甩下来的季长竭力握紧缰绳的场面。马腹有几股鲜血流出,染红了地面。被逼到绝境的季长,双眼正视前方,毫不畏惧,不失武士的气魄与威严。连骏马也带着不屈不挠的逼人气势。
1706626166
1706626167 许多敌人的箭从季长头顶飞过,其中也不乏白刃黑漆的长矛。箭与长矛掠过附近的松树,松树的绿色和马的黑色、血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与战斗没有直接关系的地方,画家也发挥着其造型能力。
1706626168
1706626169 季长在马上,看着像是要摔倒。季长前方有三个蒙古兵,正朝着他射箭、刺长矛,后面是退却了的蒙古兵。前面的三个蒙古兵,戴着头盔,但没有穿铠甲,穿的是简单的斗篷式军装。一个蓄胡的人面向季长这边,一个人位于正侧面,一个人斜对着季长,三个人三种样子。军装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画家对退却的官兵和在后方应战的官兵的描绘,则更形式化且略显潦草,但画家在对画面近前三个人的描绘中注入了力量。
1706626170
1706626171 在这三个人和马上的季长之间,画面深处有蒙古军的武器,画上注明了“铁炮”(てつぱう)的字样。它虽被称为“铁炮”,却不是从细长炮筒的尖端射出子弹的武器,而是在用陶器制成的球形容器中装入黑色火药,用火药爆炸发出的声音和光,让马受惊的东西。[23]画中的球形容器已坏,右上方画着烟和火飞落的样子,非常有气势。对于日本武士和观赏者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未见过的武器,此处的画法让人印象深刻,仿佛将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武器时的惊讶定格在画中一般。
1706626172
1706626173 要说初次见到的惊讶,蒙古军和其好战的样子,都会让第一次见到的人感到惊讶。战斗场面的最后,是木头做成的门板,排成一排充当防护栏,后面是由大量步兵和骑兵排列构成的军团,军队里充满各种颜色的军装、林立的长矛,好像还能听到响彻天地的铜锣声和大鼓声。画家分别描绘了各种脸庞、不同人物的手上的动作。他用充满好奇心的双眼观察着异国的官兵,并竭尽全力让眼中的这份新鲜光景定格在画面中。
1706626174
1706626175 仔细观察了蒙古军团的样子之后,再次回到战斗场面的开头,可以看到加上了说明文字“白石六郎通泰,率兵百余骑,从后方(描绘)”的武士群像。从全力奔走的马背上一齐射箭的武士们的动作中,我们能看到与蒙古军性质不同的战斗意志、勇猛以及一体感。在对看不到脸的、武士群像的背影的描绘中,画家肯定也下了很多功夫。正因为画的是背影,面向敌人的一体感在观赏者眼中更加强烈。
1706626176
1706626177 有许多缺失、错页以及删除的战斗绘卷就这么结束了。接下来,自己的战功没能被充分认可的季长,带着两个下人,开启了远赴镰仓去申请恩赐奖赏的旅行。
1706626178
1706626179 听到蒙古军来袭的消息,季长马上奔赴博多海滨。季长是地方武士,拥有的军力不过几骑。他下定决心,若要扬名,必须勇当先锋,冲在阵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跃入敌军阵营。但是,前线的指挥官并没有向幕府禀报这些,季长没能获得充分的奖赏。既然这样,他决定亲自前往幕府,禀明自己的功勋,获得应有的赏赐。
1706626180
1706626181 赌上性命冲锋陷阵也好,直接上诉幕府也好,都是率真而为的、表现出本色的事情。镰仓武士整体上是单纯、朴素、具有行动力的,其中,季长的行动力可以说是卓越非凡、不同寻常的。现实中,季长出发前往镰仓,故里无人送别;对于季长的诉说,幕府官员也无人在意。即使这样,季长还是坚持不懈地前往官员那里,终于获得了面见御恩奉行[24]安达泰盛的机会。经过漫长的问答,季长成功地让御恩奉行认同了自己冲锋陷阵的功名。
1706626182
1706626183 词书中,按照季长从肥厚国出发、到达镰仓、面见御恩奉行泰盛的顺序,进行了简洁说明;之后,词书采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夹杂的方法,详细描述了泰盛与季长间的问答。画面则是从泰盛的宅邸前开始描绘的,宅内的样子通过连续的画面缓缓地展示出来,宅内的尽头画着面见泰盛的季长。两人互相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针锋相对地交谈着,此处是很紧张的场面。之前,泰盛宅邸内流动着的休闲气氛,在此处突然绷紧,缓急对比鲜明。
1706626184
1706626185 无论是词书中条理分明的问答,还是画面中堂堂正正和泰盛理论的姿态,此处的季长,都不是一个行动草率的形象,而是一个讲理的人。他对自己冲锋陷阵的功勋有信心,相信事情的细节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更相信正确地说明事情经过和前因后果,对方就能够认同,自己就能获得相应的赏赐。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从身份来看,他面对着比自己官位高出好多的御恩奉行仍以理性平等对待,这种姿态让人感到爽快。这里让人感受到季长具有另一种气魄,不同于与异国军队对抗时的威风气魄。
1706626186
1706626187 话虽如此,行动率真与理性思维,是很难共存于一个人内部的。是什么让这种难得的共存成了可能、成了现实的呢?我们不得不承认,让这些变为可能的一个重要条件来自时代的状况。武士支配权的扩大与深化,让行动率真的人同时成为思维理性的人,时代造就了这种特殊的人物形象。
1706626188
1706626189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会联想到上一章的“御成败式目”。讲道理、重讨论,而且让道理与讨论具有实际效力,这是“御成败式目”的精神所在。贵族文化拘泥于旧习惯,因袭过去的典章制度,屈从权威。与之相比,武士精神的基调重视道理和行动,并努力将道理和行动联系起来。《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季长正是以稍显极端的形式将这种武士精神体现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之中的。我们不能对季长的每一个行为都表示认同,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季长的生存方式整体上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的。绘卷的诞生,以及绘卷中真实的武士被塑造成有魅力的人物等事实,正是御家人季长与时代完美契合的最好证据。
1706626190
1706626191 上卷的最后,上诉成功的季长,获封了土地和马匹。季长手握缰绳,胯下是配上了华丽马鞍、鞦和辔头的黑棕毛骏马。上卷到此,告一段落。
1706626192
1706626193 下卷自始至终都在描绘弘安战役。季长的功勋自不必说,陆上和海上敌我双方军团的华丽姿态也格外引人注目。下卷中,画家想打造有趣的战役绘卷的想法,比上卷更加强烈。
1706626194
1706626195 第一个精彩场面位于卷首附近,因文永之战而闻名的菊池武房大军在石筑防垒[25]整齐列队而坐,这时,季长一行人骑马走来。穿着彩色铠甲的武士们整齐列队、席地而坐的壮观景象,是战役绘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之一。《平治物语绘词》中有一卷名为“六波罗行幸[26]”,其中描绘了远处两个列队和近处两个列队斜对着的美得令人窒息的场面。而《蒙古袭来绘词》中的这个场面,也是不逊于前者的知名画面。画家利用横长绘卷向左延伸的特征,首先描绘了长2.5米的绵延不断的石筑防垒。菊池武房统领着的武士们,身穿铠甲,一个挨着一个,从近处一直排到远处。发白的石墙与身着红、蓝、绿、黑、白等各种颜色铠甲的武士形象之间产生对比,非常精彩。石筑防垒上的武士中,有人脸朝对面,有人脸朝这边,张着嘴,热闹地交谈,他们虽没有“六波罗行幸”绘卷中清盛宅邸门前的武士那般井井有条,但无论是他们的表情还是动作,都没有失去战场上的紧张感和昂扬感。
1706626196
1706626197
1706626198
1706626199
1706626200 《蒙古袭来绘词》后卷第6—8页(部分)
1706626201
1706626202 菊池武房大军之前的季长(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1706626203
1706626204
1706626205
1706626206
1706626207 从菊池武房大军面前经过的季长一行,最前面是一名高举着战旗的骑马武士,接着是分别扛着大钉耙、举着长柄大刀的两名步兵,然后是画得格外大的、穿着华丽的以赤线连缀而成的大型铠甲的季长,季长的后面是四名骑兵。上卷中,季长在博多海岸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远赴镰仓面见御恩奉行,亲自让他认可自己的功勋,此处的季长,更具有武士威严。换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通过上卷的创作,画家对武士的群像造型有了自信,从而更加豁达自如地挥动手中画笔,于是,比上卷更有气场的季长形象诞生了。不管怎么说,不知名的地方画家,能创造出如此雄伟壮丽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1706626208
1706626209 弘安战役中,季长一直都是在船上作战的。据词书记载,因为这是他不擅长的海战,很多地方都不能顺心如意:安排好的船没能及时到达,到了开战时发现头盔不在手边,于是他取下护腿拼接成头盔临时使用。这份词书是季长本人亲自起草的。他欲将自己的军功记载在传承给子子孙孙的绘卷中,却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他的失误和不妥,也表现出了季长的理性。对季长而言,与蒙古军的战斗是一生中难得的、盛大隆重的事件。意想不到的细节反而让他记忆深刻,连在创作绘卷时也难以割舍。
1706626210
1706626211 接下来是身穿铠甲的武士们乘着水手们划着的几条小船,朝着蒙古的大军船急速前进的场面。一会儿工夫,季长乘坐的那艘船已经接近敌军船舷,武士们奋力登上敌船,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从登上蒙古军船的武士砍下敌军头颅,到蒙古兵在豪华的军船上用弓箭迎战,这些场面都是激烈的、充满力量的。接下来描绘的几艘蒙古军船,却失去了之前的速度,成了绘卷中缺乏整体统一感的画面。下卷也和上卷一样,有许多缺失、错页以及删除之处,虽不能否认这对于绘卷来说是一种不幸。但这同时也许暴露出了,以季长为主人公来表现其军功的主题,和画家想要把以威风著称的、让日本船相形见绌的蒙古军船变成图画的野心,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 上一页 ]  [ :1.706626162e+09 ]  [ 下一页 ]